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的標題是『高手戰略』,戰略通常會被認為是比較高層次的,但是本書中分在『優術』這個偏底層環節里,可見《躍遷》格局非常之大。『高手戰略』就是『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有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
聽課感受
聽完本節《打磨高手“高維”戰略 (解讀第二章)》,書寫您最大的三點收獲。
第一點收獲:專注
專注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確實會影響我們日常一次次的選擇和判斷。專注是一種自我的加壓,是不舒適的,需要有非常明確非常強的能量支撐。書中講的非常透徹,我感到給注入了能量。
古典老師在書中主要強調了必要性。
上天給你無限的機會,卻只給你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越是優秀,越要專注。
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藝,一流高手靠專注。
永澄老師則是更為立體的進行了論證。
專注是高概率正確的事:
- 從系統角度,我們可以有兩種視角:黑箱視角,把系統當做整體,看不見里面是是么樣的;白箱視角,會理解里面到底是啥,只有徹底學會能擁有白箱視角。擁有白箱系統,看待問題肯定比別人看的更加透徹。黑箱用來應用,白箱用來創造。
- 對白箱的理解層次越多,心理表征層次會非常豐富,一旦擁有一個系統非常豐富的層次,系統有可遷移性,掌握一個系統,就會很容易掌握別的系統。把一個系統掌握深,就很容易遷移到別的系統上。
- 標準 > 數量 ,設定的標準確定你的人生;RSQC模型中,質量 > 范圍,把一個事做的好,遠比做很多事重要。
我記得古典老師在『得到』上開專欄的時候,我陰差陽錯就訂閱了。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認真去看,只到一篇文章『比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遷移技能』,讓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專欄。
職場人到一定階段是很容易會陷入對未來的迷茫,我當時就是這樣。這篇文章一下子讓我看到了,現在的我能為未來的我做點什么,感覺自己看待工作的角度都變化了;另外一方面,對技能的選擇有了重點,放棄那些無關的東西一下子沒了心理負擔。這里說的遷移技能基礎就是專注。
第二點收獲:分形
雖然早就知道古典老師是歸納概念的高手,但看到這里還是非常佩服,對純數學概念也能進行延展。
復雜系統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具有冪律分布,而冪律分布具有兩大特征:高度不平均和分形。
分形就是一個圖形細分后,每一個部分都是整體縮小后的形狀。
永澄老師給出了現實意義的解釋。
小分形和大分形里付出差不多,但收益完全不呈正比,精細度高不代表產出高。
分形會告訴我們,是不是陷入細節里了。
這里的重點是個人努力的價值。是不是底層的工作就比較輕松呢,分形會告訴我們,在復雜系統中,是差不多的,但成效差異巨大。
剛剛做管理工作的時候,我很陷入了超載狀態。主要是因為自己一直沒有擺脫底層工作思維,總是把事做到最細節的程度。人雖然很忙,但工作成效并不大,還拖累團隊。通過一段痛苦的反思,我才認識到自己要把精力投入到最有價值的事情里去,這樣整體才會有好轉。
分形用來思考,專注用來行動,都是用來指導日常工作的有力武器。
第三點收獲:迭代
平庸的策略得到平庸的結果,真正好的策略都是反直覺的,迭代這個方法真真正正當得上反直覺這個稱號。
妙手是成為高手的最大障礙,迭代的手藝才是正途。
好的成功是聰明人花的笨功夫。
這個方法真是非常非常的難,反直覺有三點。
首先,妙手通常是短期有高回報率的,我們需要抵御誘惑。
其次,聰明人的選擇難道不應該是聰明的么,使用笨功夫要克服的是傲慢。
最后,迭代這個方式是概率思維的結果,是往高概率時間的下注,但大多數人并不習慣這種思維。
我會把它看成一種修煉,如果我們能抵御誘惑、克服傲慢、并且養成概率思維,我想自己一定能變成更好的人。
回答問題
你是否提前推演過什么任務,并形成一個具體戰略,請聊聊那個故事,以及因為制定戰略而帶來的收益是什么?
還是講下IT領域的事。
最近一年我都在推進產品的技術轉型。在啟動的時候,我感到困難巨大,提前制定了很具體的目標:引入新技術,提升性能容量。并且給出了非常具體的性能容量目標。
在開展過程中,困難和障礙如期而至。產品體量大,涉眾多,項目周期長,從技術選型采購、人員培養、研發、業務部門聯動等有諸多的工作,但因為目標明確,所有相關人員都能按照相同的方向進行努力。
我的收益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目標的指引是團隊的壓力,也是信心的來源。每一次向目標的靠近都會帶來巨大的激勵。如果沒有目標,有可能我自己就半途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