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學技能,網上有大把的心靈雞湯和方法論,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方法。
在我看來,一項技能的掌握有2個方面:一是方法,二是堅持。
大家小學時都學過一篇賣油翁的文章,賣油翁能夠將油從銅錢穿過倒入瓶中,無它,唯手熟爾。對于很多技能來講,道路就是這么簡單,持續訓練,無需天才,都能掌握那項技能。
而為什么多年來我并沒有掌握一項技能,一是方法不得當,第二就是沒有一件事情真正堅持下來。《異類》一書中有1萬小時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b>書中舉了很多例子,包括現實中也有很多年這樣的例子,這里列舉幾個,讓大家更能很好的理解這個定律。
作為電腦天才,比爾·蓋茨13歲時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腦終端機,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7年后他創建微軟公司時,他已經連續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了1萬小時。
音樂神童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到他21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奏曲時,可想而知他已經練習了多少小時。
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5歲時開始看歷史,《上下五千年》他11歲之前讀了7遍,11歲后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然后是《明實錄》、《清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鑒》、《明匯典》和《綱目三編》。他陸陸續續看了15年,大概總共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學習兩小時。把這幾個時間數字相乘,15年乘2小時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個小時。所以在海關工作的他,才能白天當公務員,晚上化身網絡作家,在電腦前碼字。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成功沒有捷徑,我們總是看到成功者展現出來他們已經成功的一面,而那些經年累月的訓練和積累,我們往往都會忽略了,或者說,大家都不去關注背后的原因。
反觀自己的學習狀態,沒有一件事情是能持續堅持下來的。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當然現在也不咋的哈哈,每天除了看看電視做做作業、和小伙伴們瘋玩一下,其他沒有做任何興趣的探索和積累,以至于現在也不太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小學到高中更是浸淫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除了讀書,死讀書,學些課堂上的知識,其他接觸的知識真的是太少太少了,眼界也太低。別說一萬小時,或許都沒有能持續堅持1000小時的事情。
我是從初中開始才學習英語,也巧,初一時有幸當了英語課代表,當時的英語老師也很和藹對學生也好,那時喚起了我的英語興趣,在很多同學抱怨為什么要學英語時我卻學的津津有味,可是這種興趣并沒有持續,或者說并沒有再升華一下,學習也僅僅停留在書本上那點知識,當時的學習資源也匱乏,沒有錄音機,沒有英文電影、英文音樂。有的是老師拿來的大的那種錄音機,每堂課也就聽個10幾20分鐘。還有一個就是初中時就開始學語法,這便成了我的噩夢,語文的語法我就一概不懂,現在也是如此,英文的語法一只伴隨我初中高中大學,真的是傻傻搞不清楚,而試卷卻總是喜歡出各種語法題,我的錯誤率相當高。
英文的興趣呢,其實一直沒減,一直到大學其實還保有一點興趣,但是成績總是不高不低,不好不壞,而大學也曾跟隨瘋狂英語瘋狂了幾個早上,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晨讀的人越來越少,于是逐漸散去。后來四六級、考研也主攻過一段時間英語,但也是應試而已,所以一直以來,英語口語爛的也是可以,而畢業2年后,英語基本廢掉了。
向前面說的那樣,學習一項技能,一是方法,而是堅持,我覺著我沒學好,這2者都有關。方法,看電影、背單詞、聽音樂,各種方法都嘗試過了,可是沒有哪種能夠長久堅持下來的,之前有位培訓機構的老師說過,方法嘗試過多,并不能學好英語,而認準一個方法堅持下來,其實就能學好,比如看電影、看美劇,反復看、反復練,口語就能學好,而這一點我做的根本不夠,看電影美劇我也只不過是看個熱鬧而已。微博上有個大V“谷大白話”,是搞視頻翻譯特別牛的人,他就是堅持學習而且死磕的人,現在好多熱搜視頻他都有所貢獻。
英語這事可能暫且只能放一邊了,關注點太多,如果無法聚焦,反而什么都不精。
由于之前做過新媒體,了解過很多自媒體人,他們真的是長年累月寫作,才在微信公眾號興起后迅速獲利的人,而有大批大批的人,看到自媒體好像很容易的樣子,紛紛詢問那些人,怎么才能成為大V,而當得知需要慢慢寫,可能一開始寫根本沒人看時,好多人也就悻悻而去。一只特立獨行的貓,之前看過她的經歷,最開始在廣告公司上班,每天下了班后堅持寫作,而后來成功出書后,同事竟然說她不好好上班,都在干自己的事。對于這樣的人,也只能呵呵了。我們總是對別人的成功羨慕嫉妒恨,尤其對于之前和自己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忽然有一天成名了,掙錢了,就會譏笑他們,這不就是眼紅嗎,自己又不想努力而已。
哪有什么捷徑,不想付出努力,卻想得到回報,這種事真的太少了。
對于技能提高,比如美工,雕爺有篇文章寫的很好,其實在現在看來,和一萬小時理論,以及看到的其他如何學好設計的文章,觀點基本一致。文章中說,做一個好美工或者設計,最好的方法,就是臨摹,去找到那些優秀作品,先做分析,從配色、溝通、排版等各方面分析,然后關掉臨摹作品,打開軟件憑記憶臨摹,然后找出自己與原作的差別,然后再憑記憶臨摹修改,如此反復。經年累月,設計技能自然會提高。我現在就處于這個階段,但有時候就是犯懶,總覺得一天 挺累的了,就不愿意花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了。這就是很多道理都懂,為什么 有的人做的好,有的做的差,踐行,不行動永遠無法提升。
而我現在在學的ui,由于火的似乎有點過頭了,培訓機構林立,學生也參差不齊,所以雖然也在好好學,但總還是有很多顧慮,擔心找不到工作,擔心找不到好工作,工資不高,擔心過幾年熱度大減,不再有優勢。這些擔心好多同學也是有的。而在這種現狀下,如何能從眾多人中突圍出來,顯得更加重要。
我覺著可能需要2點,第一,拿出足夠好的作品,設計是看作品說話的,而這一點上,由于時間太短,而要學的東西又這么多,自己目前的設計水平,作品真是稍微差些。
第二點,就是走差異化路線,我之前想過的是進VR行業,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切入。還有就是交互設計師,交互相比ui,需求更大,也更緊缺,而如果能從這一點切入,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還有2個月,后面也主要是學習交互和動效,而要想差異化,無非是懂得更多,思考更多,而不僅僅是掌握一點工具而已。
我的想法是多讀些書,系統了解行業形式,工作邏輯,然后多分析產品,拿出更多原型圖以及腦圖,在盡量還原高保真圖,這樣或許就業的砝碼能大一點。
學習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現在在學習的培訓,也就能讓我們入門設計,設計這條路并不是特別好走,沒有足夠的積累很難做得出足夠優秀的作品,當然不排除一些特別有設計天賦的人。像大多數人如果想要在設計上取得一定成就或者成為大神,時間的付出、實踐的積累都是必不可少的。
學習技能不能好高騖遠,只看不做是不行的,動手做才能慢慢成長;學習技能也切忌浮躁,聚沙成塔,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速成的技能或許都不算可靠地技能吧。
這是我這段時間學習技能的一些小體會,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