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留言,講了她的故事,還說我可以寫出來,談談看法。就叫她A吧,20歲的姑娘。
留言很多,提煉如下:
1)總是不開心,希望像別人一樣沒心沒肺地活。
2)父親在教育方式上與母親有分歧,且常因分歧發火,摔東西。A曾跟母親說過想離家。覺得自己從小是在家人的爭吵中度過的。覺得童年沒有美好回憶。
3)兒時家里爭吵不斷,靜不下來,讀不進書。
4)一直不敢輕易犯錯,盡量不給家里添加壓力,初中畢業工作,想為家里分擔。
5)弟弟初二就輟學,之后一家人都在外面。姐姐已出嫁,也在外面打工。
6)15年開始全家出來打工了,16年父親想在縣城買房,有些猶豫,A想改善環境,也想后代過得好一點,遂支持,于是買了。因房貸壓力大,父母更節儉,同時覺得弟弟不爭氣(工作不穩定,總換工作),看弟不順眼,認為他不夠節儉,且有沉迷游戲的嫌疑,于是A覺得是不是自己當初支持父親買房錯了。
7)害怕別人追求,別人一靠近就想跑,原因是覺得對方不成熟,給不了她安全感。但其實心里很急,因為同齡的大多已婚了(說她那邊的人結婚早)。
8)A覺得她的煩惱與糾結,是因為自己過于敏感,早熟。
以下是個人看法,僅供參考。說得不對或者措辭太重請見諒。
1
你不是唯一
做人容易做人難,這是誰都逃避不了的事實。
做人之易,易在可以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就受業力牽引來到此世。
做人之難,難在我們的成長總是伴隨著煩惱,甚至是,陣痛。
一個人有情緒,不開心很正常,人是情感動物。即使是表面看起來的沒心沒肺,也不代表其內心就不迷茫,不荒蕪。
例如那些“微笑抑郁”者,不到某一刻,我們都不知道他們也曾經在暗夜里兀自掙扎。
段子手薛之謙,給人看見的是沒心沒肺,歡樂秀逗,卻坦誠自己曾是一個抑郁癥患者:
——“如果我心里沒毛病,我就不會寫出那樣深沉的歌了。”
那段時間,他夜夜失眠,嚴重到要去看心理醫生。有一天還給父親打電話,說我要跳樓了。父親立馬趕過來,拿了三粒安眠藥給他服下。
薛之謙說,三粒安眠藥給他帶來的只有昏沉而已,根本談不上睡覺。
誰做人都難的,馬云說他最后悔的是創建了阿里巴巴,被很多人調侃嘲笑,說這不是裝逼么?
或許真不是裝逼,因為我們看不到他因為阿里巴巴,而遭過的罪。
知道誰都有難,明了苦、短是人生的實相,就應該懂得你并不是唯一的那一個,只是蕓蕓眾生之其一:
——是選擇顧影自憐,甚至因此上癮(痛苦是會上癮的,推文《這樣愛,只能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里講過,這里不贅述),沉溺其中,還是通過學習,去洞察,去成長,繼而勇敢地走出來,接納并擁抱所有,選擇權在自己的手里。
2
逃不過的原生家庭
01.原生家庭VS錯誤歸因>>>>
我在推文《家長們,請不要成為孩子的禍害!!》里講過,一個人的成長繞不過原生家庭。A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也是為人父母需要警惕的地方。
因為父母長期爭吵,缺乏安全感成為A就從小形成的個性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爭吵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會在潛意識里,把父母的爭吵歸因到自己的頭上: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在了他們就不吵了?
于是,要么叛逆到底,要么消極萎靡。
前者攻擊別人,后者攻擊自己。走的都是極端,都非良策。
A顯然是后者。她習慣把家中發生的不幸歸因在自己頭上——兒時,認為父母爭吵是“我”的錯,想逃離;長大后,因為支持父親買房帶來了后續問題:父親壓力大而對弟弟有所責怪……又歸到自己頭上。
這是基本歸因錯誤。
誰都不是救世主。沒有一個人強大到足以背負周遭所有的人,事,物。
人行于世,終究是一個人的旅程,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輕省上路,看自己的風景,品自己的悲歡。
當然,這不是叫你推卸責任,而是從心理上要認識到“獨行”的道理。為人處世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罷了。該負的責任,負了就好。該盡力的事,盡心便罷。
人在現世,歸根究底不過“了緣”二字:遇上不好的,接受,叫償還業債;遇上了好的,享受,叫行樂當下。
拿A來講,兒時父母爭吵,是他們不會教育,不是A的錯;弟弟不爭氣,父親發火,那是他們之間的“索”與“還”,各自因果各自背,能勸解就勸解,勸解不了就安于當下,不必為此憂心忡忡,焦慮過度。
凡事無愧于心即可,強求即是攀援。
強大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一并打包扛肩上,而是來則來,去則去,大可當它與己無關,做到“身于事中,心自抽離”不是自私,而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智慧。
02.>>>>原生家庭VS愛情觀念
很顯然,A對于愛情的恐懼,也是源自于原生家庭。(請參考《她總說自己有病,醫生卻查不出來——再說原生家庭》)
父母婚姻的不夠幸福,尤其是父親的暴脾氣,讓A對男人懷有太多的不信任,對愛情與婚姻也有著本能的排斥。
卻不知道,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他們的不圓滿,不代表你和你未來的那個他不會圓滿。
因此,要勇敢地打開自己,過專屬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當然了,要謹記,正因為幸福是自己的,不是與他人比較而來,所以不要因為別人都嫁了,所以“我”也要嫁了,繼而隨便找個男人成個家,這樣很容易成為另一個悲劇的起點。
總之,要學會從原生家庭里“分離”出來。如果每次遇上同樣的問題,自己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與選擇,那下次遇上同樣的事就要覺知,這是原生家庭的“遺留問題”,我不要這樣。有了這個覺知,就可以漸漸擺脫,開辟屬于自己的新路。
3
不是救世主,也別淪為階下囚
最后,說幾句直接的話,希望A不要見怪。
A說自己的焦慮與不敢接受別人追求,是由于自己成熟別人不成熟所致,其實恰恰相反,有這些問題,反而是因為A的不夠成熟。
真正的成熟,不是扛下一切,而是一個接一個地卸下自己內心的包袱:如貪婪,如恐懼,如過分追求安定與確定;
真正的成熟不是萎靡,更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從心理上把自己與他人(包括家人)以及過往的境遇里分離出來,過當下的生活;
真正的成熟,是率性地打開,而不是讓自己萎縮成一個沒有生機的,困頓的核;
真正的成熟,不是意圖掌控所有,而只是掌控自己;
而A自以為的成熟,其實是恐懼,是攀緣,是苛求事情如己所愿的全能掌控感,是這種掌控感的失控令其手足無措,焦慮不安,以至自我否定。而世界自有其運行的規則,學會順從,學會放手,學會接受自己改變不了的,同時享受自己可以改變的,才是真正的成熟。
你,不是別人的救世主,也不是“環境”的階下囚。
不要把身在的困頓處境,內心的恐懼與欲求不滿,作為自己多愁善感甚至自怨自艾的理由,因為誰都不容易《你有你的煩,我有我的難》,他們能走出來,你也可以。
最后,送A一句話,來自于詩人萊昂納德?科恩: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愿你把生命中的裂痕當作指引,讓它引領你一步一步地認識自己,繼而主宰專屬于自己的人生。
祝福你。
我是悟恩,周末愉快。(PS.我不是學心理學的,只是就我所知粗略談談,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請自行尋找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