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電影《無問西東》據說是清華大學為了紀念百年校慶而拍攝的獻禮影片。影片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清華學子的面臨的時局和他們的人生選擇。
? ? ? ? 吳嶺瀾是20世紀20年代民國時期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文科極為出色,理科非常糟糕,然而他卻并不希望轉讀文科,而想繼續勉為其難攻讀實科,因為當時最好的學生都會選擇讀實科。他說不清為什么讀書,只知道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不用管學的是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一種踏實。而梅貽琦老師對他說,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只是麻木的踏實,但喪失卻了真實,引導他要忠于內心。
? ? ? ? 30年代的學生沈光耀是抗戰中隨遷到西南聯大的一名富家子弟,無論身世、相貌、學業還是品格,都格外出眾,是個戴著完美光環的優等生。目睹日軍空襲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即便家訓在耳,母親反對,他亦違背了對母親的承諾,中斷了學業,放棄了前程,投筆從戎加入了空軍。每次執行任務后,他總會特意繞道給一群孤兒空投食物。在最后的空戰中,為了避免日軍炮火給戰友帶來更大的傷害,他毅然決然地駕著受傷的戰機撞上了向戰友射擊的日軍戰艦。他堅信,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 ? ? ? 60年代初的陳鵬,是當年沈光耀當年用空投的食物挽救的一群孤兒中的一個。清華畢業后,他滿懷心痛救活了在批斗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心愛的姑娘王敏佳,把她安置在自己云南的家鄉,忍著對心愛的人的滿腔牽掛和思念,遠赴西北,投身到中國原子彈研制的事業中。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陳鵬帶著滿身疲憊和滿腔思念回到家鄉去找心上人時,那里已經人去樓空了。而他倆的好朋友李想,為了實現支邊的心愿,在王敏佳蒙難的時候,選擇了逃避和退縮,背叛了友情。雖保全了自己,他卻背負了巨大的良心折磨,直到最終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張果果父母的生存,完成了良心的自我救贖。
? ? ? ? 當代的職場精英張果果被裹挾在爾虞我詐的職場爭戰中,成為利益之爭的犧牲品。他對四胞胎家庭的好心救助,也陷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時之間,他陷于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張果果的父母告訴他聽從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讓感到快樂和開心的事情。張果果憑著本心,回絕了Robert要自己幫他踢走自己前上司David的請求,盡管David曾經背信棄義犧牲了他。他盡己之力繼續資助四胞胎家庭,而四胞胎的母親把精心制作的四只胎毛筆送給了張果果,以他們的方式表達他們全家對他的感恩與敬重。
? ? ? ? 這四個故事貌似互不相干,卻又隔空呼應。而貫穿于這四個故事之中的,便是一種精神。那就是,要遵從內心,從容而篤定。
? ? ? ? 當梅貽琦對吳嶺瀾說真實是“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時;當空襲來臨,已經成長為教授的吳嶺瀾向沈光耀說“學生不走教師怎么能走”,在空襲中的山洞中給學生們上課教導學生“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時;當一身素衣的沈母手捧兒子沈光耀繪著死于空襲的孩童的畫作上寫著“媽媽,對不起”,而他當初跪在母親面前背誦家訓向母親承諾不去當兵的畫面猶在眼前時;當陳鵬指責李想“你怪她不對你真實,可你給她真實的力量了嗎”時;當四胞胎之家懇請張果果為四個孩子起名,送給他精心制作的四只胎毛筆時……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被這些細節打動,內心被這些細節中貫穿的一種精神融化,而這種求真的精神便也潤物細無聲地根植于我們的內心之中,不著痕跡地影響著我們。
? ? ? ? 清華在百年校慶之際推出這樣一部影片,告訴世人,高校最重要的,是對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是學生人格的養成和精神的傳承。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在追求利益時效至上的時代,在大學被各種排行各種評審裹挾得越來越心浮氣躁的時代,在關注大學各項指標的同時,高校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學的人文精神和情懷。作為一名清華學子,亦應胸懷天下,著眼蒼生。
? ? ? ? 影片的片名《無問西東》,出自清華大學校歌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所謂“立德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立德立言”,便是做品德修養完美的人,做獨到而卓越的學問。而“無問西東”則是說立德立言要超出傳統的東西學之上,取得世界級的成果,抒發了清華學子要在各個領域中做出不朽建樹的情懷。(影片將“無問西東”的意義詮釋為:遵從內心的選擇,不去衡量利害,不去計較得失。從這個角度而言,影片“無問西東”四個字的立意與清華校歌中原有的意思是有所偏離的。但整個影片中強調注重精神這個層面是可取的,雖然此精神非彼精神。)
? ? ? ? 與此同時,想起了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公”就是要有為公犧牲的精神,“能”就是要有為公服務的能力,“允公允能”就是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并當為公奮斗終身。而“日新月異”是每天每月都要進步,要有不斷的進取心,走在時代的前面。張伯苓先生主張,南開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應是獨善其身的白面書生,而應是要培養有改造國家改造社會為人民謀福利的能力之“干才”。張伯苓教導南開的學生,要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那個年代從南開學校出來的人,無一不帶有南開精神的烙印。
? ? ? ? 一所大學的精神,便是這個大學的靈魂,影響著、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根植于他們的內心,不斷傳播開來,發揚光大。
? ? ? ? 這種精神的傳承,也同樣滲透在家庭的教育中。
? ? ? ? 當沈光耀的母親對兒子說:“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當張果果的父母對張果果說,不奢求他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能夠去做自己讓感到快樂和開心的事情,亦使我想到奶奶離世時留下的遺言:“不求大富大貴,要做真正的人。”
? ? ? ?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人生閱歷,但他們都用家訓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誡我們,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云、人生幻光,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做真正的自己,過真正想要的生活。這種家傳的理念,也會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根植于我們每個后代的內心。
? ? ? ? 每一個不同的時代,都會面臨不同的考驗。在世俗、生死、名祿和利益面前,能夠堅守初心,不畏放棄前程和榮華,不畏付出任何代價,不畏承受各種犧牲,這份從容與篤定,便是一種精神。
? ? ? ? “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