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書名《爭辯力》,第一時間會有種誤導,會認為看懂這書就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去爭贏以后的每一場爭執。而看完后才發現是一本很好的溝通心理學方面的書。是日本作家和田秀樹著,張瑞豐譯,在日本暢銷十年,重印三十次的經典之作。整本書內容簡潔明了,每個章節后面都有圖文總結,更簡易直觀的表達。
如書上所說,10%的溝通決定你的成敗,而完美的溝通由60%傾聽能力,30%表達,10%的爭辯,在這里溝通不再單調,而是非常復雜的一門交流藝術,很多時候我們都有些過度表達自己,往往缺乏傾聽,從而在自己固定的思維里,沒辦法通過溝通達到目地,最后只能用大聲、無理取鬧的方式來爭辯。這樣就算最后爭贏了也得不償失。
有些人偏安一隅,不與人爭,能忍就忍,其中不乏有些是害怕跟別人爭論。一味的忍讓會換來得寸進尺。正如本書的第三章所講“害怕爭辯的性格”,這章對我影響很大,似乎看到了一個相同的自己,在遇到不同的聲音時,第一反應就在心里已經設想些不安的結果,把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想得更壞,還沒有開始為自己爭辯,就已經認輸的心理,是永遠不會有贏的可能。此時腦海里會出現“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名言名句來為自己懦弱的行為辯護。想要改變這一缺點,首先要消除“預想的不安”。不要還沒有開始行動就隨意想象那些爭辯之后或者輸了爭辯的情況。這樣會讓我們在最初的階段陷入心理上的被動,我們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然后明確自己的觀點,不要向壞的方向預測還未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先采取一些反抗的姿態后觀察,傾聽考慮對方的一些想法再考慮下一步如何發言和行動。然后要擺脫“不安的惡性循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贏了爭辯還能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朋友,有點像古代的不打不相識,“化敵為友是理想的爭辯方式”,也是最高明的一招在爭辯方式里。要想讓對立面的人加入到自己的行例,得讓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就必須好好觀察對方、看透對方的心理需求,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可以自然化解爭辯。只要善于傾聽就能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非常復雜,單獨的觀察可能不夠,我們還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一下,自己感覺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換位思考一下,這樣才能讀懂對方真實心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做到的話對生活、工作可是大有益處。
贊美對方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贊美也是需要有個度,有些會讓人覺得像是在奉承。夸獎對方想要被夸獎的地方,這樣通常會讓人產生好感。
這本書讓我們懂得利用爭辯來達到目的是一種能力,爭辯并非非輸既贏這兩種結果,即使輸了,也可以化敵為友。不過要把這書本里的內容學以致用,還需要把心理練強大點,不然只顧著療理脆弱的心都沒時間去理清思路了。這樣就算處于優勢面也會很被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