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是商業巨子, 與夫子的對話中,從貧富的價值觀舉一反三到學問之道,認知升級著實厲害。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信息價值在于滿足大眾的預測性,符合大眾的口味,實操性普遍。貧窮之人不諂媚,大部分都能達到,因為社會大基層里,與諂媚的對象的鏈接概率少之又少,還是從本性出發較好,不然一觀“巧言令色,鮮矣仁!”,便是諂媚之人。聚富之人能有表現出迎合大眾的貧富審美,能達到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再怎么樣應該可得100分。
而夫子從所答中只給60一70分。“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就類似于學生拿著自己的相當滿意的作品或試卷,詢問老師的評價,老師來了一句,“還可以,但是如果再那樣一點,再這樣一些就好了”,或者“算是可以,但是沒有某某的好”,本想得到老師的夸獎,沒想老師搬了一座山放在面前,這樣還不夠。
再可以想象下,孔門弟子在窮困游學中,商業巨子子貢應該從物質及經費上,鞍前馬后資助不少, 因此子貢提出流傳至今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就不足為奇,完全是感同身受,多少有些優越感。
被老師一聲棒喝中,醍醐灌頂。就像琢磨玉器,要精益求精。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可以看出子貢反悟之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講做玉石的方法。一塊大的玉石,第一步,就要用鋸子弄開石頭叫作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挫子把石頭的部分挫去,這就磋;玉磋出來后,再造型,慢慢雕琢成型,就是琢;然后在成品上加以打磨,拋光,使玉器光彩奪目,就是磨。
就是喻意,一個人不管是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還是人生磨練的期間上,都要像玉一樣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子貢一下子就將自己提升到打磨的階段,就似學問樣,進一步,功夫就越細,越到后來,學問就越難。
在這舉一反三中,夫子還是給予了子貢較高的認可。“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推理出別的道理來,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學習能觸類旁通,就教育而言就是能靈活使用例子的原則了,能自己類推了,是通往學以致用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