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都是渴望自己合群又討喜的,因為大家在一起,才比較有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獨自在旁邊玩耍,注定會被人非議,貼上許多奇怪的標簽。
可是合群的并不都是好鳥,也有可能是烏合之眾。
這么難聽的話不是我說的,《烏合之眾》闡述了群體智慧總是小于個體智慧。當一群人聚在一起,并不會更加聰明,而且會愚蠢。
清醒而又理性思考的人總是會有些孤單的。這就是代價吧~記得大學那會宿舍里有一個怪人,我們在肆意揮霍享受青春的時候,她居然一個人默默苦讀。她是我們宿舍最掃興的人,一群人呼應去K歌的時候,她拒絕,按時去圖書館報道。一宿舍人晚上打游戲很晚,早上翹課睡懶覺的時候,她一個人按照自己的作息時間按時去上課。拜托,我們學校這樣三流的大學,大家都這么玩,你一個人這么特立獨行不是怪咖嗎?!很明顯,這樣的人,多少是會被有意無意的孤立的,而她似乎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立場融入我們的樣子……于是雙方作罷。當很多年以后,自己幡然醒悟覺得浪費青春太久該好好學習,重新又撿起當年墊書桌的課本,突然想起她,肅然起敬!這是何等的智慧,在眾人混入泥潭的時候保持獨自清醒,一直安靜前行。而我們除了懊悔幾年大學時光被狗吃了之外,那些吃喝玩樂帶給人的快感盡然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各自在自己的生活中各自悲喜,該自己面對的坑,沒有誰能為你承擔。那些浪費時間去渴望獲得的集體認同感居然沒有什么意義!
終于明白,什么討喜,什么合群,這世界的本質依然是弱肉強食,強者制定游戲規則,而弱者追隨。喜歡抱團本身就是一種內心虛弱的表現。
記住,你存在的目的并不是討誰喜歡,而是,生命如此可貴而又有限,你的存在與被造并不是偶然,你必須找出自己這一生活著的目的,并為之付出努力!有目標趕路的人,勢必要保持內心的清醒與孤獨,才能不被世間巨大的洪流左右而迷失方向,才能在所有人都半山腰嬉笑的時候,獨自一人向著崎嶇的山頂繼續攀登。
我慶幸自己已然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年紀,還不算太晚。
無論何時,保持自己獨處的能力,保持內心一定的孤獨感。
圣經《馬太福音》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
嗯,靈魂相吸引的人自然會聚在一起,無法彼此認可的人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守住靈臺一點清明,毀譽一笑而過。
若你認同,關注喲~若不認同,輕輕路過。愿你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