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生姜主要治療傷風引起的頭部疼痛、鼻子堵塞不通氣咳嗽引起的呼吸不通暢等。
在傷寒論中,生姜配以麻黃、桂枝用以發散風寒,治療寒證,在治療嘔吐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
鮮姜的傳統炮制方法是將生姜通過搗碎取其汁使用。生姜的現代炮制方法為,取生姜,揀去生姜中的雜質,將此中的土壤洗凈,用時切片。
臨床應用上,生姜劑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功效。將生姜切碎涂抹在肚臍上,能防止暈車、暈船、對食欲減退的人有很好的療效。
干姜
干姜,味道辛辣,能夠溫中止血、能發汗、能夠祛除濕氣
醫學啟源記載,干姜可順通心氣、幫助升陽,治療傷風寒證引發的腹部疼痛。
干姜的傳統炮制方法在本草綱目與本草崇原中皆有記載。干姜是由母姜經過曬干制成的。
干姜的現代炮制方法是以干姜片為飲片。傳統加工方法為泡、潤、切、干燥,而現在的中國藥典是新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藥典規定揮發油含量不少0.8% ,姜酚不少于0.6%,干姜片的姜酚不少于0.05%。
在臨床應用上,干姜的水提物、醇提物及揮發油在治療暈動癥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但揮發油的療效更佳。干姜醚提取物,水提取物具有鎮痛抗炎功能。干姜中姜酚具有抗腫瘤作用。醚提取物還能抗應激、抗缺氧。干姜水提取物對腸胃消化系統有較好的輔助作用。揮發油等辛辣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水提物與揮發油都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形成。干姜醇提物增加膽汁分泌量,干姜的CO2超臨界萃取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解熱的作用。干姜粉能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抗病能力。干姜在制備的過程中隨著水量的減少,揮發油的含量也在減少。研究發現,最好的加工干姜的方法是將不去皮的完整塊姜在55℃低溫下烘干。
炮姜
炮姜,味苦、藥性溫和,能夠調理寒證,可治療腹部疼痛等胃腸疾病,以及嘔吐、腹瀉等疾病,藥品化義認為炮姜能夠治療虛熱。韓燕全等通過砂燙法對炮姜的成分進行了研究,確定了190℃7min為最佳炮制條件。傳統干姜炮制方法是將干姜飲片置容器內清炒,缺點為受熱不均,容易出現質量問題,損失較大。現代的炮制方法為先將凈河砂加熱翻炒至靈活狀態,再將干姜投入,炒制表皮呈棕褐色,內部深黃色時,取出,篩去砂,晾涼即可。王桁杰等通過建立脾胃虛寒型大鼠模型,并給予炮姜治療,發現高劑量組的大鼠癥狀有顯著改善。炮姜藥性溫和,臨床治療痛經可減少疼痛,還能通過止血治療血崩證。
姜炭
姜炭,從宋代開始,被列為姜的又一炮制品。本草崇原認為炮姜與姜炭為兩種不同的物質。干姜經過炮制稍黑為炮姜,炮制火候太大,導致姜味不辛辣,還有點苦,則為姜炭。姜炭與炮姜的功效不同。姜炭經過炭化,主要用于止血。炮姜多用于溫中。
姜炭的傳統炮制方法。先用文火使其充分受熱,再用武火炒制外黑里黃。孟江等通過星點設計法,對姜炭的炮制工藝進行了研究,確定了最佳炮制姜炭的溫度為210℃。姜炭的臨床運用主要是止血。通過實驗發現 姜炭能明顯縮短大鼠的血液凝固時間,劉淑蕊等研究發現,姜炭在降低優球蛋白的溶解時間方面療效顯著。姜炭在治療血痢、瘧疾、血崩及產后疼痛等方面效果顯著。
煨姜
查閱全國炮制規范及藥典,有關煨姜炮制規范,只有山東省單列煨姜項。另外云南、廣西、甘肅、湖南、重慶、上海、江西、貴州、江蘇、河南各省炮制規范在生姜項下附煨姜,并沒有單獨記載煨姜炮制規范。
傳統煨姜有兩種方法。取凈生姜,置無煙的火爐上烤熟或用浸濕的草紙包裹數層置火灰中煨至紙變焦黃并透出姜的氣味時取出,去紙。煨姜可和中止嘔,適用于脾胃不和,惡心嘔吐等。上述各省規范中的貴州、江蘇兩省采用直接火烤煨姜方法,河南省兩種方法都有記載,其余各省均采用濕紙煨的方法。麥麩煨姜去除了姜的發散辛燥之性,加強了溫中止嘔祛寒的功效 增添了止瀉、止血的功效。
調和營衛
調和營衛,為治療太陽中風證的重要法則之一,在感受風寒之外邪,外邪侵襲肌表,而營衛失和,出現的病機為:衛氣不固,腠理疏泄,風寒之邪。漸由表及里而出現的臨床表現有:頭痛,發熱,惡寒,自汗出,脈浮等表現。仲景在治療這類病癥時,多采用了調和營衛方法,其代表方如:桂枝湯之類。主要作用:以扶正祛邪,從而達到調和營衛,解肌祛風之目地為要旨。除用生姜幫助桂枝發散風寒外,此藥還能配合大棗以調和營衛之功。《本草經讀》說:“仲景桂枝湯,生姜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調營衛也”這已經說明了生姜在桂枝湯中的作用。可見:姜棗在桂枝湯中雖非主藥,但其對全方的協同作用是不能輕視的。此外,在《傷寒論》中治虛勞不足的,脈結代,心動悸里的炙甘草湯中,醫家柯琴說:“方中生姜大棗以和營衛。”又如:傷寒論中誤下,邪氣胒漫,表里俱病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尤在涇說:方中“人參,姜,棗,益氣養營衛,以為驅除邪氣之本。”另外還有治療中風過汗致氣營不足的身痛而陽未亡的桂枝新加湯,生姜的用量竟達4兩之多,從中看出,其意是在強調生姜的調和營衛的功效。這些都說明了生姜和大棗對調和營衛的積極作用。
發散風寒
干姜性味辛溫,發散風寒的力量比較強,但用于發散風寒仍以生姜為優良。《神農本草經》曾說:“干姜味辛溫……出汗生者尤良”。《傷寒論》中以發散風寒為目地的方劑中多用生姜。如:桂枝湯中的桂枝與生姜相配伍,葛根湯中以麻黃,桂枝,配以生姜,其意就是發汗解表疏散風寒為目的,葛根湯證屬于寒邪外束,太陽經輸不利證,表現為風寒表證為主,而兼有項背強幾幾,方中除用麻桂外,又配伍以生姜一味,以增強辛散的力量,借以驅除在表和經輸之寒邪,方中以君藥葛根為主,葛根有升陽之功,全方整個功效為:升散陽熱,解肌,且發散風寒為目的,因而,醫家柯琴曾說:“本方麻黃,生姜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祛風而出汗,故以為臣”。在《傷寒論》中還有治風寒表實證,兼有內熱煩躁的大青龍湯等方,雖然這些方中生姜的用量都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取其辛散作用,以幫助麻桂外解風寒,在用量上的大小,是與感受外邪的輕重成正比例的關系。以上列舉了這些方例,其意義也都在于有發汗解表,疏散風寒等功能。
降逆止嘔
在《傷寒論》諸證中,有出現中焦虛寒的,或有寒邪犯于胃腑的,或由水飲停滯而致胃氣上逆者,其證表現都有:腹痛喜溫喜暖,干嘔,或嘔吐清水痰涎,以及四肢不溫,舌苔白滑,脈弦遲等,如見此之證,仲景多用生姜加吳茱萸,半夏之藥而合用,以達到溫中除寒,降逆止嘔的目的。其代表方如: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等。這些藥物所治之證,都有陰寒內盛,胃氣不降的特點,其中,尤其吳茱萸湯證治療中寒性嘔吐效果更為明顯,所以方中主要使用了吳茱萸加生姜二味藥,而且在生姜用量上又較大。其目的是使藥力更加集中,以協助吳茱萸的溫化中寒,使寒氣去,胃氣以降,濁陰之寒驅散,而嘔吐自除。以上治證說明:生姜在溫中止吐中是一味難得的良藥。正如唐代醫家孫思邈說:姜為嘔家圣藥……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也。”此外:其他如:胃虛痰阻而意氣不除證用的旋覆代者湯,是以生姜同半夏相配伍協助代赭石溫散水氣,降逆止嘔。分別用到了生姜,其作用為溫中,除寒,止嘔,而設用。
宣散水氣
陰寒水氣停留在體內,引起傷寒表解后,脾胃虛損,胃中不和,或由于陽虛而致水氣泛濫,或平素有水氣內停原因所致。仲景在治療這類病時,也多用生姜為主,加有半夏,白術干姜等藥物,以宣通水氣內停,如:用生姜瀉心湯,或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之量而加用生姜到4兩,以主治傷寒,汗下后邪氣內陷,而出現的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等證。其機制屬于水熱互結于胃脘,氣機被阻中焦,方中用了大量生姜,是為胃中有水氣而設。在此方與半夏,甘草兩瀉心湯的比較中,盡管后二方證也有水氣內停或有嘔吐,但生姜瀉心湯證嘔吐又較為明顯,說明水氣內停之證較重,因此方中重用了生姜,以加強發散之力。《醫宗金鑒》一書中曾說:“名生姜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姜,半夏以散脅下,之水氣。”如真武湯,以主治陽氣虛而水氣內泛之證,證見有:心下悸,頭眩,小便不利,四肢煩痛等證。方中的生姜在于配合岺術而宣散水邪。除此之外:《傷寒論》中還有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小柴胡湯等方中的生姜,均與他藥相合用而有開胃氣,散水氣的作用。在今天看來,這些也都是:生姜在治療水邪中的所起的主要作用之所在。
宣通陽氣
因傷寒發汗或下后,損及陽氣,陽氣不得宣通,出現了水停或腹部脹滿諸證,如在于陽氣者,治療方劑應多配以生姜宣通陽氣,如茯苓甘草湯,而見的心下悸,口不渴,或嘔或利,或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等。病機上多為胃陽不足,水飲內停于胃脘,故方中以生姜合桂枝以溫通胃陽,由于方中有生姜,即有助于桂枝溫通陽氣以氣化,又可以配合茯苓溫中健脾以利水消腫,加強運化之力。在比如: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在這個方劑中,生姜最大劑量用到半斤之多,也是《傷寒論》中生姜用至較大的典型之一,在主治傷寒汗后脾虛腹脹滿證,或因汗多傷陽氣窒不行所致。錢潢云“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以胃氣未平,故以之應以厚樸為君,生姜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之為臣……《傷寒溯源集》說明了生姜在本方中的作用是:宣通陽氣,厚樸得生姜的幫助,則即能健脾,又能消脹除滿,陽氣得到通行,則脹滿自動消除。綜上所知:生姜在《傷寒論》中的作用實為非同小可,是值得今日醫者需要進一步學習探討的。
目前從臨床上應用生姜情況來看,有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注意:①現在醫院中藥房多不配用生姜,即使調配時,藥師也只告訴患者,或家屬自己去準備。因而出現由于患者或家屬在用法上不準確,使療效上受到了影響。②某些醫師在臨床上只將生姜作為引藥,認為可有可無,實在失去了生姜的實際功效和意義。③還有些醫師以干姜來代替生姜使用,屬于不正確的用藥方法。違背了用藥法則,同時也違背了仲景遺意。
總之,仲景開創了臨床應用生姜的先河,為后人所推崇,仲景妙用生姜其意義深奧,故應深入了解生姜在方劑配伍運用與意義來指導臨床,提高臨床組方配伍技巧,仲景對藥物的選擇應用出神入化,實為后學之典范,值得我們反復學習研究與應用。
生姜是臨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藥,傷寒論共有113首方劑,其中35方用到生姜,用至三兩者有20方,四兩者2方,五兩3方,六兩1方,八兩2方。可見生姜在經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
傷寒論中生姜因用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功效:
三兩方
調和營衛、發汗祛邪、和胃止嘔。傷寒論中生姜用至三兩的方劑有20首,主要功效有調和營衛,發汗解表,和胃止嘔。調和營衛是治療傷寒表虛證和營衛不和證的重要治法,均可
用桂枝湯來治療。方中桂枝解肌祛風、芍藥養陰和營、生姜助桂枝解肌以調衛氣、大棗助芍藥以和營。兩組藥對共奏調和營衛之功。若以治療半表半里之邪來看小柴胡湯,柴胡、生姜可以稱為表藥,黃芩、半夏、人參、大棗、炙甘草為里藥。柴胡合黃芩和解表里之邪,生姜并大棗調衛和營、共助柴胡以祛表邪。
汗法在傷寒論中應用范圍廣泛,根據生姜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治療傷寒表實證,以大青龍為代表方。方中麻黃、生姜同用發汗解表。第二類為小發汗,治療外邪內飲證,代表方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真武湯等。方中單用生姜辛溫發汗祛除余留的外邪。第三類是發汗祛濕,代表方桂枝附子湯或桂枝去桂加白術湯生姜配伍附桂或附術,助陽以解在表之濕邪。生姜藥食同源,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如在桂枝湯中治療干嘔,小柴胡湯中治療默默不欲飲食、喜嘔,葛根加半夏湯中治療但嘔者,理中湯的加減法中,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等。針對這些嘔癥,許多醫家認為這是生姜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但筆者認為生姜用量在三兩時,強壯胃氣是它的主要作用,治病求于本,因胃氣虛。而發生的嘔吐,不可見嘔而止,應從健胃和胃入手。胃氣得復,則嘔吐之癥自除。另外一類是直接應用其健脾和胃的功效,如小建中湯健脾和胃,脾胃強健則脘腹痛自除
四兩方
溫通血脈、化飲消痞。
傷寒論中生姜用至四兩的有兩方,桂枝新加湯和生姜瀉心湯。傷寒論條云,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本證為因發汗太過導致陰液損傷,無以充養肌腠,出現不榮則痛的疼痛。方中重用芍藥以養陰,加人參以益氣生津,重用生姜一則溫陽助氣,二則生姜走而不守,推動氣血運行,兩種功效配合以溫通血脈。傷寒論中生姜,瀉心湯是唯一一首以生姜作為方名的方劑,治療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的水氣痞,本證病位在胃及脅下為中陽不足,脾不運化 水濕停滯所致。重用生姜宣發中陽,辛散水飲。與半夏配伍,增強消痞化飲的功效。
五兩方
降逆止嘔
生姜用到五兩,降逆止嘔為其主要的功效。應用方有大柴胡湯、旋覆代赭湯及梔子生姜豉湯。傷寒論云,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從三條原文,嘔不止、噫氣不除、嘔者等癥狀可以看出三證均以氣機上逆為主證之一。大柴胡湯中生姜配伍半夏降逆止嘔,旋覆代赭湯中生姜配伍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氣,梔子生姜豉湯中以梔子宣發郁熱,應用生姜降逆上升之熱,從而降逆止。
六兩以上方
宣散通陽
生姜用到六兩以上則有宣散和通陽兩種作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發汗后、腹脹滿。脹滿為脾運失健,氣機斡旋失常,水谷運化不利所致。方中厚樸消脹除滿,重用生姜和半夏宣散滯氣水飲,人參、甘草補益脾胃、病因得消,脹滿得除。吳茱萸湯主治,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當歸四逆湯主癥合人內有久寒者 ,兩方中的生姜以溫中通陽散寒為主,兩方中雖有溫陽散寒之品,但生姜一則增強溫陽之力,二則重用有宣散之力,使溫陽之藥流通全身以祛寒。
生姜的用量除上述之外,其他劑量也有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外有寒邪內有濕熱,生姜用二兩以發汗祛邪,防其辛溫而助濕熱。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是在單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其中生姜的用量不同,其用法可參照原單方。
綜上,傷寒論中生姜的劑量與功效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三兩方多用于調和營衛、發汗祛邪和胃止嘔,四兩方用于溫通血脈、化飲消痞,五兩方用于降逆止嘔,六兩以上方用于宣散通陽。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應用方式并非孤立存在,如三兩時生姜也有一定的化飲作用,五兩時也有和胃作用,這種劑量之間的相關性也是藥物多功效的基礎,臨床中應對這種量效關系加以重視,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