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再來?”
10年前,我們或許覺得這是矯情的問答;10年后,我們卻發現這是這現實的生活。當我們在迷茫的生活中浮沉,面對著生活的重重壓力;當我們在困頓的局面下掙扎,無法找到前進的出口。我們是否還能夠有勇氣來繼續我們的人生呢?
人生,終歸是因為不確定性,才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如果提前了解了世界很美好,好到讓你忘乎所以,你來?
如果提前了解了世道很艱難,難到讓你生不如死,你不來?
四代熱血青年的故事,向年輕的我們揭示著一個共性的問題: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艱難,來了,敢不敢做你自己?
不同時期清華園里的莘莘學子,四位年輕人的故事構建了起了電影的主線。從1924到2012里,1924年是抉擇發展的方向,1942年是面對家國的得失,1962年是純真愛情考驗的真情,2012年是人生內心的安樂,每一段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無問西東”這一清華命題做出詮釋。
據說,”無問西東”四字來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有了這兩點,青春才有環顧四周,舍我其誰的豪氣和資本。
生活習慣的改變,帶來了生活狀態的不同。一段時間,似混沌之境,沒有光亮可以進入,游離的精神,總感覺有著不清晰的感覺。直到遇見一部電影《無問西東》,似乎找回了過往那種真實的感覺。
01、1924年:只問真實,無問西東
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曾會遇到令人困惑的問題。天之驕子吳嶺瀾在精英輩出的清華大學意氣風發。對于他來說,卻有著學業上的困惑。語文、外語優異的他,卻面臨著物理等理工科的不及格。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問到“當初為什么不選擇文科”、“求學的目的是什么”。他卻回答“因為最好的學生都是學實科”、“這個時代就是讀書、學習......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但梅校長卻告訴他忽略了“真實”。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卻喪失了真實。當我們聽到梅校長說道“真實”的時候。似乎也要問到什么是“真實”。我們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記真心和真性。
吳嶺瀾的迷失,抑或是我們很多人的迷失。盲從在社會、家長、身邊人的訴求中,卻從未想過自己要的真實。或許,我們能夠過的很好,卻終究不是真實的感覺。影片中的吳嶺瀾帶著梅校長的話語,走過校園的街道、路過教師的窗口,看過練琴的學子......直到他看見泰戈爾來訪清華大學所帶來的演講,他豁然開朗、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最后的最后,他帶著找到的“真實”成為了清華大學一名教授,在西南聯大的教授生涯里,他把他當初所感受到的“真實”向年輕的學子傳授。每個卓越的人都曾思索過人生的意義,這是必要地。但我們更要從中走出來,遇見真實的自己。
“世界于你而言毫無意義和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的夢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
?——泰戈爾
02、1942年:只問家國,無問西東
如今的我們,無疑是幸福的時代,無需為國家的存亡而顛沛流離。熟知歷史的我們知道,因為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清華、北大等著名大學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遷入大后方,成立西南聯大大學。本該安心求學的學子們,卻要無時無刻不擔心著敵機的空襲。艱苦條件下的求學生涯,一切都顯得那么珍貴。
戰亂時代,烽火連天。王力宏所飾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文武雙全、學習成績優異。他是家中很孝順的獨生子,被母親管教得很嚴。當他看到空難后的傷亡,內心的國家大義再也抑制不住。一邊是母親的敦敦教誨,一邊是滿目瘡痍的祖國。母親嚴令禁止他參軍的心愿最終還是落空。他投筆從戎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刻骨訓練的同時,還不忘省吃儉用的給失去父母的孩子空投去食物。
“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么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
沈母的愛,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沈母是對沈光耀的要求是對的 ,只是當家遇到了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最終,年輕的沈光耀為保家衛國獻上了自己最絢爛的青春。影片故事結尾,沈光耀的同學去拜訪沈母,完成任務后兩位同窗準備告辭,這時沈母緩緩起身,走入里屋端出兩碗她之前總是熬給兒子喝的蓮子羹,忍著悲痛對報信的年輕人說——既然決定要走,那就喝完這一碗,潤潤喉,再上路。
隨后,我們看到接著鏡頭緩緩拉遠,我們看到掛在沈家大堂的匾額,上面寫著四個大字:三代五將。就是這樣一個無聲的畫面,為我們傳遞了太多的內容。沈家向來不是貪生怕死的家庭,正是因為戰爭的殘酷,讓沈家失去了很多親人,所以沈母才堅決反對兒子當兵。與此同時,沈母更是深明大義的母親,知道兒子最終還是為了國家大義而獻身。所有所有的情緒,都醞釀在她為兒子準備的蓮子銀耳羹中。
03、1962年: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狂熱的年代,青春年華似乎讓人難以述說。王敏佳(章子怡飾)、陳鵬(黃曉明飾)、李想(鐵政飾)是三個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陳鵬在清華攻讀核物理,而敏佳和李想則在同一家醫院工作。
年輕氣盛的三個人懷揣著懵懂的情懷朝夕相處,卻又從未直言過。純真的感情,讓人看著無比的羨慕。當發現曾經的老師被師母毆打,敏佳和李想臨摹著老師的字跡給師母寫警告信。如果,他們能夠預料到后面的悲慘經歷,或許就不會這樣“打抱不平”。一封警告信,最終改寫了三個人的命運。
收到警告信后的師母氣憤不已,卻在信紙上的標點符號發現端倪,確認了嫌疑對象敏佳。師母前往敏佳醫院告發她,并宣稱敏佳勾引她丈夫。面臨著眾人的責問,同時參與的李想為了支援邊區的名額而未能夠站出來。心系著李想的敏佳內心是無助地,卻決然的承認是自己的行為。為此,她獨自承擔著指責的敏佳遭受著組織的調查。后面的后面,調查查出她還有親戚在臺灣、為了虛榮心謊稱小時候和領袖合影過......這一切一切的疊加,讓敏佳陷入眾矢之的,并在隨后遭到無情的批判。
影片中用李想支教動員大會分享和敏佳被批判進行了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那個狂熱年代人們的瘋狂和狂躁。被眾人毆打致毀容的敏佳獨自被丟在雨水里,直到趕回來的陳鵬的到來。山上為敏佳挖墳的過程中,被雨水沖刷的敏佳卻緩過氣息來。最后,敏佳跟隨者陳鵬住到了他小時候所待的地方,他卻為了祖國的核事業遠赴大漠,奉獻著無悔的青春。
過去陳鵬不敢正視對敏佳的感情,如今當所有人都拋棄敏佳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的站到她身邊。為她守護著最后的港灣,無怨無悔的深愛著以前現在乃至未來的敏佳。完成使命的陳鵬回來找敏佳卻看到了破敗的村落。又一次遭受到“革命風暴”侵襲的敏佳這一次勇敢的踏上了找尋陳鵬的道路。
“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的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
04、2012年: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清華大學畢業生張果果,年輕有為,身居高位。在快節奏的廣告圈,每天西裝革履,洽談著一筆筆大項目。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后,卻有著莫名的憂傷。為了金錢名利而左右逢源,為了權勢地位而笑臉迎人。年紀輕輕的張果果可謂是人們心目中的“成功者”。可影片中的他似乎并不快樂,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奔波著。
當面對公司上層領導間的派系爭斗,夾縫中的他無疑成了最后的犧牲品。哪怕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卻也不能隨心而來。因為他的上面還有他的領導。職場上的爾虞我詐,生活上的費心憂心。這樣的場景,似乎似曾相識,我們似乎都在張果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開篇,張果果和四胞胎家人的對話,讓人看到了身在商業圈的他所擁有的冷靜和干練。起初,源于公司商業推廣的需要找到了四胞胎。但卻因為職場的爾虞我詐而被迫離開公司,但對于張果果來說,似乎是放不下四胞胎家庭。幾番掙扎后,在身邊人口中“做慈善成了負擔”的言論里,他一度選擇逃避和退縮。躲避和四胞胎家庭見面,怕又有更多的“麻煩”。哪知道,他們只是想給他送上四胞胎們的“胎毛筆”。最后,他還是選擇了遵從內心的選擇,對四胞胎家庭負責到底。給四胞胎家庭租房子、為他們找工作......
做到這一切,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影片中,許久沒有回家的張果果,在看到母親因為多年的老店摻假銷售餃子餡而不平時,他直接提出全家外出就餐,并特意把摻假的東西倒入垃圾桶。母親一臉不快的對他說:“現在人心這樣壞,你一個人在外工作,可要小心吶!”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和張果果一樣,不會有太多巨大的抉擇面臨。我們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小小的選擇,是救助身邊的困難群眾,是選擇職場逆來順受,是走出體制活出自己......
這世上很多人來,卻未真實活過。
人生中,無處不面臨著“兩難”的境遇讓人“為難”。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總需要選擇。帶著面具,爾虞我詐,紙醉金迷的混沌中,更需要能夠看清虛偽,找回真實的自己。
每個選擇的背后,都會有身邊人的“羈絆”,是親人、是父母、是領導、是同事、是朋友......而我們卻忽視了內心的“自己”。擇業、婚嫁、工作、生活,似乎都有選擇,但真正的選擇在自己,而不是身邊的“人”。我們都可以真正的做自己,而不被任何定義所“束縛”。
“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小宇
喜歡音樂,熱愛文字;玩轉PPT,舞弄運營;臺上講課,臺下主播。看書寫作,品位生活。這就是我,一個80后,不一樣的色彩!很高興,遇見您。愿我們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很高興遇見“您”
原創記錄生活,歲月寂寞有聲。
夢想照亮前方,聲音溫暖空間。
@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