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正月初二,按照民間的習俗,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二,為什么要回娘家?
回娘家,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者“姑爺節”。
民間認為,出嫁的女兒在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有一句民諺這樣說:“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說的就是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著禮物,準備隨妻子回娘家的男子,女之夫曰婿,妻謂夫亦曰婿。——《康熙字典》
在這一天,女婿要給岳父、岳母拜年,女婿盡一份孝心,也是中國人和諧家庭觀的體現。在舊時代,有一種觀念叫:“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因而,大年初二回娘家,正是出嫁女兒對父母表達孝心的時刻。
其實,哪個女兒不想娘?嫁得越遠,越期盼過年回家看看。濃濃的親情,不會因為距離而疏遠,更因為春節期間的相聚,變得更加厚重。
有句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這一天,“姑爺們”也是個個精神抖擻,帶上禮物去看望岳父岳母,正是“半個兒”見“親娘”的好機會。因而,大年初二回娘家,也正是“姑爺們”,對岳父岳母表達關愛的時刻。
初二這天,路上走親戚的人車來車往,絡繹不絕,騎摩托車、電動車,更多的是開著自己家的汽車,奔向自己的娘家。
? 我們一家四口,也加入到了回娘家的隊伍中,為了早點出發,我今天起的特別早,兩個孩子也起床早,匆匆吃過早飯,十點左右就到了我們家。母親前幾年已去世,七十多歲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臘月二十八才回到家,我的心里格外惦記他。到了家里,父親已經在等待我們的到來,桌子上準備好花生瓜子和橘子,我們坐在桌子旁邊,一邊吃著瓜子,一邊嘮著家常話,陪伴家人,我覺著是過年中最幸福的時刻了!
? 十一點多鐘,我和老公去我大娘家里拜年磕頭,我大娘今年85歲了,身體很硬朗,看到我們去,忙拿著吃的東西熱情招待,讓我心里暖暖的。然后和我堂姐堂妹去附近的大娘大嬸家里磕頭拜年,這是每年初二回娘家,都要做的事情。
我們磕頭拜年轉了一圈,才回到家里準備飯菜,二哥家里午飯已經做好了,我們就去他家里吃飯,二哥家客人很多,滿滿一桌子,熱鬧極了。我們也是邊吃邊聊,到處彌漫著過年的喜慶氣氛。
下午五點多,我們才依依不舍地告別回家,過幾天,父親還要去北京打工,我要趁著過年的時間,過兩天再來陪陪父親,和他聊聊天,減少他一個人在家的孤獨寂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