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篇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孫武認為:首先,必須了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向,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向導,做到情況明朗;其次,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最后,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釋】
合軍聚眾:合,集合,這里引申為組織編制。合軍聚眾,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軍隊。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國古代的軍門稱為合門。交和而舍,指兩軍處于對峙狀態。
軍爭:軍,軍事,這里指打戰。軍爭,在作戰中,爭取奪得勝利的有利條件。
以迂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彎路變為近便的道路。以患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變為有利的事情。
后人發,先人至:比敵軍后出動,比敵軍先到達戰地。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盡。舉軍,指全部攜帶武器輜重的軍隊。舉軍而爭利,率領全部武器輜重的軍隊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因行動遲緩而不能按時到達。
委軍爭利,而輜重捐:委,委棄,選擇。委軍,指丟棄笨重裝備和輜重的軍隊。委軍爭利,則輜重捐,整句意為率領委軍去爭奪先機之利,那就會把作戰必須的重裝備和輜重都丟掉。
擒三將軍:三將軍,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將領。擒,被擒。擒三將軍,三軍將領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這種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
無委積:委積,儲備物資。無委積,指沒有儲備物資。豫交:豫,通“與”。豫交,與之結交。
鄉導:鄉,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緩是像樹林那樣輕輕晃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率先了解和運用迂直之計的人會取得勝利。
言不相聞:作戰時,以語言指揮,聲音聽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統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進而統一士卒們的行動。
變人之耳目:變,這里作“適應”“便利”解。變人之耳目,適應士卒的耳目。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三軍之眾可以使它喪失掉銳氣,也可以使將帥們失掉堅強的決心和意志。
無邀正正之旗:不要邀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
勿擊堂堂之陣: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軍。
治變:變,這里指的機變。治變,掌握機變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擊占據了高地的敵軍。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擊背靠著丘陵的敵軍。
佯北勿從:不要去攻擊假裝打了敗仗的敵軍。
餌兵勿食:餌,釣餌。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從征集民眾、編成軍隊,一直到同敵人對陣,在這中間沒有比爭奪制勝條件更為困難的了。而爭奪制勝條件最困難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要把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同時,要使敵人的近直之利變為遠迂之患,并用小利引誘敵人,從而做到我軍比敵人后出發而先抵達必爭的戰略要地,這才是掌握了以迂為直的方法。
所以說,軍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果全軍攜帶所有的輜重去爭奪先機之利,就無法按時抵達預定地域;如果丟下部分輜重去爭利,輜重裝備就會損失。如果讓士兵卷起盔甲疾進,日夜兼程,走上百里路去爭利,那么三軍的將領就可能被敵所俘,健壯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隊,這種方法其結果是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去爭利,就會損折前軍的主帥,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夠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爭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趕到。更何況軍隊沒有輜重就會失敗,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就難以為繼。
所以,不了解諸侯國的戰略意圖,便不能與其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的地形,便不能行軍;不利用當地的向導,便不能得到地利。故而用兵打仗必須依靠詭詐多變取勝,依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依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來變換戰術。所以,軍隊行動迅速時就像疾風一樣迅速,行動舒緩時就像林木一樣森然不亂,攻擊敵人時像烈火,實施防御時像山岳,難以揣測時如同濃云遮蔽日月,沖鋒時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眾,擄掠敵方的城邑,分兵扼守要地,擴展自己的領土,權衡利害關系,然后,見機行動。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人就能取得勝利。這是爭奪制勝條件的原則。
《軍政》里說:“作戰時,語言指揮士兵不能聽到,所以設置金鼓;動作指揮士兵不能看見,所以設置旌旗。”這些金鼓和旌旗是用來統一軍隊上下視聽行動的。全軍上下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單獨冒進,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單獨后退了。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用火把和鑼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這都是出于適應士卒耳目視聽的需要。
三軍將士,可以奪取他的銳氣;敵軍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這是因為軍隊早上投入戰斗時士氣飽滿,中午士氣就逐漸懈怠,到了晚上,士氣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總是設法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進而等到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攻打他,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作戰方法。用自己的嚴整來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來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心理的作戰手段。用自己部隊接近的戰場來對付遠道而來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安逸休整來對付疲于奔命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糧餉充足來對付饑餓不堪的敵人,這是把握軍隊戰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攔擊旗幟整齊的敵人;不要去進攻陣容雄壯的敵人,這是掌握靈活機動的用兵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去仰攻占領高山的敵人,不要正面迎擊背靠丘陵險阻的敵人,敵人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不要去進攻,敵人的誘兵不要企圖消滅,對退回本國途中的敵軍不要阻止,包圍敵人時一定要留出缺口,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方法。
【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