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了很多書,然而生活沒有一點改變。更諷刺的是,重新捧起那些書,竟有素昧平生的感覺。曾經總結了很多經驗,然而一切照舊,再次翻開那些文字,竟還有醍醐灌頂的體悟,仿佛是印在書上的至理名言。
皆因懶起。
懶在知而不行。道理是用來施行的,否則要道理有何用?當做藝術品掛在記憶的宮殿里?如果不踐行,道理就是大腦里的廢物,無法改變生活,也帶不來來美的體驗,他也就只能隨著時間慢慢被遺忘,直到有一天自己碰壁了,他才再次被提起。道理存在的意義就是被踐行,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知識如果不適用,就等于不知道,所謂知行合一,就是這道理。
當然,如果你想過上不幸的生活,那就這樣吧。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卻被很多人遺忘了。能海闊天空,夸夸其談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把知識當成粉飾門面的油漆,涂抹成風景,讓別人看,自己院子里的生活照舊。
但踐行并不簡單,需要自控力與記憶力。自控力用在控制自己“三思而后行”, 記憶力幫助自己在“三思”的過程中回憶我們所需要的道理。這兩項都不容易。
“三思”要思考當下的局面,別人言行的意義,自己如何言行應對,是笑是沉默?是同意是反駁?是應付是解答?是坦誠是敷衍?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統觀大局,依據個人原則和風格而隨機應變的。
回憶的過程,要思考這方面自己最近有哪些新知識,如何應用?如此,才能不斷地將道理融入實踐,提升自己的水平。
做一個理性人,時刻提醒自己知行合一,三思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