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鄉村社交
外公外婆吃完飯,習慣向碗里倒點開水,晃一晃,再把水喝掉。說:“飯米粒不可以浪費咯,你俚是沒經過困難時期喂~”
我們確實無法理解,這空地上米莧瘋長隨手摘來就是菜,門前河岸邊土洞里用鉤子捅進去能捉黃鱔,怎會挨餓。
不過在外公外婆與村里人閑談時,確實交流過“迭個辰光”誰誰三日不曾沾米過世了,誰誰屋里廂死的時候,臉都是腫的喲之類的故事。
還有,以前曾有個教書匠一個月沒領到工錢,家里沒米下鍋,帶著妻兒投河死了。第二天,工錢就發下來了,原來是鬧長毛路不通送不過來…
日本人打過來的辰光,大家逃難走散,某村有個小女孩躲在河邊密密芒芒的樹叢里,后來日本人走了也不知道,不敢出來。幾天后大人找到她發現已經餓死了…
每當說到這些事,外婆一手飛速轉動著佛珠,一手撩起圍裙一角,沾一沾被灶煙長年熏得發紅的眼角,幾個老太人手一串佛珠,不約而同念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外婆腿腳不便,很少到小樓外走動,不勞動時都是端坐在藤圈椅上,或者念佛,或者與各家來的三姑六婆閑話家常,假如談話不夠熱烈,就一會念佛一會講話,有一搭沒一搭。
談話的形式往往是腿腳靈便的提供材料,外婆加以評判,然后一起參公案。“偉忠格小囡秀英嫁給陸家里的阿發~,喜酒也沒辦,講在城里擺過咯”。外婆:“伊俚新人新氣象,擺了吾俚那辰光哪能可以。”“上個號頭黃大河開佛會,前村一個老太在回去路上跌進糞坑里了喂~”。外婆:“你俚看看,格個人仿佛會得誠心伐,總歸是佛會上做了啥事體。”“就是呀,八拉八拉…”
有時,說曹操,曹操到,二人正議論著的某人恰巧也來串門。這種時候,外婆的招呼就會特別熱情,端茶遞水塞點心招待特別周到;值此危機時刻,先前的客人對此待遇差別也不會介意,而是表現出非一般的理解來。二人同心協力積極迅速找出新話題,以使先前議論留下的痕跡能夠悄悄撤退,實現現場氣氛的平穩過渡。
慢慢地,三人間的談話達成新的平衡,危機就此翻篇。
后來,這第三人又要先行離開。一番徒勞的挽留后,現場又只剩下了原來的二人組。可是興味已經消失,先前中斷的八卦再無法重新拾起,可謂“錯過的就錯過了”。二人不咸不淡地聊了一會,也就到了做飯時間,就此別過。
未完待續
(有時文藝, 轉載請簡信我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