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背下《弟子規》《道德經》和《心經》,從記誦中更加深入地認識自我,對周遭看法產生了改變,是非常驚喜的收獲。今年打算背誦《論語》,每個月一章,慢慢來。
《論語》是中華文化之源,熟讀之后,再看其它古代作品,多多少少會發現有它的影子或思想折射,可以說《論語》是古代作品中的恒星,其他很多作品都接受其光芒的普照,比如說《弟子規》就是把學而第一章的第6則進行了演繹和擴展。所以背一背《論語》,應該可以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
這個月背的是“學而第一”章節。開篇的“學而時習之”,光是解釋就可以有兩三種意思。其中的“習”總被當作“復習”,然而“踐習”的意思可能更為準確,更為鞭辟入里。這個道理就非常重要了,如若有人能把這個道理時時刻刻地做好,肯定是所向披靡的。
因為,知道道理的字面意義不難,難的是主動去落實一個道理、去踐行一個道理。比如,總說不要拖延,但有時候就是控制力很弱。
想起@文紫在201501期沙龍線下活動中的一句發言,深有共鳴。她說,有的人在分享上聽過,回去就忘了。還有艾力在《超級演說家》里也提到別人聽他此番演講后會有兩種態度,一是“哇,這人好變態,我要離他過遠點”,二是“哇,這人好變態,但我也可以試一試”。光是去啟動“嘗試”的這個念頭,就要耗費我們好多能量。
包括“學而第一”這一章后面的“三省吾身”中的一省就是“傳不習乎”——老師、別人傳授給你的道理和知識,有沒有去實踐一下呢?
可能很多人當時會心潮澎湃,不停地告訴自己說我要改變,但是回去就一笑了之,還是玩玩吧,時間還有大把呢。
原來,我們最最熟悉的“學而時習之”就是個人管理中最最重要的法則——知行合一!以前總以為自己很熟悉《論語》了,其實只是錯覺,我們能說真的懂了嗎?再認真琢磨,要做到句子所表述的內容,絕非易事。
此外,“學而第一”的開篇還是“快樂寶典”。特別是“人不知而不慍”一句——別人不知道,我們不生氣。
生活中、工作中肯定會受到曲解、誤解,讓我們委屈不已,倘若時時謹記此句并信仰此句,遇到類似的情況就釋然了。因為對方不了解實情,才會做出那樣胡亂的判斷,或許對方無法和自己站在同一個角度、高度罷了,那又有什么好生氣的呢。而且生氣會耗費到原本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不值得。本來時間和精力已經是人的限制性資源了,再為那些不值得的人或事又消磨掉,更為可惜。無關痛癢的事情,不需要花時間去辯解。
是的,《論語》,還可以教我們如何去找到快樂。
以前曾經有段時間,聽到別人背誦《論語》會有排斥感,固執的念頭總以為其中除了之乎者也還會有什么。言語間帶有大不敬之感。現在想來,慚愧不已。那只是因為讀書期間只接觸了部分內容,只見樹葉未見森林,實屬定論過早。
閱讀古代經典可以是一種“二次創造”的過程,有“六經注我”之用,不一定要追求文學藝術上之美感,更重要的是由古代經典去促發行為改變,那才是真的懂了。
@發憤的草莓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014study)
【關注】 個人管理、楷書、育兒
【喜歡】 讀寫、涂鴉、竹笛、EOP
【堅持】 做日計劃、周回顧、記錄時間開銷、手寫活頁日記
【發起】 汕頭幸福成長沙龍(微信號gerenguanli)
轉載本文請注明作者與微博網址,謝謝!
如果您覺得本文讓您有收獲,不妨花1塊8毛8打賞一下作者,——》[猛戳這里][1]
[1]:http://weibo.com/p/1001603795797371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