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even Sirens and a Silver Tear》—Sirenia
http://music.163.com/#/song?id=19184884&userid=5226275
純凈的音符,像水一樣流暢,時而如涓涓細流,清明見底,波光粼粼,如春天里艷陽下的鮮花與佳人;時而如滾滾浪潮,裹挾泥沙,肆意沖擊,像黑夜中的死神低沉的呼喚著人們的靈魂。
妖嬈的塞壬姐妹,總是在沉靜的夜晚里,在那座白骨累累的海島上,吟唱著天籟般的歌聲,魅惑著過往的船員與旅人,吸引著他們駛向海島,然后撞上礁石船毀人亡,無一幸免。
據說,塞壬是與繆斯比賽音樂落敗,而被拔掉了翅膀,無法飛翔,只好留在了島上。因此,這歌聲帶來的魅惑,更像是一場復仇。
無論自己失去的是否合理,我們總是想用一些別的東西來填滿失去后的空虛。而最受人們歡迎的,恐怕就是仇恨、報復,報復別人、報復自己的失去、報復自己的身與心。
2.《Empyrean》
http://music.163.com/#/song?id=29164101&userid=52262757
人類窮盡了一生又一生,時至今日,也依然是在為了好好活著而拼盡力氣努力著。
究竟是世界創造了我們,還是我們在創造著屬于我們的世界?兩者都是。
庫珀說:我們曾仰望星空,思索我們在星辰中的位置;而今我們只會低垂頭顱,憂慮污泥中的身軀。
可是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還是一個仰望星空的心情”?
或許是在于當我們將狹隘的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星際時,還會在乎被風吹落在鞋尖上的塵土嗎。
3.《我如星.君如月》—周志宏
http://music.163.com/song/199136/?userid=52262757
車遙遙,馬幢幢。
君游東山東復東,安得奮飛逐西風。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月暫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復,三五共盈盈。
南宋·范成大——《車遙遙》
4.《Where Are You?》—Painless Destiny
http://music.163.com/#/song/28692585/?userid=52262757
累了,卻不愿入眠。
醒著,可以想念你的模樣。
睡了,擔心迷失了尋你的方向。
5.《心之尋》—Serchmaa
http://music.163.com/#/song?id=3547686&userid=52262757
深情總是緩緩的流淌、慢慢的積累、不經意的升騰,然后在某一刻,盡情宣泄。
深情總是無聲無息的行走、默默無聞的付出、難以覺察的支持,然后在某一天,用淚水才能描繪。
總是喜歡聽一些聽不懂歌詞的歌曲,就如這一首。正因為聽不懂,才不會被限制想象,不會被局限在那二三事中。
只是相同的感情、相近的表達方式,總是更容易讓人們感同身受。
有的感情,就像這草原一樣遼闊、干凈、舒暢,卻讓人一眼看不完、一路走不盡……
6.《黃河謠》—張帥
http://music.163.com/#/song?id=5256557&userid=52262757
濺濺水鳴涕,絲絲情不移。
一曲黃河謠,咫尺也相思。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知音之意未曾去,山語風歌相和隨。
7.《Indira'sChant》—Frank Steiner Jr.
http://music.163.com/#/song?id=17709085&userid=52262757
前世的笛聲,被今世的鼓點敲醒;優雅的舞步,陪伴著熱情的旋律;沉寂的心靈,倏忽間閃過幾絲不安;分明是涼爽的夜晚,卻流淌著滾燙的血液。
如果忘卻前世,我們可以輕松;如果輕松,我們可以快樂;如果快樂,我們可以幸福;如果幸福,我們才算是真實的存在。那么那些忘卻又是誰的,當我們拋開自己、躲開自己,又如何去看見自己。
曾經,我總想認識自己,活出自己。后來才發現,那個所謂的“自己”是無法成為我們生活的目標的,我們無法為了成為那個怎樣的自己去生活,我們只有在生活中成長成為某個自己。
作者Frank Steiner Jr.是一個來自于德國弗萊堡的朋友,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來自德國的Karunesh,同樣生活于西方,一個集西方哲學大成的國度。或許是那種文化太過于縝密、刻板與枯燥,而轉向了一種神秘、靈動與柔美。
文化轉向,不是丟棄,而是融合,不止跨越,更是搭建橋梁。然而,這轉向似乎像是拋棄舊愛、另覓新歡,這其中多少對錯,更與何人說……
8.《弦月》——林海
http://music.163.com/#/song?id=30431477&userid=52262757
林海的曲子大部分是深情不外露的,顯得比較淡然的那種,而這首卻是感情表露的尤為突出和強烈,像傾瀉而下的月光,哪怕這月亮并不圓,也讓你心事無處躲藏;像安靜的黑夜下翻滾的海浪,哪怕根本看不到它的樣子,也足以一次次沖刷著內心的愁緒。最初是琵琶,是一段感情開始的點點滴滴;緊接著是二胡,是點滴的感情被串成了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然后是吟唱與協奏,傾訴著這感情,越是想克制,這思緒越會肆意蔓延,像潮水一般撲面而來,讓人無法站立。其實在那潮水還未打在身上時候,心就早已發顫……
9.《Canon in D (Pachelbel)》—Mike Strickland
http://music.163.com/#/song?id=20113376&userid=52262757
這個版本的,算是我最喜歡的了。熟悉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古典味,余音更有滋味。經MikeStrickland之手演繹出來,每個音符更加的純凈、清涼,直接沁入人的心脾,滯納也于瞬間消解。
古典味的樂曲,結構更為復雜,當然也最難理解,不過這首曲子,大家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又何愁不相識,何愁難相知。只是在包含了古典的味道后,內涵更顯的厚重一些,讓這個“后一個聲部的開始,是前一個聲部的結束”的樂曲有了歲月的沉淀,如此,更讓人動情。
鋼琴的音色本就清脆,只是在這里更為短促、清晰,讓這“生死追隨、永不相棄”的寓意更加純凈、簡單。
“生死追隨、永不相棄”是兩個人的事,應當簡單而又深情,熟悉而又吸引。雖然不同,卻能夠一起成長,相守相隨,合奏這開始與結束。
10.《The Last Of The Mohicans》—Mato Grosso
http://music.163.com/#/song?id=17229331&userid=52262757
最后的莫西干人,原始的土著部落人在兩個強大帝國間生存,是何其困難。本來這吹奏出來的聲音就已經夠悠遠和滄桑,但是當人聲出來的時候,從青澀的少年到蒼老的暮年,都透露出了那種原始質樸中的無力和倔強。
這種人聲吟唱本不是我所喜歡的,但卻被曲調的悲傷和蒼涼所吸引,躊躇徘徊,索性靜心聆聽,于是越聽越有味道。這聲音分明講述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當我們因為某一點而喜歡這個事物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略其他的瑕疵,在反復的與其神交之后,會逐漸愛上那些瑕疵。這不是因為愛屋及烏,而是懂了那些瑕疵為何如此。無論是靚點還是瑕疵,都不足以說明我們所喜愛的這個東西。于是,他們不再是靚點或者是瑕疵,而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