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書中,作者奧野宣之介紹了一種“筆記讀書法”,以“制作筆記為目標”,將讀書過程結構化。使得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所謂結構化,是把讀書的過程劃分為五個階段:選書 -> 購書 -> 讀書 -> 記錄 -> 活用。本書的結構正是沿著這樣的主線展開的。
讀過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解開了關于讀書的很多糾結。
糾結一:什么時候做筆記?
作者在書中傳達著用輕松的享受的心情去讀書,這是學者和編者都沒有的、只屬于普通讀者的特權。拿做筆記來說,作者說:“畢竟除了搞研究而讀書這種特殊情況外,在讀書過程中做筆記是不現實的”。所以在“讀書”這個階段無須使用筆記本,只要通過折上書頁的一角或是用筆留下記號,為最后制作讀書筆記做好準備即可。那么是不是一定要一邊讀一遍用筆來劃線標重點?像我這樣每天在地鐵上的人縫中頑強堅持讀書的人,奢望拿出筆在書上劃重點就不太現實了。放輕松,“在閱讀的同時在文章上畫線,還要用多色做記號,這樣一心二用是很有難度的,因為拿起筆的瞬間,集中在書上的注意力會被分散。而且,如果沒有筆就不能讀書,那么讀書也就失去了“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和吸收知識”的樂趣”。
糾結二:可以同時讀好幾本書嗎?讀到一半膩煩了怎么辦?
我的第二個糾結是可以同時讀好幾本書嗎?讀到一半膩煩了怎么辦?可以,而且作者還建議常帶三本書同時閱讀,最好是三種不同類型的書;看膩了就換另外一本,不用硬著頭皮看下去。對同一本書的通讀、重讀、標記和做筆記也可以交替進行。只需要用三張便利貼就可以很好的管理這個過程。
關于如何做筆記,作者介紹了一種叫做“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摘抄+評論。摘抄大家都懂,作者強調的是只要沒有共鳴,都不用摘抄。選擇摘抄段落時,不是找讓人覺得“理應如此”的文章,而是覺得“這么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重點是評論,一定要針對“摘抄”寫下自己的感想、議論或者補充說明。并且要用固定的符號標記摘抄和評論(比如作者用○表示摘抄,用☆號表示感想)。
重視輸入和輸出
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閱讀和做筆記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然而往往忽視了“選書”和“輸出”這兩個環節。就像作者描述的情景一樣,我過去也讀了一些書,可是現在好像也記不起來讀到了什么內容。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選書的時候就缺少目的性。還真是這樣:我買書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逛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了一本書,覺得感興趣就買了;或者是打開京東亞馬遜,在自己感興趣的一類中按銷量或評論排序,然后挑幾本買下來。這樣買到的書可能都是“激情消費”,或者是對別人有用的書,而非是自己真正需要讀的。
那么如何選書呢?作者給出了兩個選書的方法。一個是“日常筆記”,要多記錄一些一閃而過的小想法。這個方法不僅適用于讀書,“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隨時記錄下來,也只會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小想法。瞬間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氣泡,只會出現一瞬間。如果馬上把想法記下來,就算字跡再潦草,也比什么都不記好得多。以后看到這段筆記,可以從這個小小的想法展開思考,說不定能得到一個絕妙的創意”。另一個關于選書的方法是找到能幫助自己找書的“樞紐書”,假如在讀的某本書中推薦了另外一本書,如果你覺得有興趣,就可以加到自己的購書清單里面。說到購書清單,在作者的筆記讀書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為什么要把列清單的過程也作為讀書方法的一部分來說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 通過在清單上書寫這一動作,創造一種儀式感, 列出讀書清單 -> 在書店確認 -> 購買,“遵循這樣的步驟入手書籍,就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了”。
即使選對了書,精心的做了筆記,當有人問你某本書如何、講了什么內容時,仍然可能無從談起。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把書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作者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積極輸出從而促進思想內化。人們經常說“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新手寫文章的好處比口頭敘述要多。
值得一試的技巧
此外,書中還有不少很棒的小技巧,比如“制作索引用書簽”講了一種為筆記本制作目錄的方法;在能想到的地方都準備一支筆等,很多都值得一試。
寫這篇讀后感,是為了踐行作者提出的輸出-內化方法論——好像很多讀過此書的人都會這樣做。
這是一本非常“日式”的書,不高屋建瓴,而以小見大。回憶起來,從小學到大學十六年,也沒有學習過如何讀一本書、如何做筆記,那個時代好像也沒有什么這樣的書。現在倒是有很多這樣的書籍,不過多是日本人寫的。可能在國人的觀念中,對“道”是崇拜的,對“術”是鄙夷的。
從識字以來,作文始終是我的弱項,寫的不好還請見諒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