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聽這名字好像不是央視紀錄片一貫的風格啊,(相似句式:我在廣場吃炸雞),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大國崛起》,《河西走廊》,《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等,聽著就有種紀錄片的調性。
“我在故宮修文物”,感覺就是一個人在描述他的職業。“你最近忙啥呢?”“我在故宮修文物。”逼格有沒有,高度有沒有,很平實的一句話,就是讓人羨慕有沒有。這是一個人,一群人最真實狀態的展現。與其說喜歡這部紀錄片,不如說是被這群人打動了。
最后我算明白了,這就是故宮的招聘宣傳片啊。據說現在報名去故宮的人已經有兩萬多了,盡管人家只招兩百人(有生之年我是沒希望了)。導演你心機好重,我竟然也吃了這份隱藏頗深的安利,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要好好學習然后去故宮修文物啊。如果一定要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工作環境
故宮啊,每天上班都像是踏進了另一個時空。看年輕的姑娘騎著單車穿梭于紫禁城,活脫脫是穿越劇里的女主角。每天早上,迎接你的不只是重重宮門,還有隱居在皇宮里的小動物。開門前要喊兩聲,不是因為鬧鬼,是因為會有小動物蹭一下竄出來。
滿樹的果子壓著斑駁的屋檐,古老的宮殿又多了些勃勃的生命力。在寫字樓里的我們桌上只有綠蘿和仙人掌這些小玩意兒的時候,這里可是瓜果飄香,樹木蔥蘢,時不時還能從先人種的杏樹上討點杏子吃,皇帝的果子都敢動,你們也是要上天啊。
工作和工作的人
鐘表組 一小時的展出? 八個月的修復
超喜歡鐘表修復組的王津老師。修了39年鐘表文物,修出了一身溫潤謙和的氣質。說話慢條斯理,笑得從容靦腆。讓我想起木心那首《從前慢》里的一句:“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也許因為修復的是提醒時間的鐘表,對時間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悟,也許因為是機械自動化和古老文物的奇妙融合,才滋生出這樣的睿智淡定。
銅器組? 看斑斑銹跡 見歲月滄桑
修復青銅的時候,呂師傅發現有一件青銅觚已經沒法焊接,因為它的銅性消失了。銅最早是從礦物質里提煉出來的,幾千年后,青銅器又慢慢變成礦石的狀態了。有人說:“這架銅器的生命走完了。看過了世間滄桑,等有人去理會修繕,已經跟你揮手而過。”這也許就是青銅的魅力吧,滄桑巨變,與爾同銷萬古愁。
陶瓷組? 堅硬是現實? 溫柔是瓷器
陶瓷組快60歲的王五勝師傅,一邊修復著破損的唐三彩,一邊說著要過過自己的生活,換輛車,或者去試試滑翔傘。原來,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是不愛花花世界,只是溫厚收斂。他的徒弟紀東歌,清清淡淡,說起陶瓷侃侃而談,氣質說話都讓人覺得好舒服,真應了那句歌詞“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木器組? 做一把椅子 好像在做一個人一樣
木器組的屈峰師傅,一邊雕刻著佛像,一邊說著意味深長的一段話,“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里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 不知不覺禪悟了有沒有。修復好的觀音像要運走了,他有點不舍,忍不住吐槽說 “菩薩你們竟敢這么捆著。”
漆器組? 一手草木? 一手異彩斑斕
漆器組的小閔師傅,瘦瘦的,穿著黑色的圍裙,細致地描述并實踐著漆器修復的過程。晚上進山割漆,白天做漆。攝影機捕捉不到的,是生漆刺鼻的氣味。沒有一個人是真的對生漆不過敏。但當修復完成的古樂器“瑟”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所有的辛苦都變成由衷的感嘆——“漂亮”。
織繡組? 一寸緙絲一寸金
織繡組的陳楊,在織機前一絲不茍地緙絲織造。據說華夏大地掌握這門通經斷緯的緙絲技法的匠人,不足百人。她說“織造的時候特別費眼睛。”用一天的時間僅僅能織幾寸緙絲,且要耗費大量精神。不能化妝,不能用香水,不能涂指甲,素面朝天的姑娘,就這樣在一絲一縷中,修復著古老而柔軟的歷史留存。
書畫組? 歷來只許成功,不能有失
書畫組50多歲的楊澤華師傅,貌似是這群文物修復師里最活潑有趣的一個,全程話嘮,嘴巴不停,還秀了一把吉他,一展歌喉。修復師們拿鑷子揭裱的時候,真是看得提心吊膽,那一鑷子下去,抬起,簡直比拆炸彈還性命攸關。旁白說“古書畫的揭裱,歷來只許成功,不能有失。” 這樣的壓力下,不由更佩服開朗的楊師傅了。
“青銅器組手上是繡,漆器組是漆,書畫組是漿糊,木器就是鰾。”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狀態大概就是如此。調侃歸調侃,就像我們曾經手上也有墨水的痕跡一樣,現在想來,多是幸福。
工作之余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怪不得屈峰師傅禪悟了,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一群熱愛著自己工作的人,不知不覺就修煉出了與旁人不一樣的格局。就像導演說的“什么樣的生產機制,生產什么樣的氣質。”
當然,如果只是修文物,怎么能體現他們的可愛之處。工作之余他們也沒閑著,看看這些有意思的片段:打杏子,種樹,喂貓。杏子噼里啪啦往下掉,他們就拿了蓋文物的紙去接,落在地上的就一個一個撿。移植一株棗樹,就掛張牌子寫“此樹已售出”。
敢在朕的皇宮這么放肆,也只有你們了。
很多人看了感嘆,“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人,真的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兒。”這就是匠人啊,這就是匠心啊,我們好像一直以為,能夠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專心做一件事兒的,只有退了休的老人。
這個時代,我們忙著向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生怕趕不上外面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這樣一群人,修復我們心中那件銹跡斑斑的青銅,以免有一天,它在時光消弭中變了模樣,就此死去。
最后我想說,誰說年輕人不愛傳統文化,他們只是不喜歡太過生硬的表達。你若高高在上,我便棄如草芥,你若端著,我便無感。當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可敬的匠人,以一種更親近,更可愛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時候,你看吧,那些默默無聞的師傅,遠比熒屏上的男神女神更讓我們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