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很早就想寫了,可因為工作原因,一直拖到現在才動筆。
今天是2019年1月7日,周一是2018年12月31日正好是跨年夜。
來到廣州好幾年,都沒有去過珠江新附近的花城匯跨過年,于是心血來潮就想去跨個年,即使是一個人,還是想去,也不知當時是怎么了。
今天想想,可能一個人寂寞太久了,就想往人多的地方鉆,不想在一個人,孤零零看著倒計時,等待新年的到來。
跨完年,時間已經到了凌晨12點多了,就走過一段人多的地方,去往人少的地方打車。
在等車的時間里,前面有兩三群人,有輛出租車從頭到尾都沒人上。
要么就是走過去打開車門,看了一眼司機后又關上門,又站在那里等車。
那時,我就有點納悶,有一輛車在哪里等著,這群人不上,是什么意思,難道車上有什么怪物不成?
等坐上去一看,瞬間懂了:司機是女的。
哦,原來是真的有"怪物"。
我不知道當時坐在車里沒人搭理的大姐有多難過,又是經歷過多少次這樣歧視,也不知道該不該怪那群不做女司機車的人。
我,只是覺得,這個世界對女司機很不友好。
好像,從汽車民用化開始,女司機就和馬路殺手劃上了等號。
慧科新聞數據庫顯示,2016年以來,新聞標題中同時含有"女司機"和"馬路殺手"的文章,一共為1395篇。
而同時提及"男司機"和"馬路殺手"的文章,只有38篇。
后者僅為前者的1/36。
慧科新聞數據
這種驚人對比現象下,是媒體為了博眼球,為了博得廣大社會人士的關注,只要標題出現女司機字樣,好像點擊率就會瘋漲一樣。
同一個記者,都是車禍事件,男性標明車型,女性標明女司機
這件事后果,就是只要身邊出現交通事故,第一反應,就是去看看其中有沒有女司機。
如果有,就馬上強化一遍刻板印象:"我就說嘛,只有女司機能干的出這種事來。"
如果沒有,想上新聞,媒體還不想給你上。
雙方責任方都沒有確定,警察同志也沒有出來結果,一群堪比神探狄仁杰的人士,就能露出一副"意味深長"的表情。
馬上得出結論,肯定是女司機全責。
2018年有一件大事,相信很多人都記得"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那個無辜的女司機就是這樣。
本來在路上正常駕駛,就飛來橫禍。事故發生之后,只是因為自己是女性,就被造謠逆行。
一時間,媒體帶頭造謠,網友瘋狂咒罵。
真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除此之外,還有騰訊新聞,中國日報,新京報……
有的網友,甚至還腦補了畫面。
女司機被污名化的道路上,媒體功不可沒,網友神探狄仁杰也慘了一腳。
而媒體的前輩,用一生建立起來的媒體公信力,就這樣被當代媒體,一點點消磨殆盡。
看到這里,可能會有一些人說,女司機就是馬路殺手,我某某朋友就是這樣等等之類的言語。
朋友,我給你看一段數據。
2017年,杭州、南京、濟南三個城市,分別發布了男女司機事故率的報告。
結果發現,在2016年全年,南京市發生車禍的男司機,是女司機的2.4倍。
在濟南,數據高達3.71倍。
而杭州市,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倍之多。
不同性別發生事故的概率=引發事故的該性別司機數量/當年該性別司機總數。
事實證明,女性作為一個開車更加安全的群體,反倒留下了一個"女司機"的污名,在每一個中國人心里根深蒂固。
文章回到開頭。
因為本人坐出租車,一直有和司機聊天的習慣,就問她:您開出租車多久了?
她說,自己記不太清了,應該有十個年頭了。
又問她,現在各種媒體都寫女司機開車不行,馬路殺手之類的,您怎么看?
她幾乎沒有思考,就回答我道:"開車這種事,還是男人比較擅長,女司機還是差了一點。"
又問她,那您開車十年了,出過安全事故嗎?
她思索了一會說,事故我還真一次沒有出過,一直都是被車速過快的司機追尾,以及被沒耐心的司機加塞時刮蹭。
看到這里,你是否明白。其實女司機,是一個安全駕駛人員,她不沖動、有耐心,不超車,以安全行駛第一為己任。
她們經常出現在新聞上,只是因為女司機熱度非常高。
我們應該區別看待女司機這個群體,要有思想,不要聽風就是雨,要有自己的判斷。
作為一個有溫度的成年人,我們至少可以學會換位思考。
假如有一天輿論場被女性掌控,你身為一名男性,每天開車出門都會遭受異樣的眼光,被人口口聲聲叫做"男司機",你受得了嗎?
這個時代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合理的對待每一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