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聽父親講,母親嫁給他時,他們同在一家蘇聯人做技術指導的金屬礦上班。母親的文靜賢淑,父親的帥氣豁達,成就了那個年代很多人羨慕的和美家庭。父母的恩愛,讓我們享受到了愛帶給這個家庭的溫馨和歡愉,也感受到了成長中父母的威嚴和堅持。
? ? ? ? 小時候,記憶里母親很少大聲,但我們不聽話時,母親的眼神卻威嚴的可怕,逼視著你,直到你低下頭承認錯誤。
? ? ? ? ?姐妹性格相反是很正常的,姐姐就很安靜,很少讓母親責備;我卻好動,坐在那心里就像長了草,并且要把草勢蔓延到屋外任何一個眼光觸及的地方。因為是左撇子,寫字、用筷子、打算盤,沒有一項能讓家教甚嚴的曾祖父看得過眼,家里的規矩是:吃飯時不允許說話,左撇子吃飯不能上飯桌。更何況是這么躁動的一個女孩子。所以記憶里上到小學后才可以和家人一起坐在飯桌上吃飯。固執的堅持著自己,不去改變,直到曾祖父去世,也是在母親的“威逼”下,吃飯和寫字才勉強用了右手,也算是對九泉下的曾祖父有個交代。卻把吃相難看,字跡潦草歸結于曾祖父的過錯。
? ? ? ? 母親根據我們性格的特點和各自的愛好,不聲不響地引導著我們。八十年代初期,當地有一個很有名氣的藝校,去那上學的學生,要經過像沙子里淘金一樣地篩選。姐姐音樂天賦很好,性格又文靜,母親認為姐姐一定要去那所學校,才能發揮她的特長。記得一有時間她和父親就帶著姐姐去訪老師,但更多的是母親自己對姐姐地指點。母親在九歲時曾被當地的評劇團選中,因為外公外婆對“中九流”的偏見,才不允許母親拋頭露面。對姐姐的指點也是母親天性的使然。從站立的姿勢,手勢、眼神,甚至梳辮子的頭繩,母親都會很認真的幫她分析。一年后,姐姐在一千多人的藝校綜合考試中,取得第二名。當母親把姐姐喜歡的那把小提琴背回家的時候,我看到母親的汗水順著她瘦弱的臉龐一直滴下來,笑容里盛滿了自豪和希望。小提琴悠揚的聲音,在那個有大理石臺階的小院里也回蕩了很久很久……
? ? ? ? ?姐姐藝校走后,媽媽最不放心的就是上小學的我了,因為我性格里有太多的活躍性,經常和小伙伴一起跑到后面的農場去拔人參,然后在旁邊湍急的灤河里洗洗,吃一半扔一半,被農場主到家里告狀;回到家里,滿身滿臉的泥污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河水,掉進河里還險些被沖走;會在上課鐘響過后偷偷爬到學校竹竿的頂端,讓老師翻遍學校的角落去尋找;或者一個人在鞋尖塞上棉花,學著跳芭蕾舞的表姐的樣子躲在后面的空屋子里跳舞……我想象不到那時母親對如此調皮的我是多么的無奈,然而每次當我等待母親的訓責時,總是看到母親表情嚴肅地遞過來一本書,然后說出她的要求。一次,犯錯后,母親遞給我兩本書,一本是《宋氏三姐妹》,一本是《珍奇大觀》。并提出兩個要求:第一,看完后要向她講述書的內容,并把書里的內容記在日記里;第二:從現在開始養菊花,并在日記里記錄菊花的成長過程和自己的感受。
? ? ? ? 宋靄齡三姐妹作為第一批出國留學的中國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影響了世界的視覺。這本書,似一扇窗子在眼前打開,我開始能安靜的思索,第一次感到了“激動”這個詞傳達給我的感受,手心里的汗不停地滲出來,心砰砰地跳著,翻來覆去地看了三遍,三姐妹端莊的儀表和滿腹的學識,讓我不自覺地坐直了身子,收斂了嘴角的笑容,心里也開始滋生一種渴望。《珍奇大觀》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我打開了一個不同的視野,奇觀異趣展示了世界的博大和奇特,讓我洞悉了一個未知的神秘世界。北大西洋上史密斯船長“鐵達尼”號悲壯的一幕,所有人面對生死抉擇的恐懼或坦然,讓我開始在內心鑄造一艘巨大的船,避免觸礁,揚帆遠航。
? ? ? ? 在整個小學的日子里,我被母親送給我的這些精彩吸引著,《桐柏英雄》,《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認識了《紅與黑》,也知道了瑪.米切爾,雖然有的詞和句子還不能很明了地解讀,但整個故事情節帶給我的震撼仍然記憶猶新。我的作文時時被老師當做范文念給同學聽的時候,參加各種比賽獲獎的時候,我深深懂得了母親不責備的教育方式對我這樣的孩子是多么地受用,她早在三十幾年前就把卡內基人際關系的金科玉律運用到教育子女的身上,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和付出的欣喜。
? ? ? ? 母親讓我養菊花,我知道是想讓花培養女孩子愛美的情節,學會欣賞美打造美,讓我懂得美帶給人的視覺享受和自信。因為我生在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母親希望我能像菊花一樣清凈、高潔、淡定,磨礪自己的韌性。我按著母親地指點,澆水、施肥,期待著每一顆嫩芽地問候,為它凜然的長勢而興奮,花開的時候,會安靜地等待花苞地綻放,那是一種生命的禮贊,花蕊的馨香會讓你陶醉在朦朧的成就感中。花似乎有了靈性,大朵大朵地綻開,黃的像母親的眼神那么安詳,白的像欣喜的笑臉那么清麗,每到生日前后就會競相開放,我在日記里記錄下菊花開放的日子,幾年來相差不到三天。這兩盆花一直陪伴到我走出校門,面向世界。我享受著菊花帶給我的心動和沉靜,母親享受著我帶給她的沉穩和成熟,我慶幸自己遇到一個不安于故俗的母親,她不要求我們的未來多么輝煌悅目,只希望我們成長的路上步伐穩健,內心充實,在這個真實的世界里活的生動,具體,有足夠抗拒外部壓力的能力和調節內心平衡的砝碼。
? ? ? ? ?我們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走著,母親的呵護仍在指尖流淌。每個季節的變化,每天一個冷熱雨雪的日子,都在母親的電話中流轉。當我們安然地享受著母親的溫暖,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想象著這種愛的延伸和蔓延,卻在不經意間發現母親的行動逐漸遲緩,笑容遍布在深深淺淺的皺紋里。疾病記載著母親的艱辛接踵而至。不知不覺中角色開始了互換,我成了母親,而母親像個孩子一樣亟待我們地安撫和寬慰。那些成長的痕跡,在沸騰的血液中打旋、流連。把母親抱在懷里,就像兒時母親抱著我們一樣。整日整夜地守在病床前,不敢閉眼,生怕哪個未知的明天睜開眼再也看不到母親期待的眼神。
? ? ? ?有人說:每一次回到母親身邊,就像是一次加油,感覺從靈魂到精神都充了一次電。這話,只有被深深的母愛浸潤過的人才可以發自肺腑地表白。
? ? ? ? 母親走了,帶著滿足的微笑。我,也像希思一樣,身心俱傷,崩潰到幾乎垮掉。我知道再也沒有雨果描述的甜甜的睡夢;沒有循循善誘地教誨和贊許地交流。我一如既往地回到故鄉,回到母親身邊,我在母親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駐足,因為那里的河水、花朵、樹木,都是母親溫暖的情愫,那里是我兒時記憶的儲藏地,是母親授予我動力的源泉,我知道,無論什么時候,母親都和這些心中最原始的風景一起,期待著我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