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內容:
從情緒、技巧、管理和案例四個方面對閱讀效率進行精簡的闡述說明。
一句話評價該書:
更像一本給經理人的關于“閱讀效率”的小指導手冊,對需要深入的讀者起到快速概覽的作用,對正在深入的讀者起到淺出的作用。
關于本書:
該書目的明確,受眾針對經理人,認為經理人應“選定幾個主題,兩年閱讀100本稍有難度的書”是基本功。同在競爭環境,用運動員不進行日常鍛煉便毫無競爭力,來說明經理人進行閱讀的重要性。
本書全文骨架清晰:核心是“閱讀是最劃算的自我投資”,因為效益永不為負。分四個方面說明它:
①、解決讀書困擾×5:架構尋書天線、80/20法則、筆記方法、積累零碎時間、無噪聲時空。
②、精進閱讀力方法×3:速讀、耳讀、朗讀。
③、管理圖書庫存×3:多買舍得丟、依關聯性排列、活用網絡工具
④、案例×2:聯邦快遞中國區副總裁;喜臨門家具副總裁
在主題閱讀下的進一步啟發:
主題閱讀是一位讀者的自我修養
我在該主題閱讀中遇見的許多作者,都在書中提及所參照的書籍,也和我的書單逐漸吻合。這位作者開篇即說明參照了閱讀主題的其他書籍:本田直之的《杠桿閱讀術》、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克里斯迪安的《讀書別靠意志力》、勝間和代的《新知識生產術》。
站在作者角度,想要介紹自己的觀點,必然吸收借鑒該主題已有的優秀成果。換位思考,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作者要求了他們如此做,同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讀者,我們又需要對自己的閱讀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澄清速讀與精讀二者不必要對立,追求目的應該是:“多讀、廣泛讀”。對單一的讀書,會造成的狹隘見解的影響應該注意,多讀和泛讀能培養綜合判斷力。這無疑是因為在主題閱讀下,有比較并進行比較,在知識領域貨比三家后,才能撿到我們要的寶貝。
如果有什么主題是讀一本書不能解決的,那就讀第二本、第三本...
解決主題的更好答案,其實距離也并非∞遠。以我初次進行著的主題閱讀體驗來看,大約第5本初識得廬山真面目,第10本以前已然能觸碰到真身的輪廓。
更好的答案,放置在我們需要跳起來才夠得著的地方。這是為什么呢?我想是因為:觸手可得的,我們不再需要,而遙不可及的,我們望而卻步。讓我們向前的是一個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跑馬拉松的切身經驗來說,當雙腳逐漸感覺累得時候,說明目前的賽道是上坡。
需要砍柴的人才磨刀。
大量實例開始浮現,被作者們引用做高效閱讀方法論的例證。見諸最多的就是羅斯??偨y習慣在早餐前讀一本書,肯尼迪也是在美國以速讀著稱,最高法院的法官霍姆斯能在上班的路上快速消化一本書,以及商界各種領袖的讀書習慣更是不勝枚舉。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清晰的幾個初步認識:
①無論在政商界,比我們更優秀的人,且不敢下定論說,閱讀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成功。但可以肯定,閱讀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占了一定時間比例。
②他們如此忙,卻能拿時間出來閱讀比一般人更多的書籍,基本能說明他們在用更快、更有效的方法閱讀。
③作為一般人,原來我們在閱讀這一件事的方法上,確實技不如人。
由此可見,如果要求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外人,要在閱讀技巧或方法上作出改變,實質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因為這個要求需要這個前提條件成立:該對象愿意或已經將日常生活的時間配置在了閱讀上面。
而環環相扣的是,這個前提條件成立需要在更大的前提條件成立下才可能:該對象在世界觀上也認可閱讀是獲取新信息和間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同樣,該大前提的前提條件是:該對象在目前的狀況下,具有采取積極的改進措施來改善狀況的意愿。
總而言之,需要砍柴的人才需要磨刀,需要閱讀的人自然需要更好閱讀的方法。
“閱讀方法論”的系列文章:
03、格呂寧:《超級快速閱讀》(撰寫中)
06、比爾:《10天掌握快速閱讀》(撰寫中)
07、孔普:《如何高效閱讀》(撰寫中)
08、藍獅子經理人08:《高效閱讀術》|指導(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