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遞進的情緒請省略
你又不是個演員
別設計那些情節
先哼上一曲
你以為“在嗎”是禮貌,其實是一種打擾。
比起冰冷又顯套路的“在嗎”或一個讓人感覺帶有虛情假意的“微笑”表情,不如給“在嗎”的前面加上對方的名字或昵稱,后面開門見山說主題,這樣顯得近人情有溫度,收到信息的人也會回復你,當對方回復你后,你再態度和藹地說明自己需要對方幫助的原因。
讓人愉悅的聊天或者說會聊天,不一定你得幽默風趣,通曉各種風趣八卦,有啥說啥,別拋下“在嗎”的魚竿把別人釣出來了,結果自己又沒有什么特別事情。
從溝通角度來說,這樣的溝通非常浪費時間,而且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來,干了這瓶風油精
身邊有一個同學小蘭,初中時沒發現她口才好會說話,到了大學后平時放假聚在一起玩時,才發現原來她那么會說話。
她的會說話不是假惺惺地奉承巴結,而是懂得察言觀色,然后根據不同類型的人用對方喜歡的說話方式交流。
有的人說話語氣傲,有的人說話笨,也有的人說話口吐蓮花,她都能應付得了,而且不會讓人覺得很虛偽,而是真心讓對方認為和你聊天我很開心,認識你我很有收獲。
人際交往中,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交流可以較為順暢地打開溝通主題,至少當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溝通內容時,你會發現如果別人用我喜歡的方式和我交流,我會感到愉悅,也能促進加深彼此的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雖然不能代表這個人的情商高不高,但影響著這個人為人處世方面的發展。
我并不需要你說話的方式有多么完美無瑕,甚至像演說家一樣語驚四座,我只希望你的說話方式簡單點,少點套路,多點像你微笑時那么美麗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