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科特如何定義“嬰兒”(上)

溫尼科特如何定義“嬰兒”(上)

原創 2016-01-19 魏晨曦 曼陀海斯心理

溫尼科特《親子關系理論》之一:如何定義“嬰兒”(上)X

北京溫尼科特學習與研究小組在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詢中心進行第三期文獻研討會,本期研讀《親子關系理論》(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選自溫尼科特的文獻集《成熟過程與促進性環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接下來回顧本期的內容。

原著:溫尼科特

翻譯及講解:魏晨曦

審校及指導:趙丞智

整理編輯:李耀所 蒙琳徽

因為本次文獻內容較多,將文獻分成兩大主題:

1、如何定義“嬰兒”(上)(下)

2、溫尼科特式的母性養育

本文為文獻研討會的講解文字,非原文譯稿,如想閱讀原文譯文,歡迎參加文獻研討會。

文獻背景

  1961年,溫尼科特的這篇論文在愛丁堡舉行的第22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被當做主題論文來討論,之后這篇論文首次發表在《國際精神分析雜志》第41期上,并被收錄在《成熟過程和促進性環境——情緒發展理論的研究》這本書中的第三章。

理論意義

  這篇文獻勾勒出了溫尼科特情緒發展理論的基礎,文章主題一直圍繞著嬰兒期在討論,提出了嬰兒期的特征是“依賴”,并需要抱持性環境為嬰兒提供自我支持。

文獻內容

  本篇文獻篇幅很長,我們分兩部分來討論:

  上半部分是講嬰兒怎樣從絕對依賴,經過相對依賴,再到獨立的發展歷程;

  下半部分講母親在養育中那些可以適應和滿足嬰兒特定發展性需要的性質及其變化。這一期是上半部分的討論內容。

  總的來說,這篇文獻把精神分析理論從俄狄浦斯情結的三元關系的發展情境推回到了二元關系情境,甚至更早期的階段,也就是嬰兒期“絕對依賴”的階段。

  文獻開篇就提出本文討論的主旨是嬰兒期的研究而不是經 典精神分析的內容。這可以從“嬰兒期”與精神分析的移情之間的區別說起。在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移情是把過去的經驗、情緒或是感受,以及過去與重要人物相處的關系模式轉移到了現在咨詢室里面的關系中。臨床工作發現,有些來訪者可以把過去的經驗模式轉移到當前的治療情境中,比如神經癥水平或是邊緣性水平的來訪者;但是,還有一些來訪者是不能發生移情的,比如兒童、精神病性水平的來訪者或是精神病人,他們在治療關系中很難產生類似神經癥性移情的現象,他們處于原始自戀的水平上。從發展角度來講,這些病人在一歲之前甚至在六個月之前出現過養育上的問題,養育的失敗打斷了成熟過程,使其人格發展水平的停滯狀態處于更為原始、粗糙,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人類單元的狀態,這類人從發展角度上可以被稱為亞人類。因此,在那個亞人類階段發生的很多事情不可能被來訪者帶到當下的移情中來,也就是說,我們無法使用傳統精神分析的方法與他們進行治療性工作。

  克萊因的理論已然從經典的三元關系推回到了母嬰二元關系,開始研究母嬰依戀并拓展了兒童精神分析的領域,然后克萊茵就停留在二元關系那里沒敢再往前走,似乎克萊茵很害怕自己的理論被認為不再是精神分析了。而溫尼科特從臨床現實出發,做了一步更大膽兒的嘗試,把整個的精神分析理論立足點再往前推,一直根植到了比二元關系更早的“嬰兒期絕對依賴”的階段。這一步是精神分析歷史中具有革命性的變革,甚至扭轉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范式,出現了溫尼科特精神分析的范式。

  親子關系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從母嬰關系到親子關系的發展,特別是最開始的母嬰關系里面只有媽媽和嬰兒,甚至那會兒媽媽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那會的關系更多是“環境和嬰兒”;而后來發展到親子關系階段是指母嬰二元關系,以及涉及到了父親,有了第三人的存在,這才進入了俄狄浦斯情結的三元關系階段。

導 讀

親子關系理論之一:如何定義“嬰兒”(上)

 一、嬰兒期與精神分析

 二、弗洛伊德的腳注

親子關系理論之二:如何定義“嬰兒”(下)

 三、嬰兒及其情緒發展

 四、親子關系理論—嬰兒期

親子關系理論之三:溫尼科特式的母性養育

親子關系理論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

如何定義“嬰兒”(上)

我們先對這四個主題進行一下概述,然后再精講:

1、嬰兒期與精神分析

文獻從嬰兒期的研究與精神分析的比較說起,溫尼科特以他對嬰兒期和傳統精神分析的獨特理解,說明了傳統精神分析有其局限性,即傳統精神分析所追溯的發展階段還不夠早,而溫尼科特想在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立足點(俄狄浦斯三元關系)之前找到一個能為整個精神分析奠基的理論及其立足點,這個野心是挺大的。雖然我們一般地感覺溫尼科特總是講母親和媽媽,感覺他是一個很溫和的人,而實際上溫尼科特的膽量、勇氣、革命性、堅定性、還有野心是非常非常大的。

2、弗洛伊德的腳注

溫尼科特在第二部分討論了弗洛伊德的一個腳注,實際上他還是借這個腳注來說明弗洛伊德雖然提到了嬰兒期和母性養育卻沒有對此部分內容繼續研究下去,由此引出了溫尼科特自己對這一領域的討論。

3、嬰兒及其情緒發展

文獻的第三部分相當于回顧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史,大致從弗洛伊德及其之后的自我心理學對心理防御機制的研究,講到克萊因對兒童精神分析的貢獻和理解,將精神分析回溯到二元關系位置上,再講到嬰兒真正的含義是什么,最后引出了溫尼科特的主要論點,也就是“親子關系”的理論。

4、親子關系理論—嬰兒期

今天我們主要分享親子關系理論中嬰兒期的這一部分。下面大家先看一下這個圖,這是趙丞智老師做的個體情緒發展圖。

溫尼科特《親子關系理論》之一:如何定義“嬰兒”(上)

這張圖說明了在溫尼科特理論框架下,如何理解一個人的情緒發展過程。前兩期文獻研討會,第一篇講“精神分析和罪疚感”,第二篇講“獨處的能力”。溫尼科特都是圍繞6個月前后來談論這個事情,提到罪疚感的起源是6個月左右,包括獨處能力的發展以及能享受孤獨也是從6個月左右開始的。而本篇文獻所討論的范圍延伸到了6個月之前,即“絕對依賴期”,這段時期相當于克萊因理論講的“偏執-分裂”位置。在這段時期中所產生的病理性問題其實就是在精神病性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包括幼兒身上看到的癥狀,比如受迫害、被害妄想、湮滅恐懼、非常冷漠無情的狀態等,這個時候的焦慮是精神病性的焦慮。然后我們也會涉及到“相對依賴”階段,在文中談到“抱持”的時候,作者除了談絕對依賴期還包括了相對依賴期的狀態,這個時候的嬰兒已經開始從完全的母嬰融合狀態,逐漸出現了一些客體關系的影子,這就向相對依賴期發展了。

下面我們展開聊聊一個人從出生到6個月,再到1歲左右這段嬰兒期的事情。

一、嬰兒期與精神分析

1、傳統精神分析

  在傳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沒有什么創傷是發生在個體的全能感領域(individual’s omnipotence)之外的,一切最終都要歸于自我控制(ego-control)之下,并且因此與次級過程(secondary processes)發生關聯,相當于創傷已經是意識化的過程。傳統的精神分析做治療的方法主要依據的就是投射,即對病人的投射物做解釋(interpretation)。

  傳統的精神分析認為,人類的創傷不是發生在環境中的,而是發生在其個人內在世界中的。外界發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什么樣的體驗和感受,也就是說如何在自我的全能感領域里面去找發生的事情,即使環境中確實發生了一些創傷性事件,但最終也要看這些事件對個人內在世界產生了什么樣的主觀影響,然后對引發的這些內在的材料如何來進行工作。如果說在個人內在世界有了這種創傷,或是有良性的因素存在的話,它們也都是發生在自我全能感領域的范圍之內的。因此,在傳統精神分析的治療中,治療師不可能跟病人去講“你媽媽對你不好,或是你爸爸對你不好”,直接這樣講病人其實也接受不了,他也不會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因為這實際上是在解釋環境發生了什么,是在說環境里發生的事情,但是傳統精神分析認為,這種對環境的解釋其實對于個人的內在世界起不到一個解釋性的作用,或者是治療性的作用。

  而當病人能夠靠投射機制把他內在世界的創傷性元素投射到外部時,在分析中才有可能對此創傷的投射物做解釋工作。比如說,治療師一上來就說“你爸爸媽媽對你怎么怎么不好了,所以才造成你現在這個樣子”,病人對此接受不了也不承認;如果治療師能夠等待病人自己做了一個夢或是進行自由聯想,講出了一些內心創傷性材料的時候,這里面就含有了他自己的內心投射物,這些材料投射到了治療情境當中,此時分析師再去對投射物進行解釋才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性作用。這就是傳統精神分析所理解的創傷以及解釋的作用。

2、嬰兒期

  如果是嬰兒期的話,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嬰兒期所發生的事情還遠遠的在個體的全能感控制范圍之外。我們去看小孩或是去觀察嬰兒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體會,對于小嬰兒來講,他其實沒有辦法去控制環境中所發生的事情,他首先需要這個環境給他提供喂養他才能活下來。這個時候用經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去解釋或理解是行不通的,因為傳統精神分析是從成人案例反推而去理解兒童的早期情況,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

  溫尼科特在這一點上產生了異議,這跟他本身的工作有關。他是一個兒科醫生,會直接接觸到大批的嬰兒和兒童,也會去觀察嬰兒,而嬰兒觀察這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傳統精神分析所理解不到的一個人類發展領域——嬰兒期。因為弗洛伊德沒有去做過嬰兒觀察研究,所以傳統精神分析是從成人的材料去推測、去反思其嬰兒期狀態的。而只有實際的嬰兒觀察才能看到真實的嬰兒是什么樣的。嬰兒觀察所觀察到的是從0到6個月,再到1歲的嬰兒個體發展和與環境的互動現象,這些材料都是個體長大以后無法回憶起來的東西,它們只能靠客觀的嬰兒觀察來實現。因此,溫尼科特講嬰兒期的研究發現與傳統精神分析的移情現象很不一樣,因為移情的內容實際上還是個體的經驗里可以去投射和回憶起來的一些材料,這些材料屬于個體生命稍晚期發生的事情。但是,在個體生命更早期發生的事情,還有環境中發生的事情,這些事情小嬰兒當時是記不住的,將來長大后也投射不出來,無法以移情的方式呈現在傳統的精神分析的情境中。

  文章中說,這部分在發展早期階段發生的事,在之后的壓抑機制作用下最終會遺忘掉,而在以后的治療中,不管治療師如何減少和降低壓抑,它們也無法投射出來。換句話說,那個時期的小嬰兒其實還形成不了很多高級的自我功能,沒辦法去記憶,也沒辦法把環境中發生的事件整合到他個人內在的全能感領域里。所以,對于這段時間里所發生的事件,嬰兒是沒有辦法去記憶的,成人之后即使是做精神分析也投射不出來。但是這段時期發生的內容在傳統的精神分析之中始終沒有被涉及到,因為大部分傳統精神分析的研究都把這段1歲之前的生活和個人的發展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而不去講。

  溫尼科特偏偏要在經典精神分析認為“理所當然”的這一段時期加以引申,就要看看1歲以前的養育和發展是什么樣的,因此他說,這里講到的內容在傳統的精神分析文獻里面,經常探到一點之后就不說了,之后就接著說個體有了一個自我的結構以后是怎么樣一回事了。

  當個體能夠進行投射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個體發展出了一個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的區分,有了這個區分個體才有可能把內在世界的東西投射到外在世界中。在0-6個月左右的嬰兒期,小嬰兒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還沒有能力區分出自己和環境,所以完成不了投射運作。這段時間的嬰兒對于媽媽對他的養育,對于媽媽有沒有及時喂給他奶,只能留下一個被動的體驗,因此,這個時期的嬰兒完全需要和依賴母性養育的支持才能存活下來。

  所謂的母性養育其實涵蓋了很多的內容,比如媽媽得及時來喂奶,得常常關注到這個小嬰兒的狀態,哭了沒?尿了沒?冷了?暖了?餓了?拉了?等等一切!只有靠媽媽及時地完成了這些事情,嬰兒才能存活得下來,然后才能是發展。在這段早期時間里,看起來似乎媽媽給小嬰兒提供的都是生理和軀體的照顧,像喂奶、哄睡覺、換尿布、保暖等,但是恰恰是這些看起來特別平常的軀體照護的事情,對于小嬰兒來講同樣也具有心理需要滿足和心理發展的意義,嬰兒就是靠著這些母親的養育和照顧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心理組織。

3、再回到精神分析

  介紹完嬰兒期,再回頭看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的實際臨床工作中,分析師會在非常長的時間內跟一個病人工作,通常會花上幾年的時間治療還在繼續著。分析師實際上在等待一個時機,等待病人能把他內心當中創傷性的材料或者是良性的因素投射出來的時機,然后分析師才有機會做合適的解釋;如果病人投射的材料中不呈現這些東西的話,分析師所做解釋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病人也不會認同。只有當精神分析的材料中出現了夢、自由聯想的內容等投射物,分析師才有機會對投射物做恰當的解釋,而為了等到這個時機,有可能要花費好長好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么精神分析做的都是長程治療的原因。

  為什么呢?實際上這里涉及到一個客體關系的信任問題,因為病人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才能對治療師產生信任。在經典精神分析中,這種信任一方面來自分析師的專業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來自分析性專業設置的可靠性。比如說一個分析師是有耐心的、可以共情的,還能夠時刻把注意力放在病人身上,是關心這個病人的,同時分析師還能夠維持住精神分析基本的設置,包括能夠準時的開始和結束一次治療,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治療頻率,做治療的地點也要相對固定。所有的這些因素可以讓病人逐漸的產生對治療師的信任。能夠產生信任的病人,是因為這份信任源于其早年生活中有過可以信任的經驗,比如母親在其早年的養育和照顧過程中確實提供了一些連續和可靠的東西值得他信賴,盡管母親有過不及時的喂奶,或者可能長時間的離開,但是確實也有過在家的時候還比較及時的喂奶,關心小嬰兒的狀態,能與嬰兒在一起,就是靠病人曾經有過的這些良好的東西或經驗,才有可能讓病人在將來的分析性治療中對分析師產生信任。

  有了信任,病人才能在治療中進行投射,分析師才有機會進行解釋。這就對病人有個要求,也就是說他得能相信分析師跟他是不一樣的人,分析師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病人有了這個相信能力,就意味著病人還能把分析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首先病人自己也發展到了是個完整的人才行,這類病人可以說是相對成熟的。經典精神分析所能幫助的病人至少應該是這類病人,即使病人處于邊緣性水平,也是接近神經癥水平的邊緣性水平的病人。

  然而,還有一類病人會讓分析師感到比較麻煩、比較頭疼,很多分析師也可能盡量不去接觸這類病人,比如說精神病性水平的病人、精神分裂癥樣的病人,或者是一些更加嚴重的精神分裂癥病人。溫尼科特恰好做兒童和青少年治療,也接觸精神病水平的人,之所以溫尼科特要把精神分析的理論奠基點要往前推,也是因為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精神病位置和邊緣性位置的病人需要分析性治療師思考怎么跟他們工作,需要去研究他們的人格發展水平和特征。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于精神病水平的人來講,其信任的能力還沒有發展出來。若以小嬰兒為例,精神病性水平的人和小嬰兒二者在情緒發展水平上是很像的,他們這些亞人類還無法相信周圍的人與他們有不一樣的心理活動,無法相信外面有一個人還存在著。

  精神病人的無法相信來源于其發展的早早年缺乏這種信任的經驗,長大后沒有一個信任的模板供他參考。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相信別人,可能意味著這個人此前有過值得他信賴的養育環境,而那時候關于信任的體驗如果太少了,信任的能力就沒能發展出來,那么建立信任關系自然也很困難。無法信任的關系也是一種不連續的狀態,其實是一個人(嬰兒)不能連續性地感受到會有一個人與你生活在一起,關心你,陪伴你,甚至無法想象長久相伴的關系。對小嬰兒來講,一開始不能相信這件事是很正常的,所以小嬰兒需要環境的可靠性和連續性的供養來給他提供值得信任的經驗。如果母親或環境不可靠,總是打斷和擾亂的,養育是不連續的,那么在嬰兒成長中就埋下了精神病的地雷,將來遇到一些重大的應激就會出現精神病性問題。

  母親在嬰兒6個月之前的養育,其實有非常重大的一級預防性作用,如果這個時期的養育足夠好的話,那么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個體在將來會發展成精神病人,這已經向健康邁進了很大的一步。

  在臨床上,精神病人需要的是支持性治療,就像幫助一個孩子照顧他的生活,管理他的生活一樣,很多時候需要在現實層面上跟他討論問題,教他們一些事情,比如教他怎么與人打交道,這個話題怎么談,工作怎么做,很多時候需要在現實層面有指導,這就好像一個媽媽在教小孩說話,這個東西叫什么,那個東西叫什么,這就是支持性治療;這個時候,解釋性治療還起不了作用,你跟他進行解釋,他理解不了,反而治療師做一些支持性的工作,幫他去照顧他的生活,他就感覺這是對他好的,是對他很關愛、關心的成分。在這種治療環境下,病人可以進一步的發展,等到他再發展出更多的信任感和人格完整性之后,才能開始做一些解釋工作,所以分析師要有足夠的耐性去養育和等待。

  還有一種中間狀態的病人,他們介于信任和完全不信任之間,這類病人就是邊緣性水平的個案。通俗地講,邊緣性人格水平比精神病性人格水平的位置高一些,比神經癥性人格水平的位置低一些,并在精神病水平與神經癥水平這個范圍之內擺蕩。這里講的邊緣性人格、精神病性人格、神經癥性人格,都指的是個體人格發展的成熟度。邊緣性位置的病人基本上發展出了個體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邊界,以及自體與他體之間的邊界,但有的時候這個邊界不清晰,或者不穩定,特別是遇到應激事件的時候。比如平時沒什么事,踏踏實實的干工作、學習都不受影響,甚至會表現出神經癥性沖突,可是一旦出現應激,包括升學、搬家、談戀愛、結婚生孩子這些普通的生活變化,以及意外傷害或親人的離去這些重大的應激,都有可能讓這類人暫時性的邊界喪失,甚至退回到精神病性位置上,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判斷力下降,無法與人正常的交流,甚至出現短暫的精神病性癥狀,等等。

  邊緣性病人在分析性治療中既能投射出內在好的成分來,也能投射出內在一些不好的創傷性成分來。例如在分析性治療中,病人總是在抱怨和指責,總是在提一些非常困難的事情,總是在說人際關系相處得怎么不好,領導也打壓,同事也非常的不友善;可是在表達這些抱怨的同時,病人也隱含著在表達對好關系的期許和希望。如果分析性治療所提供的環境能夠比他所抱怨的環境好一些,比如治療師能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共情他心理的需要,等等,這個時候就迎合和滿足了他對好環境的期待和需要。這個期待和需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來自于我們的遺傳潛質。所以,治療師在傾聽病人的講話時,不能只聽抱怨的一面,還要借助治療師自己比較完善的自我功能,傾聽到病人期待和需要的一面,這樣才能幫助病人進行兩價性分裂的整合。

  從上述內容我們看到,傳統精神分析認為人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有內在精神結構,有想象和現實的區分,有內心活動,也能理解周圍的環境與現實跟他內心的想象不一樣,這些假設是傳統精神分析理論默認的理所當然。所以,在進行傳統精神分析時,這樣的完整個體是可以接受分析師對他的解釋性反饋,并反思自己與分析師的區別。而精神病人(包括大部分邊緣性病人)其實沒有這種區別能力,他們把想象等同于現實,他覺得有人要害他就是有人要迫害他,要給他下毒,這是人格發展水平上很不一樣的地方。

4、再說嬰兒期

  回到嬰兒期(0-6個月),這就是個體想象和現實區分不了的一段發展時期。我們現在從養育者和嬰兒兩個角度分別來看這段時期。

  從養育者的角度來講,我們很清楚嬰兒周圍的環境是我們提供給他的,不管這個環境是好是壞,它其實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環境,不完全來源于嬰兒心理的投射。

  但是,從嬰兒的角度看不是這樣的。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生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性過程,一開始小嬰兒根本沒有什么先前的經驗作為參考,只有遺傳潛質的傾向性帶來的幻象(Illision),此刻的嬰兒還不知道主觀幻象世界之外還有個客觀環境,他只知道他需要的東西如果出現了,那就等同于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這是早期個體要存活下來的一個必要發展機制,嬰兒必須把周圍環境的一切視為自己全能感的投射(精神病性投射),只有靠這種全能感才能存活得下來。平行到分析性治療中,精神病人(包括大多數邊緣性病人)在感到分析情境足夠安全的時候,他們就會退行到這種發展的原始幻象狀態,他會認為誰喜歡他就是真的喜歡,誰害他就是真的害他,靠這種全能的幻象和精神病性的投射來控制他自己未整合好的破碎樣內部世界。

  但是,溫尼科特正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退行到了發展的原始早期,理解了嬰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的,這是經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沒有去做的事情,可能是因為弗洛伊德老先生似乎不太喜歡去研究和治療精神病人,他說精神病人處于原始自戀狀態,不能發生移情。

  在傳統精神分析的理解中,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已經有了一種源自遺傳的乳房的意象。溫尼科特對此的理解則是,小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只有一種原始的需要(遺傳潛質),這種原始需要讓小嬰兒向環境發出信號去呼喚乳房的出現,如果媽媽的乳房及時到來并喂給嬰兒奶水,這時環境就與嬰兒信號背后的需要對接上了,此刻嬰兒才開始形成了對這個真實乳房的意象和想象;如果真實乳房沒能出現,嬰兒就始終保持在想要發出信號的狀態,直至失去信心和絕望。這時的嬰兒還沒有乳房的內心意象可以參考和印證,只有媽媽真實的乳房的形狀才能填充他的原始性幻象。

  因此有些悖論的是,小嬰兒幻象自己創造出了乳房,他想讓乳房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他想讓乳房到來乳房就來了。而實際情況則是媽媽似乎也認同了嬰兒的這種幻象,于是在現實環境中能夠及時出現讓小嬰兒有可以去創造乳房的材料(乳房喂奶),滿足了嬰兒的幻象,否則,小嬰兒是憑空造不出乳房這個東西的。

  正常養育情況下,母親適當的照顧讓嬰兒可以逐漸的發展,等到他的神經系統發育到一定程度,心理需要也被滿足的比較好之后,才能慢慢接受媽媽的養育其實是不能完全迎合他的這一事實,這時候幻滅就開始了。幻滅來自于養育中非常現實的挫折,媽媽的養育肯定會早點晚點,或多點少點。當小嬰兒察覺到現實與想象的區別時,幻滅開始,智力就要發揮作用了,智力參與了處理現實和想象的關系。從這個角度講,智力其實就是運用資源處理關系的先天遺傳的,并靠后天發展出來的能力。對于恰當的挫折和應激,嬰兒是可以接受的,也可以啟動智力的發展過程。那么過早的刺激和開發智力會怎么樣呢?“過早的開發”意味著早于或多于嬰兒承受能力的外部刺激,使嬰兒應對性的運用智力功能,這種方式開發出來的智力帶有防御環境侵入的色彩,有脫離真實自體體驗的風險,這是值得思考的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焦慮的媽媽特別想完全地滿足嬰兒,完全不讓孩子餓著,累著,凍著;這樣的媽媽總是超前進行照顧,這常常導致嬰兒向兩個方向發展,要么就會停留在一直需要媽媽的依賴狀態,只能靠媽媽來過活;要么就為了表現出跟媽媽的不一樣,完全排斥和拒絕媽媽提供的一切。比如生活中的“啃老族”,有些頭發花白的老太太身邊還總帶著一個四五十歲的大兒子,很可能是媽媽對孩子的養育和照顧太過了,媽媽總是無微不至地迎合和滿足,孩子靠自己生存能力的發展就成了問題。

二、弗洛伊德的腳注

1、弗洛伊德對嬰兒期的構想

  其實弗洛伊德也曾經提出過對嬰兒期的構想,比如“棉線軸”案例和“小漢斯”案例。

  小漢斯是一個五歲小男孩,他對馬感到恐懼,老弗洛伊德基本上是依靠自己與小漢斯的爸爸與弗洛伊德的書信來往中,去分析這個小孩。這也是后來很多人提出了質疑,弗洛伊德到底是在分析小漢斯,還是在給他爸爸做分析,爸爸的引導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還是從成人的角度,利用對成人的理解去反推和追溯小孩是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棉線軸”的案例是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到的。弗洛伊德去觀察自己的外孫子Ernst,一個18個月大的小孩。材料中描述這個小孩特別的乖,不哭不鬧,很依戀他的媽媽。當媽媽短暫的離開一段時間,他還是不哭不鬧,但是他會重復的玩一個棉線軸。這個線軸拴著一根線,他會把這個東西扔出去,扔到了嬰兒床的布簾子后面,看不見了,然后Ernst會很難過的重復說“這個東西走了”。當他把線往回拉,棉線軸又拉了回來,拉回來之后Ernst就高興地說“嘿,在那兒”。他會在媽媽不在期間一直重復玩這個游戲。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強迫性重復,認為這是超越了快樂原則的一種發展了的心理原則和功能,他認為小孩在用這種方式來體驗媽媽不在后所感受到的很哀傷、很難過的經驗,但是這又是用一個很快樂的游戲來防御媽媽離開所帶來的悲傷情緒。

  溫尼科特指出,弗洛伊德對嬰兒期的構想大部分來自對成人分析的研究經驗。雖然文章中說的很隱晦,一直說弗洛伊德還沒有準備好去探討嬰兒期,實際上溫尼科特是想打著弗洛伊德的旗號,講述自己對嬰兒期的理解。比如弗洛伊德的腳注提到“(嬰兒)曾經幻想過的滿足”,既然小嬰兒曾經幻想過滿足的話,就是說他原先有過滿足的經驗,他才有材料去幻想,溫尼科特就是要說一說曾經滿足過幻想的這段絕對依賴的發展時期。

2、“依賴”的真正含義

  生命一開始的時候,嬰兒和母性養育,其實是共同構成的一個組織機構性單元,二者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之所以說是一個單元(unit)或一個組織機構(set up),是因為這時嬰兒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還是和母親融合在一起所組成機構單元的一個部分。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嬰兒這回事”,就是說看到小嬰兒的同時總能看到旁邊照顧他的母親。小嬰兒即使單獨在那里,他的種種反應也都牽動著母親心里的那根弦。這種心理層面的交織和依賴的糾結只有在健康發展以后,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松開。

3、嬰兒的含義

  嬰兒究竟是什么?嬰兒的英文是infant,詞源是infans,在拉丁語中意為“不會講話的”。嬰兒期沒有言語表達的功能和語言符號,也沒有詞匯文字的概念。這種狀態靠什么交流呢?靠得是母性養育的共情能力。母親直接在情感和直覺上體會小嬰兒,同時母親可以借用言語來幫助自己去思考和理解小嬰兒,比如“你是不是餓了,你是不是渴了”,其實這是母親在對自己講話,幫自己慢慢去體會和理解小嬰兒要干嘛。我們能觀察到母親一邊說著話,一邊看小嬰兒的反應,比如一邊說“你是不是餓了”,然后一邊就嘗試著喂奶,要是嬰兒不吃,哦,那我理解錯了;然后說你是不是尿了啊,然后順手去摸,結果摸了一手尿,哦,這可能就對了,那我就要給小嬰兒換尿布。當然這種念念叨叨還有附加作用,就是通過語言符號的傳遞和表達,慢慢幫小嬰兒也形成這樣的功能。這篇文獻說的嬰兒期,都是指六七個月前,嬰兒不會講話的這個階段。

4、自我發展——整合

  嬰兒期的發展本質上是自我發展(ego development)的時期,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整合(integration)。

  首先,本能力量(id-force)需要被整合進入自我的控制之下。

  本能力量本身并沒有結構,只有被自我所用之后,才具有了力量的方向和強度,否則只是一團原始能量。在上一篇文獻中提到過本能生命既可以增強自我,又可以削弱自我,這取決于母性養育的存在以及母親對嬰兒自我的支持作用。假如母親能及時并恰當地滿足嬰兒的本能需要,這就相當于母親把自己的自我功能借給了嬰兒,那么對于小嬰兒來講,就增強了他自己的自我功能。母親的在場、奶水、乳房、溫暖的懷抱等,這些零散元素不斷地重復聚攏到嬰兒的自我控制之下,這就漸漸地增強了嬰兒的自我。

  同時,需要被嬰兒整合的還有時空感。

  例如,母親喂奶需要規律守時,不是說掐著時間,而是貼近嬰兒的節律,母親不斷的適應小嬰兒的節律,讓各種養育過程都有完整的開始和結束,就能給嬰兒一種時間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客觀規律,比如晝夜交替,四季變換這些時間上的自然變化,也能通過母親傳遞給小嬰兒,讓嬰兒體驗到時間的變化。

  再比如,母親的臂彎形成的半圓形的溫暖懷抱,對于嬰兒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了,如果把嬰兒放在一張大床上,四周都摸不著邊兒,這對嬰兒來說就太大了。有的母親爬在床上喂奶,不抱嬰兒,這對嬰兒來說可能是無邊無際的恐懼感受,就像飄在汪洋大海之中一樣。通常母親的懷抱是最適合嬰兒的一個空間。

  本能力量、時空感,起初都是外化于嬰兒的,需要母親的養育和照顧幫助嬰兒把這些元素跟他自己關聯上,幫助他體驗到自己的身體、身體的邊界、時間和空間等。這是一個逐步整合的過程,正常情況下,嬰兒漸漸就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餓了,什么時候冷了,餓和冷都是什么樣的感受,并能夠表達這些感受和需要。

  比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假設一個人自己不知道冷暖饑飽、對時間長短沒概念、路癡、方向感差,可能就是這個人在他的嬰兒期,母親沒有幫助他把這些感受整合到自我功能之中,或者早年環境就是這么模糊混亂的。所謂天生如此,也許就是在無法回憶的嬰兒期打下的基礎,到長大后就定了型。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能夠掌控(也就是自我能夠包含)本我的力量和本能生命,但這得靠母性養育,沒有母性養育嬰兒是不可能掌控本能需求所帶來的應激的,這是母親學習和研究了嬰兒的需要后加以適應性滿足了嬰兒的本能需求,填充了嬰兒的自我功能。焦慮的母親很容易等不及,很容易被焦慮推動著做出不足或過度的反應,這樣就打擾了嬰兒形成自己的節律或是感受。關于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要說的親子關系理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