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建筑意匠
一、營造活動中的觀念形態房屋從新石器開始就是社會文化的標志物。營建活動中的觀念假設不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構成社會存在的一部分。通過禮制,也通過社會中的民俗、心理結構等其他規范文化,作為形而上學的觀念形態影響與制約著建筑的發展,這些觀念文化有: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影響建筑發展的諸多觀念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是西周以后,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
(1)起源與發展
①“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于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蒼茫太空的敬畏。
②夏商以后,“天”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隨著對災變、王權更迭、國運興衰、人事征戰、吉兇關系的長期思考探索,其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一定的擴展,但其內核仍是外在于人、人類無法把握的宇宙主宰。
③春秋之后,對這種主宰的崇拜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并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一系列概念。
(2)對政治與文化的影響
①統治者將承天命、順天意作為其統治合法性及震懾百姓的理論基礎,力圖將人間的秩序模擬成通過天象觀測所認識到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得合法與永恒。
②士大夫也無不以探求天人關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來通達人道作為最高的學問。
(3)對建筑發展的影響
①營造目的遠古的祭壇,已失考的明堂,以及明清兩代的壇廟建筑與地方社壇神祠建筑,是創造與天及與從屬于天的下一個等級的若干神靈對話的場所,是中央、地方以至鄉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動,它們構成了中國建筑體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義的部分。
②規劃格局
a.州郡依其在國中位置尋求天上星宿為其對應物,稱星野。《周禮·春官宗伯》中便有以天下12州與天上12處星宿對的記載。魏晉之后,更趨詳盡。
b.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宮殿、陵寢的布局和規劃設計與命名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從春秋時期吳越都城的設計規劃乃至宋東京及明初南京宮城的興建、命名和事后的詮釋,歷代陵墓中天象地理圖的繪制,都顯示著窺天通天、與天同構的目標。
③尊卑層序通過進一步的關于自然環境的具體認知及其他更低層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觀念逐級轉化為建筑中的關系。
2.物我一體的自然觀自然觀是人對生活其中的可見的天然世界的認識。
(1)基本內涵
在歐洲文明中,自然是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出現在矛盾關系中的。然而在中國的古代文明中,自然原是指自然而然的意思,即自然是作為封建社會正名定分的名教對立面,作為抑制人欲的對立面而出現的。
(2)對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的自然觀是將自然看作包含人類自身的物我一體的概念,人類及山、水、花、草、魚、蟲等都是從屬于物質世界的體系的。在這種概念的作用下,人與自然中的其他要素是處于同樣層次與地位上的,這既為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奠定了思維基礎,卻也削弱了人對自然環境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3)對建筑發展的影響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營造活動(例如園林)時,中國古代呈現出與歐洲迥然兩樣的旨趣。
①造園要素同為人工的經營,歐洲的主要造園要素是作為人的對立物的自然之物;在中國卻包容著更多的甚至作為主體與靈魂的人造的建筑物。
②意境追求歐洲園林程度不同地顯示了人工管理、統治的特權的痕跡;在中國,“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古代人工環境的意境追求。
③人文追求在歐洲,古典的風景畫表現的是對立于人類的自然景色;在中國用山水畫一詞代替風景畫,在寫意山水的表象后流露著諸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類的眾多的人文追求。
④文學要素
在中國園林設計中,文學要素也直接納入到造園的范疇,并藉此催生園景意境中的人文精神,顯示了人在自然中的不可分割的地位與主體價值。
3.陰陽有序的環境觀環境觀是指人對周圍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
(1)起源與發展
①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總體定位下,在古代以農立國的生存環境中,人們通過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的仰觀俯察,在商周時期即已形成后來概括為陰陽的一系列對立又互相轉化的矛盾范疇。
②商周時期的《易經》,進一步將此類矛盾范疇概括為乾坤、泰否、剝復、損益,到老子的《道德經》更明確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③戰國以后形成的闡發《易經》的《易傳》,在更高的水平上豐富發展了陰陽學說。《易經》與《易傳》為儒家所重,浸潤著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并被道、佛諸家接受與弘揚。
(2)對建筑發展的影響從遠古直到明清,陰陽的觀念在不同的思想學派詮釋下獲得發展,其中戰國后陰陽家糅合了五行說及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使得陰陽學說十分龐雜,但也都連同陰陽說中強調有序、強調變化的思想一道,影響了中國建筑的發展,這種影響表現在:
①方位朝向
a.太陽崇拜:以東、南為尊。
第一,上古時代對太陽的崇拜形成日出日落的方位觀,戰國以前的大量的王侯墓葬以至后世某些少數民族的廟宇始終是以東向日出為其主要軸線方位,明代以前的祖廟中的牌位也將始祖牌位立于坐西向東的位置。
第二,天學的發展使人類對方位的認識擴展,以天上星宿方位與地上方位相呼應,從而有了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象之說,強調東向。
第三,坐北朝南的朝向與中國古代在北半球溫帶的居住需求相適應,故面南稱尊不僅是稱帝的代名詞,也使南向成了中國多數地區最重要的朝向。
b.宗法制度:以左為尊。源于祖先崇拜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宗法制度,從另一個角度對朝向的主從提出了要求。《周禮?春官?冢人》在述及墓葬時,強調左昭右穆,左先右后。
②要素屬性
a.古代陰陽學說賦予構成環境的各種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次的屬性。
b.最典型的是關注環境中的山與水的位置,定山屬靜為陰,水屬動為陽,南為陽而北為陰,高為陽而低為陰。“萬物負陰而抱陽”既為一般建筑群環境經營時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也為環境的變通提供了其他可能。
③層級次序
a.陰陽學說中序的觀念與禮制對社會等級制度的維護要求相結合,并逐漸與車輿、服裝等一樣納入到規范文化的要求中,且隨著統治者強化等級制、維護皇權至尊的需求日趨強烈而漸趨明確。
c.此類規范文化使建筑群成為與社會關系同構互洽又自身有序的群體,是封建社會人際關系的建筑化。
4.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若干影響因素天人合一、物我一體、陰陽有序的觀念無一不在中國歷史上為各個階段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留下投影,此外,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對建筑產生影響的其他方面還有:
(1)內向性
①概念
古代半封閉的大陸環境與以農立國的國情造成了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和眷戀鄉土、自足自給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
②影響
這種生活方式需求的以及這種文化性格所促進的都是防御性的內向性空間,大都以院落空間呈現在大地上,從而在強調內向空間的同時促進了門屋藝術與空間序列藝術的發展。
(2)尚祖制
①概念
中國文化的早熟加強了文化源頭的魅力與權威,建立在血緣聯系與祖先崇拜基礎上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祖制的威力,故中國歷史上的營造壇廟宮室城池的活動充滿了對祖制的考查和推測。
②影響這種對祖制的遵奉與營造活動中器用性部分的失考與失傳結合在一起,使得營造過程長期處于沿襲前代技巧而少有突破的狀態。只有在外部環境發生大的變動,“禮崩樂壞”,束縛緩解或少數權威洞悉利弊改弦易轍,中國建筑才會出現稍大的變革。因此,中國的木構建筑在數千年中,在工藝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同時,卻缺少在木結構體系類型上及木構既有體系之外的突破。
(3)中庸中庸、中和,即在對立的兩種選擇中妥善把握,反對固執一端,反對失于偏頗。這種不太過、也毋不及的思想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后經子思的發揮,南宋時又經朱熹弘揚闡釋,對千百萬民眾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選址與布局
1.對環境的分析與利用
(1)主要途徑
①對可以把握的因素力圖尋求變化規律。外部侵襲的不可預見性與生存環境的突發變化迫使古代人類不斷遷徙,并在尋求理想生存環境的過程中改進選擇環境的技巧。
②對不可把握的因素力圖尋求彼岸的暗示。對“天”的崇拜與天人合一的觀念也促使他們寄希望于通天通靈的巫術活動,以取得人類自身無法知曉的“天”的暗示,從而增強自身判斷的信心。在生存環境的選擇中也加入了占卜這一程序,此即稱為卜宅。
(2)選址原則
物競天擇的過程是嚴酷的,遺存至今的相地建城建村的豐富實例,顯示了古人選址時遵守的以下六條原則:
①近水利而避水患
a.近水利此原則不僅適合國都,也適用于城鎮、村落、廟宇,只有墳塋對近水一條不會苛求。在南方地區,得水利是通過設立水口,尤其是出村的下水口潴留水源,提高水位以利灌溉來完成的。在北方山區是通過接近河流,接近河谷地帶,接近山泉,即接近地下水源以保證打井時獲得穩定充足的水源來完成的。
b.防水患在南方多山地帶,除了地勢高爽之外,還要求選擇在河岸的凸起段,即古代稱為“油”位或曰“腰帶水”的沉積區。這不僅避開河流沖刷,還因沉積緣故使村址逐年擴展,可耕地與可居之地增多。在平原地區選擇高處為城址,并建城墻來抵御水患也是常用的辦法。
②防衛性好提高防衛性能,是古代人類社會中對防止外部侵襲,包括軍事侵襲的基本聚落環境要求,因而多選取易守難攻、通道數量有限、便于控制與防御的地帶,例如新疆交河故城,南北兩側為溝壑;重慶云陽盤石城與之相似,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
a.自然屏障在江南丘陵地帶的村落,利用山水為屏障,如浙江永嘉的蓬溪村與鶴陽村,僅以一條道路(古代為棧道)與外界相通。
b.人工設施
平原地帶則修建寨墻與堡墻或利用河網作防御用。
③交通通暢,供應有保障在自給自足的村落中選址注重村落在防衛圈內有足夠的可耕地,然而對于稍大一點的縣城,州府城,以至都城,是不可能做到自給自足的。因此保證有可靠的補給線和補給基地是城市選址的必要條件。中國古代大宗貨物的運輸主要靠水運,因而與近水利的原則相結合,在可通船的河岸上選建城市成了選址的重要原則,當這一點無法滿足時就通過修筑運河來改善水網系統。
④注重小氣候。相地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最佳微環境的過程,除了考慮微環境中的水、土、防衛與交通因素之外,小氣候也是重要的一條,尤其是在大氣候較差時,小氣候良好更值得重視。
⑤理想的景觀模式。中國大地上的城市鄉村的景觀,都納入了“天人合一”的現世文化的框架中,只有在園林中,這種束縛才稍稍紓解。
a.地靈對于古代的中國人,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不存在作為純粹的形式美的景觀,而是將景觀與人事相聯系,與人的理想相聯系,將人才輩出與山川秀麗建立關系。
b.形勝由于整體思維模式與古代地理學中對位置環境關系中的形勢的關注,而將景觀上升為“形勝”,融入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內涵。
⑥有良好的環境主體。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這是對社會環境的選擇。不僅相宅,即便都城的遷徙,亦包含對社會環境的權衡選擇,強調“人和”重于“地利”。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重大差異,在南北方不同地區,相地選址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a.避水患
在南方多雨的丘陵地帶和北方瞬時降雨量甚大的黃土地帶,避水患防止滑坡和泥石流是極重要的。
b.近水利
在西北年降雨量極少的地區及某些高山地區,近水利是生存的首要條件,西北與西藏某些寺廟選在水源近旁,甚至建在水源之上即是證明。
c.水質
水質的要求是北方干旱地區選址的重要因素,大量村鎮以甘泉命名就顯出了這種選擇的重要性。
d.排水
在以窯洞為主要居住形式的黃土地帶,對土質、土層紋理及周圍溝壑排水狀況的要求因直接關乎生命財產安全而備受重視。
2.環境改造與方位變通
(1)環境改造在環境不盡符合理想模式時,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用人工的方法調整與改善環境是經常的。除了包含著對風水的迷除了包含著對風水的迷信之外,也包含著對重要視覺焦點在視線上要有所望及心理上有所像的規劃考慮。
①水道修整都江堰、大運河、錢塘江海塘是其中的大型項目,成都、北京等城市的水道改造與引水工程是中型項目,在村鎮的發展史上則存在著大量的小型工程。
②樓閣營筑為了形成理想中的景觀模式,村鎮、城市常在某些方位營建樓閣與風水塔,如山西大同在城墻東南角上,陜西韓城黨家村在村南低地中,浙江永嘉巖頭鎮在鎮南山崗上營建文峰塔和文昌閣等。
③風水格局浙江永嘉楠溪江、皖南新安江流域的村落將山川河流連同街道、水池等以象形的方式描述成文房四寶式的風水格局。
④培土造山浙江紹興蘭亭的蘭渚山下,后來建設的護亭的天章寺反客為主,日益龐大,遂導致蘭亭南移,寺僧以人工夯土營建新的錫杖山護亭,從而形成較好的圍合空間,以符合傳統的理想空間模式。
(2)方位變通
①理性調整
a.在云貴高原及關外,西曬對生活的影響不大,而近水源、避寒風等要求更為重要,故朝向在傳統上也并沒有起決定性作用。
b.在中原與江南,“唯王建國,辨方定位”,既說明了方位對重大項目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在非重大項目上的通融性。
c.“負陰抱陽”模式允許調整朝向,故在山地及江河湖海環境中,建筑群以至整個村莊和城市的主導朝向允許作較大調整。
②風水調整在風水學說尤其是建立在使用羅盤基礎上的理氣宗的影響下,也存在著不少因風水師對方位的卦向判斷及磁偏角判斷而作出的方位調整。
a.風水觀念中對孤立的奇峰怪石的畏懼,對居住建筑中兩戶人家人口相對的禁忌,對在受地形制約時仍渴望遙對山巒氣口等需求,也使得不少廟宇、住宅的入口以至群體的軸向有意扭轉。
b.與此相反,不畏懼奇峰怪石,或徑直將之視作地脈所在,將之組織進景觀與群體秩序并確定新的軸線方位的實例也存在,河北承德普樂寺以磬錘峰為院落軸線的抵景是最為優秀的例證。
3.幾何關系與均衡對稱秩序
(1)中正
①概念建立在嫡長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度維護了古代社會的秩序,強調直系、嫡傳,弱化以至削弱旁系、“庶出”,造就了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影響所及,在建筑上就是要求中正,不中則不正,不中則不尊。
②表現:中軸線
a.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間已呈均衡對稱,已出現了中軸線,進而南北方位逐漸與東西方位分野。
b.面南為貴以后,南北軸線逐漸成為主軸線,這種以院落空間為這種以院落空間為經營基礎的對稱秩序成為大至城市、小至建筑群的理想模式,在皇家建筑和官府建筑尤為常見。
(2)幾何關系在多數重大建筑群中,通常呈現一種以簡單的矩形并通過軸線均衡對稱關系組成院落及院落群的幾何秩序,又稱幾何關系。
①形成
a.由于木結構的構件呈線狀,規模生產時構件呈現為直線型桿件。
b.由于中國文化中“兩儀生四象”、“天圓地方”的觀念影響,木結構建筑的平面形狀,除了表達與天有關的建筑及園林可用圓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采用矩形或矩形的組合。
②意義
一旦這種關系中某種要素越過了幾何秩序中的界限,就破壞了這種秩序,并使建筑群所要表達的意義受到嚴重傷害。
(3)均衡對稱中國傳統建筑群中的均衡對稱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的軸對稱,受陰陽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群不僅關注形式,尤其關注其內涵。
①概念
在中國傳統建筑格局中,對稱不是純形式的,而是一種包含了內容的相關矛盾均衡。
②軸線
a.兩向軸對稱從敦煌壁畫等資料看,唐代以前東西向的橫軸線與南北主軸線一道,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唐代以后逐漸淡出宮殿廟宇,這種兩向對稱的格局仍然保存在浙南與閩粵等地的民居中。
b.南北軸對稱對比漢之明堂與明清壇廟,始皇陵、唐乾陵與明清陵寢建筑格局,可以看出,隨著封建社會的延續與封建禮教的強化,南北軸線成為建筑群的主宰。
(4)對位調整建筑群的均衡對稱布局理想一旦受具體的場地、地形、交通等因素制約,就不得不作實際的調整。古代匠師正是通過巧妙的對位調整,在改變絕對對稱關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
4.同構關系與自然秩序在中國的園林建筑中存在著另一種較為自由與自然的秩序,可稱為“同構”關系或者“拓撲”關系。
(1)概念
拓撲學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其性質的哲學抽象是:“研究幾何圖形在一對一的雙方連續變換下不變的性質”。這種經過變換但仍得以保持的性質就是拓撲性質。具有拓撲性質的圖形之間的關系是拓撲變換關系又稱拓撲關系。經過拓撲變換的圖形在結構上相同,其圖形稱為拓撲同構。
(2)主要類型
①向心關系
如果將平面圖中每幢建筑臨水的一面的垂直平分線畫出(又稱法線),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法線都指向一個大致確定的中心區域(不是一個點),每個建筑物的扭轉即使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在一定的程度內,法線指向中心區域的相互關系并未變化,這就是在變換條件下保存不變的關系,是一種拓撲關系,稱之為向心關系。
②互否關系
在長軸方向上互為相反、互為否定的趨勢在對建筑平面作平行移動時并不改變,也是一種拓撲關系。在比較相鄰要素的平面進退位置和高度等空間尺寸、屋頂形式、色彩等方面時,我們也可以找到這種關系,可稱為互否關系。
③互含關系
如果進一步對這些互相對立的各個部分再剖析就會發現,每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對立面的成分,這第三種關系可稱為互含關系。
(3)小結雖然這三種關系之間不能變換,但我們可以通過太極圖來統一表達它們,甚至可以發現若干著名園林的總平面與太極圖同構。這些不約而同的同構現象揭示了中華建筑文化源自遠古時代《易經》思想的深層本質。
(4)同構關系與幾何關系從本質上說,中國的自然觀是有機的,因此在自然秩序與均衡對稱秩序之間,在同構關系與幾何關系之間并沒有一條截然劃開的界限。特別是在某些民居建筑中,由于分期建設未經過一次性規劃,在形成單個院落的幾何關系的同時,院落之間以至建筑之間呈現著更多的拓撲同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