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媽媽們,大部分只能是某種程度的被孩子使用吧,回想自己做媽媽的整個過程,面對孩子的攻擊性,很長時間都處于掙扎之中,孩子每個階段對媽媽的攻擊性都不同,從咬乳頭,撕扯頭發到對媽媽行為的控制,作為媽媽對孩子的確是既愛又恨的糾結情感,也常常對自己的想法很羞愧,在自己的意識里母親不應該是愛孩子的嗎?怎么可以恨孩子?!直到看到溫尼科特書中詳細描述了母親恨嬰兒的17條原因:
【讓母親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恨,是調撥母親跟孩子的關系,這種調撥能讓孩子繼續健康的成長。如果一個母親她只能夠覺察到孩子的愛,而不能夠覺察到她對離子的恨和抱怨的話,她就可能會把這個孩子吞噬。】
【如果一個母親只看到對孩子的愛,那么這個母親可能對孩子肆意妄想為。母親對孩子的恨,能讓母親與孩子保持一個距離。孩子也能保持一個天然的成長力量】
溫尼科特列舉的正常母親恨嬰兒的17條原因
1 嬰兒不是她自己心中設想的那樣
2 嬰兒不是童年的游戲,不是父親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 嬰兒的出生一點也不具備神話色彩
4 嬰兒妨礙了她的私人生活
5 母親生孩子是為了安撫自己的母親,因為她需要一個孩子
6 嬰兒傷害了她的乳頭
7 嬰兒是無情的,對待她就像對待一個下等人,一個不須付報酬的仆人,一個奴隸
8 從一開始就只好愛他,愛他的排泄物,以及愛他所有的東西
9 他總是設法傷害她,周期性的咬她
10 他表現出對她的幻想破滅
11 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就把她像桔子皮一樣扔掉
12 嬰兒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護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須以他的速度呈現
13 最初他一點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為他所做的犧牲
14 他懷疑她,拒絕她的好食物,使她懷疑自己,卻和他的阿姨吃得很好
15 度過一個糟糕的上午,一起出去,嬰兒向一個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說:“他難道不可愛嗎?
16 如果她從一開始就拋棄或疏忽他,她知道他將永遠報復她
17 他使她興奮,但也使她感到挫敗,——她不能吃了他,也不能與他性交。
一年半前再次深入的面對九歲的孩子,從他反復的攻擊到出現退行,再到如今相對獨立的發展態勢,因為有了心理學的積淀,也能相對更好的理解孩子,即便處理過程中也常常不經意攻擊孩子,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每周的課程加上自我體驗的不斷深入,和老T一起探索和孩子相處中的各種問題,慢慢的啟動了更多反思,才有矯正的余地,親子關系修復的根本在于母親的自我成長,如果方法得當,孩子的改變速度超乎想象,只是很多時候,母親陷入焦慮之中令關系一再惡化,以致于孩子也失去最佳的修復機會。過程中,困擾我極深的問題是母親作為客體被孩子使用,那么母親的生活工作空間在哪里?母親的自我在過程中是消融狀態?不得不承認,這個過程的轉化經歷了艱辛的過程,很多時候也看到自己面對孩子需求時的無力感,雖說孩子大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小學階段,父母的親力親為陪伴必然是推動孩子情感發育最重要的因素,若母親們把孩子作為客體使用,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總會迎來和孩子之間的沖突,這樣的困境也是母親加速成長的催化劑,自己親身體驗過成年修復結構的不易,更加希望因自己的改變帶給孩子相對健全的人格。
當我作為一名老師,看待一個個學生和他們的家庭時,才發現很多家庭僵化的養育方式,導致部分孩子在四年級之后就呈現被動學習狀態,前面是背著沉重書包的孩子,后面跟著焦慮的媽媽,很多孩子沉溺于游戲而沒有真正的興趣愛好,我們知道興趣愛好培養是一個家庭聯合不斷灌注力比多的過程,當然不是扔一本書給孩子,ta就會自動看起來,一個孩子的背后站著整個家庭系統和關系模式,但也因為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從孩子的動力入手,往往對一個家庭動力的重塑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中老T分享了王麗玲培訓班中一個小孩打另一個小孩的處理策略,讓孩子坐下來畫畫作為禮物互送,在過程中看到兩個小孩截然不同的內在資源,被打小孩的畫兩面都涂色,要和媽媽一起疊小船送給打人小孩,而打人的小孩在畫畫方面明顯僵硬許多。(老T:孩子老是打人,可能形成關閉和路徑依賴,原始能量沒有形成有效轉化;小孩通過互送禮物,參與到關系的建構中來。)
回到課程知識點:
【退行191】
*退行不僅只是回到嬰兒期,而是包含了退縮的成分,偏向偏執的狀態,因此需要一個特別的保護性環境——退行與偏執
*2歲以后,環境的干擾出現了,幼兒必須使用母親并且技巧性獲得比較退縮以面對這些干擾——退縮與干擾的應對的策略
*退行中看欲望和需求之間的區別,溫尼克特傾向于從需求的角度進行解釋,欲望強調本能,需求強調客體關系192(幼兒所表達出來的需求,常常是一種客體關系的期待)
【資料引入】
嬰兒的含義
嬰兒究竟是什么?嬰兒的英文是infant,詞源是infans,在拉丁語中意為“不會講話的”。嬰兒期沒有言語表達的功能和語言符號,也沒有詞匯文字的概念。這種狀態靠什么交流呢?靠得是母性養育的共情能力。母親直接在情感和直覺上體會小嬰兒,同時母親可以借用言語來幫助自己去思考和理解小嬰兒,比如“你是不是餓了,你是不是渴了”,其實這是母親在對自己講話,幫自己慢慢去體會和理解小嬰兒要干嘛。我們能觀察到母親一邊說著話,一邊看小嬰兒的反應,比如一邊說“你是不是餓了”,然后一邊就嘗試著喂奶,要是嬰兒不吃,哦,那我理解錯了;然后說你是不是尿了啊,然后順手去摸,結果摸了一手尿,哦,這可能就對了,那我就要給小嬰兒換尿布。當然這種念念叨叨還有附加作用,就是通過語言符號的傳遞和表達,慢慢幫小嬰兒也形成這樣的功能。這里指的嬰兒期,都是指六七個月前,嬰兒不會講話的這個階段。
自我發展——整合
嬰兒期的發展本質上是自我發展(ego development)的時期,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整合(integration)。
首先,本能力量(id-force)需要被整合進入自我的控制之下。
本能力量本身并沒有結構,只有被自我所用之后,才具有了力量的方向和強度,否則只是一團原始能量。本能生命既可以增強自我,又可以削弱自我,這取決于母性養育的存在以及母親對嬰兒自我的支持作用。假如母親能及時并恰當地滿足嬰兒的本能需要,這就相當于母親把自己的自我功能借給了嬰兒,那么對于小嬰兒來講,就增強了他自己的自我功能。母親的在場、奶水、乳房、溫暖的懷抱等,這些零散元素不斷地重復聚攏到嬰兒的自我控制之下,這就漸漸地增強了嬰兒的自我。
同時,需要被嬰兒整合的還有時空感。
例如,母親喂奶需要規律守時,不是說掐著時間,而是貼近嬰兒的節律,母親不斷的適應小嬰兒的節律,讓各種養育過程都有完整的開始和結束,就能給嬰兒一種時間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客觀規律,比如晝夜交替,四季變換這些時間上的自然變化,也能通過母親傳遞給小嬰兒,讓嬰兒體驗到時間的變化。
再比如,母親的臂彎形成的半圓形的溫暖懷抱,對于嬰兒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了,如果把嬰兒放在一張大床上,四周都摸不著邊兒,這對嬰兒來說就太大了。有的母親爬在床上喂奶,不抱嬰兒,這對嬰兒來說可能是無邊無際的恐懼感受,就像飄在汪洋大海之中一樣。通常母親的懷抱是最適合嬰兒的一個空間。
本能力量、時空感,起初都是外化于嬰兒的,需要母親的養育和照顧幫助嬰兒把這些元素跟他自己關聯上,幫助他體驗到自己的身體、身體的邊界、時間和空間等。這是一個逐步整合的過程,正常情況下,嬰兒漸漸就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餓了,什么時候冷了,餓和冷都是什么樣的感受,并能夠表達這些感受和需要。
“依賴”的真正含義
生命一開始的時候,嬰兒和母性養育,其實是共同構成的一個組織機構性單元,二者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之所以說是一個單元(unit)或一個組織機構(set up),是因為這時嬰兒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還是和母親融合在一起所組成機構單元的一個部分。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嬰兒這回事”,就是說看到小嬰兒的同時總能看到旁邊照顧他的母親。小嬰兒即使單獨在那里,他的種種反應也都牽動著母親心里的那根弦。這種心理層面的交織和依賴的糾結只有在健康發展以后,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松開。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能夠掌控(也就是自我能夠包含)本我的力量和本能生命,但這得靠母性養育,沒有母性養育嬰兒是不可能掌控本能需求所帶來的應激的,這是母親學習和研究了嬰兒的需要后加以適應性滿足了嬰兒的本能需求,填充了嬰兒的自我功能。焦慮的母親很容易等不及,很容易被焦慮推動著做出不足或過度的反應,這樣就打擾了嬰兒形成自己的節律或是感受。關于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要說的親子關系理論。
【退縮與退行的重要區別194】
*溫尼克特的退行至依賴狀態是一新的概念,甚至可以取代弗洛伊德的退行(治療師是否能承受被咨客作為客體來使用)
戀愛關系中——依賴狀態:一旦形成依賴的路徑那么努力,方向就被拆解了,而有的人在戀愛后,目標路徑更旺盛,有的人在戀愛中完成自我確認,力量更有力的支架起來!
*弗洛伊德的退行是指在心性發展階段退行至某個固著的點,其重點似乎在于自我之上
*論文《退縮與退行》1954
【資料引入】
1954年,溫尼科特向英國精神分析學會遞交了又一篇引發爭議的論文“精神分析設置中退行的元心理學和臨床觀”。實際上,迄今為止,大部分精神分析師都會認為,心理治療要避免可能的崩潰,但是溫尼科特卻把一般治療師視為崩潰前兆的退行(regression)視為一種治療機會,而不是防御。他對退行至依賴狀態的病人,嘗試使用抱持來作為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方式。
退行的理論。退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著多層意義,經典理論將其視為返回本能生活的早期階段,退回到一個固著點;現代精神分析更多地運用另一層意義,即過去(主要指嬰兒期)的重現,這可以視為一種被遺棄的或已經重塑了的功能模式的再現。退行可以是暫時的或長期的,也可以是輕度的或嚴重的。
安娜·弗洛伊德(1965)認為,退行多見于個體發展的關鍵期,只要不特別持久或嚴重,可被視為正常。在精神分析中,分析情境的功能之一是允許或促使在分析設置下的退行。當移情現象發生時,退行傾向會在分析中清晰呈現,它表現為指向治療師的病人兒童時期的欲望、感情、關系模式、幻想以及行為方式的再現。不同的精神分析師以不同的程度對其病人的退行傾向進行鼓勵。
在溫尼科特那里,退行至依賴發生在分析情境中,作為一種創傷重現的方式,而此創傷曾出現于早期環境的失敗中。分析情境——也許是第一次——為病人提供了一種體驗抱持性環境的可能性。反過來,這一體驗將使退行至依賴的病人尋找和發現真實自體。
溫尼科特治療的觀點緊緊圍繞著他對環境本質的理解,即環境必須為兒童提供所需的一切。如果心理疾病是與早期環境的缺失有關,就會造成無價值感和虛假自體的發展,治療正好要與此相反,必須提供早期母愛的過程,以產生真誠、健康的真實自體。他認為治療是一個控制退行的過程,即,治療的條件、專業設置以及治療師的忍耐可以促進患者的退行。
退行是一個有組織的退回早期依賴和環境缺失的階段,它不是退回到早期的本能生活的一些點,但趨向于再建立依賴。治療所帶來的結果,不是治療師做了什么,而是患者在退行的依賴關系中進行自我治療而產生的結果。退行的目的是通過提供早期主觀全能感的成功體驗,置換掉早期失敗的情感體驗。當患者以自己的方式、在自我全能的氛圍中,使早期的創傷性因素進入治療情景中的時候,一些失敗的環境因素會再現出來,而此時,抱持性的環境替代了失敗的環境,患者能體驗到滿足和成功。
為了幫助患者退行,治療師必須寬容患者的不合理、混亂以及吝嗇。通過治療師的培養,患者能重新再現早期嬰兒的體驗,并且修補這些發展的空缺。在治療中,個體感受到自信,因為治療師提供了促進性的環境。被體驗的過程是獨立增長的過程,治療師幫助個體的真實自體應付有限的環境,而不用去組織防御。
他認為,童年創傷的記憶被凍結了(frozen),但是如果給予一個新的環境供應,就有機會實施必要的解凍(unfreeze)。凍結隱含了一個自我組織(ego-organization),因為它表明嬰兒能夠建立一個防御,應對環境的攻擊,這一防御可被視為對不夠好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
一種發展理論的觀點是,個體能夠通過凍結失敗的情境以保護自體免遭特定環境的失敗,這是正常而健康的……以后可能有機會在退行狀態下及充分適應的環境中解凍和重新體驗失敗的情境,從而產生新的體驗。這一理論正在提出:退行是治療過程的要素。(Winnicott,1958,p.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