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不愛閱讀怎么辦?了解閱讀規律更重要》
2013年,在教育部發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各級各類中小學校要著重提升孩子的閱讀效率,培養孩子的快速閱讀能力。其中,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效率至少要達到300字/分鐘,六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初中階段至少要達到500字/分鐘,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然而,雖然這一標準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國90%以上的學生仍然無法達標。美國當代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每個人都具有至少8種智能,其中語言智能是一個人重要的素質之一
該怎么在有限的時間里有效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6-12歲是孩子的“閱讀饑餓期”,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閱讀!
那么,孩子在這6-12歲的小學階段,能不能養成比較好的閱讀習慣,則是重中之重。
當然,6-12歲的孩子自主選書的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更重要的,是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好符合他們閱讀興趣、對他們身心成長有益的書。
經驗表明,孩子越早接觸什么、越多接觸什么,就越容易對什么產生敏感和興趣。讓孩子早接觸文字和圖書,他們很容易對此產生興趣。尤其是當他們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之后,能感受到在書中可以了解到眼前看不到的有趣的事物;能感受到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之后,更會強烈地喜歡讀書。
對兒童提出的要求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依據他的現實水平創造條件來促進他的發展,要求過高,超出了他經過發展可能會達到的最高水平,是不利于兒童發展的。能夠早期閱讀的孩子很容易地適應小學的學習。
其實,“讀什么書”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圖書不論多么優秀,如果孩子不喜歡,讀不進去,還是沒用的。更何況,所謂父母為孩子挑選圖書如今已經淪為根據銷量排名和網站評論買書的“跟風”,未必就真的適合孩子。越是年幼的孩子對閱讀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時如果家長一味強調要讀好書,讀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為讀書就是這么沒意思,難以真正建立閱讀習慣。反之,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讓孩子自己隨便選,只要去的次數足夠多,孩子最終將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讀書的勁頭就會大大增強。
猶太人有一個傳統,在給孩子的第一本書上涂蜂蜜,讓孩子從小就認為讀書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
讀書,還是要任性一點兒的。
小學的重點不在成績,而在閱讀。
常有家長問我:我家孩子小學成績挺好的,常常考100分,為什么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突然就被落下了?
其實,小學成績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而初中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小學時,家長忽略了一種能力的培養。
總的來說,閱讀能力,需要兩種條件才能發展起來:
第一、是持續性和連貫性,即閱讀習慣的培養:要每天有固定的閱讀時間,而不可以喜歡就讀讀,不喜歡就不讀了,這樣不會有好習慣的養成;
第二、是閱讀量的累計。一般而言,一二年級孩子每年閱讀量不能低于100萬字(正常是100-200萬字之間),二三年級每年不能低于200萬字(正常是200-300萬字之間),四五六年級每年不能低于300萬字的閱讀量(正常是300-500萬字之間,有的閱讀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達到1000萬字以上)。
孩子會識字閱讀就等擁有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將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盡情涉獵知識寶庫中的營養。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此由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轉變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而主動獲取的知識更容易轉化成為智力。閱讀能力是人獲取知識最快捷的工具。不識字,不具備閱讀能力的人,就無法從書本中獲得知識。
4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