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禹小漁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景?自己看的書不在少數,但是每到寫文章的時候,總感覺自己肚子里面沒有墨水。總有很多成語或是好的典故,剛好跟自己想寫的事情有相通之處,但就是干著急卻想不出出處。
有的人會覺得是不是自己讀的書還不夠多,于是又繼續埋頭讀書去了,讀完一本覺得好爽,跟作者也有很多共鳴,有些道理,有些例子自己看過也都懂,為什么就是自己寫的時候總是打結呢?
你是否思考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人讀過的書往往跟新買的差不多。他們舍不得在上面寫寫畫畫,也總覺得邊寫邊記太影響讀書速度。
當讀后覺得每個故事都記得很清楚,每個細節也有印象,就懶得去記。后期當用到里面的例子時,根本就找不到是在那本書上有,而且也沒有時間去一一查找。
如果你是以上這種情況,那么日本作家奧野宣之著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可以解決你 這樣的困惑。整本書分五章內容,總流程就是從我們開始如何選書,如何購書,如何讀書、如何記錄、如何活用。
如果我們按照這樣一個流程,我們便能有目的而且高效的去閱讀一本我們想讀的書,而且通過我們讀書的時候所記錄的讀書筆記,能過對于書中內容加深印象記憶。通過經常翻看得到溫習,那么在以后如果有用得到的地方,我們便能信手拈來。
整本書框架清晰,文字流暢,方法也是經過作者長期實踐而來,簡單而且實用 。
于如何選書,如果對于愛讀書,經常讀書的人這件事非常簡單。但是對于一個往往不經常讀書但又想開始讀書的人卻很頭疼,他們進到書店看到琳瑯滿目的書往往不知所措,或是被一些廣告宣傳語而吸引,盲目買了自己不喜歡或者是沒有什么幫助的書。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筆記本,在日常生活中隨手記錄你聽到好書的推薦或是某方面的內容,你剛好想深入了解這方面。可以是直接書名,也可以是相關內容,只要不斷積累,便會從被動看到書的介紹到主動有目的的在書店選擇感興趣的書。就想我們去超市買東西列了清單一樣,很快便能找到自己有用的物品。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怎么不會讀書.因為他們只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消遣,讀完了覺得印象深刻,便束之高閣。等到某一天真的自己寫東西要用到相關內容,有印象卻總也想不起來是在那本書里,再去一本一本的翻更是麻煩。相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吧。
《如何高效閱讀一本》中就提到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可以用筆記本去記錄我們看過的書。具體需要記錄什么呢?“需要記錄:要買什么書;要注意書中的那個部分;想到了什么。”
如果場地環境允許我們可以選擇邊看邊記,避免看過之后又回頭來找不到重點。使用筆記本是為了“我們能夠帶明確目標的主動去讀”并且“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還可以理解書中的要點,隨時拿來參考。最終達到活用的目的。
在使用筆記本的時候,不需要分很多本,這樣只后也會比較混亂,記不清到底記在那個本上。
像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隨想、看到好的文章、讀書筆記、購書清單等都可以記在同一個筆記本上,只要用如“160529”這種格式標注清楚時間,便于查找。不同信息之間可以用橫線隔開。我們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去寫不同內容,這樣在視覺上更容易欣賞。
日常生活中,我們想到的好點子或是跟別人交談過程中碰撞的思想火花一定要隨時記錄在筆記本里面。作者奧野宣之表示“要把靈感記錄在紙上,讓思考書面化,讓靈感脫離之前的抽象狀態,會更容易將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靈感用作創意材料,想用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
打個比喻,沒有經過加工的想法就想是霧,容易消散,而經過加工的就像是用袋子裝好的種子,隨時可以取用。我之前也會經常高估自己的記憶而流失了很多好的點子。
如果之前沒有寫筆記的習慣,會經常因為思想上覺得麻煩而堅持不下來,書中提到了三個小竅門。
我們可以將寫筆記當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刷牙洗臉一樣;可以放大讀書筆記的作用;可以將你的讀書筆記用創新的方法記錄,這樣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書中介紹了一種讀書筆記的方式,但是在寫讀書筆記之前,我們一定要將“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這三項關鍵信息記錄下來,方便你能想起是什么時候讀的這本書。
如果剛開始不知道要寫寫什么,可以先從摘抄做起,將你在讀的過程中覺得有意思的,有深度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來。慢慢的之后,可以變成摘抄+感想。要注意摘抄和感想要用不同的符號做標記。這樣在以后如果用到這些素材,你才知道那些是摘抄的,那些是自己發揮的。
當我們在讀的過程中想記下寫什么,不管是摘抄還是感想這樣的目的讀書時,而我們在讀書這個思想輸入的過程質量也會有所提升。就像 這次,我在讀這本書時是不僅僅是為了學幾個方法,更多是為了寫出讀書筆記,那么在讀的過程中也會更加用心。
由于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在讀書是速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就提到一個比喻,像是騎山地自行車。我們有騎過山地車的都知道,不同齒輪的速度和用力程度是不一樣的。在讀書時,在較難理解的部分,換上低速齒輪認真品讀,而在較容易部分就用高速齒輪快速瀏覽。
當我們掌握方法后,就是開始記讀書筆記了,在記的過程可以利用像“書要”、“信息卡片”,“書簽”等相關事物,因為這些更形象,可以加深我們印象,會了解到在何種情形讀的這本書。
如果你覺得記在本子上不方便,也可以在看到過程中,用便簽紙去記錄,粘在旁邊。如果可以我們可以將書讀三遍,第一遍時可以通讀,在讀第二遍重讀時,遇到難懂的可以將這也折角。當讀第三遍時,只讀折角的這部分,如果還是有深意,很難理解,我們就要選擇做標記,或是記在便簽紙上。
當我們寫好了讀書筆記,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我們可以重溫讀書筆記,重溫的過程,也是再次思考書中內容的過程,或許你會得到更深層的理解。
為了讓我們能過更好的書寫讀書筆記,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最后,作者奧野宣之還是非常用心地列出了一種他用過的比較方便實用的記讀書筆記的工具。但是由于作者是日本作家,書中提到的一些牌子,你不一定能夠找的到。我們可以用我們身邊常見的工具,只要順手就好。
當你學會了這些,寫讀書筆記便是輕而易舉的事。
方法就在書中,關鍵我們一定要行動,一定要去用。
(本文為原創,沒有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