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不小心把牛奶弄灑了,他心里很害怕。這時媽媽過來了,看到灑了一桌子的牛奶,就勃然大怒,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小心,剛擦干凈的桌子,讓你弄的一團糟。這么大的孩子,連杯牛奶都拿不好,還會干嘛?”說著順手收拾一下。小明羞愧的低著頭,兩只手緊緊的攥在一起。
這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幕。
我們總認為:人要先受到傷害,才能更有收獲。這種觀念在我們的文化里根深蒂固,我們必須通過傷害孩子來教他們分辨對錯。也就是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我們讓孩子為他們的錯誤行為付出了代價。也就是把后果強加給孩子,往往會導致反叛,戒備,恐懼。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時,他可能會撒謊,推卸責任,對于這些事情束手無策。我們的目的真的是這樣嗎?
錯誤是一個不可逆的行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們要讓孩子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責備孩子。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該如何做呢?
1.積極叫停,給孩子和家長一個“冷靜期”。
當我們心緒煩躁時,我們的“原始腦”開始工作,我們的行為不受理智的控制。這時我們的行為和孩子并沒有多大差別。我們需要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冷靜期。讓彼此的情緒恢復正常,然后心平氣和的處理。有時,我們做完一件事后,心里追悔莫及。這就是我們在“原始腦”下執行的命令。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冷靜期。
2.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當家長和孩子都冷靜后,孩子也愿意和家長交流,可以嘗試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首先,讓孩子描述自己當時的感覺,并對他當時的感覺表示理解;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覺后,就愿意和我們交流聽從家長的意見,我們要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原因;接著引導孩子思考解決當下問題的方案。
對于文章開頭的場景將是另一番畫面。媽媽和小明冷靜后,媽媽說:“孩子,媽媽之前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也知道你當時很害怕。”小明認同的點點頭。接著媽媽引導小明找到問題的原因。對于桌上一片狼藉,媽媽引導小明:“我們一起想辦法把這里清理干凈吧。”小明努力的思考,最后,用海綿和毛巾把牛奶弄干凈了。
這樣我們就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并且為孩子提供了發展他對自己能力的感知。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就能解決,而不是束手無策。
錯誤是學習的機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要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把后果強加給他們。抓住錯誤的機會,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對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