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7天的時間好好的逛了一次我生活了40幾年的臺灣,感觸極深。經濟的倒退像是一位遲幕的老人一般,行動緩慢,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喘氣後再慢慢往前走。這到底是否極泰來還是曰暮西山呢?
曾幾何時在20年前臺灣的GDP大概是整個大陸GDP的45%,直到2016年只剩5%。曾幾何時以前打開電視播報的新聞都是外資帶來幾億投資,那一家公司上市,上市金額溢價多少,那家上市公司打入歐美或日本市場,預估營收又可以創新高....處處充滿了正能量的報導。但現在一打開電視2黨互罵,鬥爭。或是一堆負能量的社會新聞。臺灣到底得了什麼病了?一般的感冒還有救,要是癌癥就麻煩了。反觀現在大陸跟臺灣2~3O年一欄,經済議題不斷,阿里巴巴美國上市,騰訊香港王,互聯網模式天天創新,制造業創新工法超越歐美,歐美國家主動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海上絲路+陸上絲路)
曾幾何時20幾年前我大學剛畢業時要找工作真的太簡單了,最少工資都有臺弊25000,但現代的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好找,工資才只有臺弊22000。 ? 曾幾何時以前剛大學畢業時很多同學都出國繼續念書,但是現代的大學生畢業後也有很多出國,但卻是出國打工(一般的零時工)。曾幾何時以前大學聯考的考生將近10萬考生,錄取率才只有百分之10幾。現在的大學聯考才只有5萬多考生,錄取率高達100%。但今年大陸參加高考的考生高達970萬,擠破頭的各省壯元才能進北大清華,這些是未來經濟的大動力來源。
臺灣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未來將失去活力。記得以前到商店去買東西店員都是年紀輕的男性或女性,但現在商店里面的員工都是老一輩的店員跟我年紀相當。年輕人都跑哪里去了?反觀大陸現在到各小區去都是小孩在跑跑跳跳,跟2~3O年前臺灣一欄老人家帶著孩子,年軽人在社會打拼賺銭。大陸今年開放胎,二次嬰兒潮將現,這些小孩在未來都是未來經濟的動力。
曾幾何時臺灣的城市建設1天一個樣每條路都在都在蓋新的大樓早年的十大建設,科學園區,北部中部南部的工業區,每至上下班時間是最可怕的,騎自行車的,摩托車,開車的,貨車把整個工業區及附近的道路只有2個字“塞車”。記得1996年創廠的時侯,最頭大的事就是找土地,經歷千辛萬苦皇天不苦心人。但現在臺灣的三大工業區,廠房空置,掛租掛售比鱗而置,工廠員工愈來愈少,上下班時間也不塞車了,附近的商家也不再日進斗金。開廠的固定成本是低了,但是沒有市場,沒有通路,成本再低也沒用。外資也不願來投資了,政治的不隱定,國際局勢被孤立,環保被政治操作,開廠的被貼上破壞環保的標牌。有能力的公司到大陸設廠,臺灣僅留下總部。昔曰臺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IC設計,NB,ID產業,精密機械產業,金融業...不斷失去競爭力。政治惡鬥,造成公務機關,運転不動,整個經濟停滯,沒有動力。臺灣你怎麼了?不要再鎖國了,同意九二共識,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獎歷外資投資,動起來吧。臺灣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