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想要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些對于我思考事物更有效的方法。
之前看書評,看到本書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案例,“這個星球上有大約100萬受過培訓的經濟學家,沒有一位精確預言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更別說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信用違約互換的瓦解直到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危機的順序了。”
就覺得很棒,應該要好好讀一讀,不過全書讀下來后,并沒有發現太多新奇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過去聽說過,甚至熟知的內容,多少有些失望,不過案例還是很棒的,在閑時無聊讀讀,也是很有趣的。
這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書,在我們面臨重要決定的時候,可以嘗試使用這本書給自己的選擇或決定帶來更好的思考方式。
本書涵蓋了52種思維錯誤,給出了故事案例,以及思考的原則和使用方法。
整本書的構造,以故事案例開章,然后解釋作者要傳達的思考原則,最后以方法和結論收尾。每個思維錯誤里,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每一章的結尾,都給出了使用方法和結論。
如何在做重要決定時,運用上這52個理論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需要在做決定前的一兩天里,重新回顧書中的內容。
有幾個我認為是本書傳達的思考模式比較基本的,可以在做重大選擇或重大決定時,在趕時間的情況下,提前回顧的。
1、幸存偏誤。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先去看失敗的案例,不要被成功案例蒙住雙眼,要知道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而且無法復制,失敗則是大概率事件,要做好市場調查。
我創業失敗就是這個原因,總是看到別人的成功,開口閉口都是馬云馬化騰,喬布斯,伊隆馬斯克。沒看到的是,他們的成功,后面有著千千萬萬人的失敗,他們的名字不在媒體的談論范圍,也不在我們的談論范圍,這就是作者提出的,為什么你該去逛逛墓地,那里能夠教會你更多東西。
2、從眾心理。
如同書中所說,就算有數百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很多時候,從眾是我們融入一個群體最有效的做法,假如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融入群體的話,我們可以跟著一個群體做同一件事,以獲得認可、贊同。
例如我們學西餐禮儀,我們假裝能夠欣賞后現代主義的繪畫,在強迫自己不看價格的情況下,評判奢侈品的設計,以備跟這些上流人士溝通、聊天,融入他們的社交圈。
這個主要讓我們認清自己的行為,如果僅僅只是別人這么做,你就這么做,那么就是從眾。我們不能停留在從眾這個表層上,要去思考這個行為到底是有益的,還是只是一件蠢事。
3、忽視概率偏誤。
這個跟幸存偏誤仿佛有一些重合,不過我覺得這個也算是基礎的,因為我們對于概率的認知以及直覺,基本不在在我們的基因里,可是概率這個概念又如此重要,以至于概率這個概念,是讓我們實現財富自由的必備能力之一。
因而,為了實現財富自由,我們就必須反本能地加固對于概率的認知,強化這個概念在我們腦海中的地位,在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也是非常必要。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本書給我最有用,且是其余思維偏誤的基礎,也類似李笑來老師說的,特立獨行且正確,另一種說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