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同社區支部共建的機會,有幸現場聆聽抗戰老兵講抗戰故事。94歲的他依舊戰士一般,身體硬朗,耳聰目明,還能騎自行車。
《木蘭辭》一字不差,屈原、岳飛、文天祥的詩詞張口就來,豪情滿懷。談起愛國二字,他說要學習英雄。接著,他講起了那段崢嶸歲月,戰場無情,他講述的每一個戰士都是鐵骨錚錚。動情之處,他強忍淚水,幾度哽咽。自己也聽過黃繼光的故事,可跟隨這位老兵的講述,那段戰火硝煙變得更加真實。用自己身體連接通訊線路的戰士,用胸膛堵住炮火的英雄,正是這些人用他們的脊梁,撐起了民族的希望。
老兵的話猶在耳畔,他說愛國不是說說而已,而要實打實地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戰火紛飛的年代,最可愛的人于戰場和敵人殊死搏斗。疫情之下,最可愛的人于社區之內與病毒較量。
這就是傳承。
戰爭年代,面對為什么不投降的疑問,楊靖宇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
和平年代,面對為什么不躺平的質疑,一線戰疫的大白說“我們能夠清零,而且堅決完成任務。”
這就是傳承。
戰爭年代,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戰士;和平時期,這群看不清面龐的大白。一樣的背影,一樣的逆行,一樣乘風破浪的膽量,一樣一往無前的擔當。
這就是傳承。
接力棒在手,使命責任在肩。
有夢有趣有態度,敢想敢為敢擔當,不忘初心跟黨走,斗罷艱險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