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許多年,終于等到了《海底總動員》的回歸。
消息是從去年便開始傳起的,自聽到后便一直期待著去電影院重溫兒時的夢。
《海底總動員1》算是我人生中第二還是第三部正兒八經地在電影院里看過的電影。
零幾年的時候,電影院總讓人感覺是個奢侈的去處,就連到了一零年左右的時候,仍然覺得幾十塊就為那么個一兩個小時,不太劃算。
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張藝謀的《英雄》,第二部和第三部的順序不太記得了,總之不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便是《海底總動員1》。
那時候S城的電影院還是最老土的那種好似大劇院般的電影院,一部電影分兩段播放,中途還有供客人們休息解手的時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隨著各種小放映廳式的電影院的興起,那老舊的電影院經營得愈發困難,早在幾年前被移為了平地,原本的售票處變成了一家眼鏡店,不過最近經過時,發現好像已經變成了停車場?
趁著電影還未落畫,本想和媽媽和妹妹一起去看的,但可惜新近上了許多新片,而這部片子又已上架了半月,所剩可選擇的排期已無多,最后只跟表弟與妹妹一同去看了。
買的票是下午16:45的,提早了近一小時出發,還買了有記憶以來等待時間最長的麥當勞,然后便上去電影院了。
電影院里人潮涌涌,不少的家長帶了孩子一同出來趕這一趟《海底總動員2》的“末班車”。只見小朋友們頭上戴著各色頭飾,還時不時地跟爸爸媽媽撒嬌,很是讓人覺得可愛。不過這種“可愛”,在進了影廳后,便輕而易舉地被黑色催化成“惹人煩”了。當然,有些孩子是例外。
影片剛開始播放的時候,3D并不是3D,以致于我以為是自己運氣不好,拿了副壞的眼鏡,但幾個畫面過后,便開始有人在那兒大聲嚷嚷說,為何3D不是3D什么的,還夾帶了一些臟話。不過也所幸那人如此,工作人員趕緊調好了,才未影響接下來的觀影。
影片的一開始,是簡單回顧了一下過去。
一是多莉天生記性很差很話嘮;二是多莉和馬林怎么認識的;三是現在大家都過得很好。
片中的小丑魚馬林還是雄魚,并沒有像大自然里所說的那樣變成了馬林媽媽,小尼莫也還是小尼莫,仍舊做著馬林的兒子而非馬林媽媽的伴侶尼莫爸爸。多莉還是好像當年那樣,說起話來就好像機關槍,但每次說完又忘了自己剛才說了什么。
一切都還是很美好,就像影片中的珊瑚礁,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然而,在與其他的小魚一齊參觀蝠鲼的遷徙時,多莉突然想起了自己這些年來一直尋找的東西——位于加利福尼亞的寶石莫羅灣。
可剛剛結束了尋找自己兒子的旅程的馬林并不想再經歷一次那樣的游歷,但卻又不忍多莉和自己兒子的懇求,于是只好說:“我認識一個......”
鏡頭一轉便是多年前愛沖浪的大海龜,還是當年那樣的活潑、可愛 。
不同于上一部片子,1的重點在與尋找的過程,而2的重點則更像是尋找自我。
寶石莫羅灣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灰的,是暗的。
海水是渾濁的,像極了《小美人魚》中海巫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被人類遺棄的垃圾。
在不小心驚動了一只“深海巨物“后,多莉在拖著三條魚拼命游時不小心讓尼莫撞到了頭。
馬林對多莉說讓多莉別添亂,但記性不好的多莉轉眼又給馬林“添亂”了。
于是多莉失落地游走了,然后被海洋生物研究所捕去。
海洋生物研究所是個既是研究所又是海洋公園的地方,多莉在那兒認識了對骯臟的海水有著抵觸的章魚漢克。在漢克不情愿地幫助下,多莉開始尋找自己的父母,還意外地見到了多年前一同玩耍的pipepal 鯨鯊Destiny和一只自稱失去了回聲定位功能的白鯨貝利。
而在尋找父母的過程中,多莉開始一點一點地記起了自己與父母失散前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是怎樣與父母失散的。在多莉意識到自己與父母的失散,正是自己當年的健忘,因為沒有記住父母的囑咐,靠近了急湍的水流而被沖走后,多莉十分的懊惱,開始埋怨自己的沒記性。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多莉成功地與父母團聚,從此和尼莫一家開心地生活在大堡礁,享受著清澈的海水和美麗的風光。還帶上了厭倦海水的漢克、視力不好的Destiny以及恢復了回聲定位功能的貝利。
而這個團圓的訣竅,則在于“多莉法”。
在馬林和尼莫在尋找多莉時,不小心被困魚缸時,尼莫說,爸爸,你想想,這個時候多莉會怎樣做唄。
馬林說,多莉會審時度勢,尋找最佳方案......好吧,那是馬林的方法,多莉只會勇往直前,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
而多莉,在想要回去研究所尋找父母時,亦是如此。
多莉也許記性不好,但是多莉勇于實踐。
好吧。我感覺故事有點變味了。
最后,幾經輾轉,多莉在海底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隨后便趕著去救馬林父子。
故事這里有點搞笑,就是漢克和多莉一同劫車,并把火車里所有需要轉運的魚重新帶回了海洋。但沒有勇敢跳出自己的水池不再害怕撞墻的Destiny和重新開始相信自己回聲定位功能的貝利、還有重新對海洋燃起那么一點兒期望的漢克的幫助,多莉又怎會如此順利?
今天看到了一條朋友圈。
大致的內容是,用我自己的話來說,便是,在過去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家長老師們總希望我們成為有理想的人,對未來充滿期望,要勇敢地去面對未來。但當我們長到一定的歲數后,卻又希望我們瞬間從孩子成為理智的成人。所有過去的、他們曾鼓勵我們去想、去夢的事情,突然在他們眼中變成了荒謬而又不切實際。然后過去曾吐出無數鼓勵話語的雙唇,如今只會嘮叨我們“太天真”、“太幼稚”。
可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不是嗎?
十三年了。從上一次看1到現在的2。1的經典無法超越,就好比童年時的“聰慧”——無論做什么,都可以得到稱贊;而現在的2,就像我們不盡人意的present,無論添加了環保主題也好,摻雜了修心、尋找自我的主題也好,最終也還是比不了過去的回憶。
也許,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1,所觀情節也不過平平,但卻因為心中埋藏了十多年的夢,而對1充滿了褒獎,故而對2有了過多的苛責,因為它未能成功地給我們的夢一個完美的句號,于是它的出現,就好比清晨做著美夢時,突然響起的鬧鐘,擾了一晨的恬。
換而言之,長輩們對“夢想”態度的轉變,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原因。
可我們還年輕啊。
那就一邊做夢,一邊勇敢吧。
好吧。我又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了
難得認真地寫了篇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的東西...
且當時影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