通篇,只讀到了孤獨和死亡的味道。
讀罷悲痛欲絕,不覺為此書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感慨。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吊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鳴,日復一日地如此冥冥苦索,我蓬頭垢面,背負旅行背囊,踏著初秋的海岸不斷西行,西行……”初讀這段話一如平地一聲雷在我心里炸開,這段話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像一股奔騰的熱血瞬間從頭頂直竄腳底,使得我身上的每個毛孔張開,心跳加速,我反反復復重讀幾遍,仍然被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深深震撼,它強烈的震撼我的身心,無論如何我都相信只有在認真思考過生死的人才能讀懂這段話所透露出來的悲哀,那是經歷了何等由死亡帶來的悲哀以及如何在由死亡中苦苦思索而得出的結果,那是經歷了怎樣孤獨思考后的結論。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么程度?”
“像喜歡春天里的熊一樣。”
“……”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只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么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么?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么喜歡你”
“好上天了”
“喜歡我的發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樹統統倒在地上。”
“喜歡我到什么程度?”
“整個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