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堡文化研究 第113期
撰文:屈粉粉(《華原風》記者)
編輯:秦隴華
2016年8月26晚,原創大型舞劇《孟姜女》作為銅川市第三屆文化藝術節精品劇目在銅川礦工俱樂部成功首演。銅川市委書記郭大為,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閆旭,銅川籍國家一級作家和谷,王益區四大班子領導與近千名觀眾一同觀看了演出。一時使得銅川劇票堪比洛陽紙貴,一票難求。
由此我們有幸采訪了《孟姜女》的編劇、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讓我們一起跟隨他走進那個忠貞愛情傳說《孟姜女》的民間藝術世界。
史載,生活在秦代的孟姜女,是陜西省同官縣(今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姜塬人。秦王朝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秦帝國,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統一文化風俗,加強國家的凝聚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橫亙的長城綿延萬里,固若金湯,巍然難摧,浩浩蕩蕩,如一排英勇無畏、勢不可擋的精兵毅然挺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護著中原大地。現如今的萬里長城乃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成為中國引以為豪的世界性偉大歷史工程。秦王朝建立帝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然秦嚴刑峻法、大興土木、苛捐雜稅、徭役繁重、焚書坑儒卻成了其“短命王朝”的重要原因。向來得民心者的天下,人心向背才是最大的政治,關系生死存亡。然秦始皇嬴政開荒拓野、建立一統國家的歷史功績卻永載史冊。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科書中,秦始皇是暴君;階級斗爭的觀念告訴我們,他是人民對立面的封建統治者,是壓迫人民的。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人文知識的更新,秦始皇便被視為千古一帝。他結束幾百年的戰亂,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體統,沿襲至今。所以后人會說“百代都行秦政法,祖龍魂死秦猶在”。之所以二世而亡,成為短命帝國,是因為其暴政的一面。和谷先生如是說。
在舞劇的編排中,和谷先生巧妙地將秦始皇的英雄偉略、好男兒保家衛國與孟范忠貞愛情相結合起來,回避了傳統孟姜女傳說中秦始皇橫征暴斂的形象,展現了千古一帝開荒拓野的英勇氣魄和守衛男兒的愛國壯烈情懷,更將孟范愛情忠貞襯托得淋漓盡致。
孟姜女傳說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傳奇之一,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堪稱中華文化傳統道德和愛情價值觀的典范。孟姜女美麗善良,與范喜良情投意合,結為夫妻。丈夫北上修筑長城,她日夜思念,縫制寒衣孤身踏上千里尋夫路,受盡磨難,九死一生。聞知丈夫被掩埋于長城中,悲痛欲絕竟哭倒長城一壑,憑借丈夫手中的紅手帕認得尸骨,背負殘骸回歸故里,慘烈殉情,幻化為灼灼桃花,兩千多年永開不敗。
在采訪中,和谷談到孟姜女的形象,他說,孟姜女美麗善良,忠貞于愛情。新婚一夜之情可以擔當終身,在丈夫被當作征夫修筑長城后千里送寒衣,聞知丈夫殘骸埋于長城后悲痛不已,哭倒長城,并把丈夫尸骨背回故里,慘烈殉情。其情忠貞決絕,其意悲壯慘烈,天地可鑒,日月可表。范喜良忠厚樸實,勇于承擔公民服役義務,“放棄小家,守衛大家”,北上修筑長城,保家衛國,滿腔家國情懷,好男兒生死壯烈,這是一種大義的體現。他們的愛情堪稱萬世千秋的愛情典范,其保家衛國的精神應該得以傳遞與發揚。
該原創大型舞劇是以王益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孟姜女》的傳說故事為原型,以王益區優秀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為素材,由銅川籍國家一級作家和谷擔任編劇,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創作藝術指導、國家一級編導夏廣興擔任藝術指導,國家一級演員、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劉姬娜擔任總編導。這部大型舞劇從開始排練到公演歷時一年,多次進行修改和打磨,劇本和表演等各方面都更趨完善。
舞劇《孟姜女》圍繞男女主角故事線索,以獨舞、雙人舞為綱,組舞、群舞為目,綱舉目張,加之打擊、交響音樂、舞美效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磅礴氣勢、將士們捍衛國土的威風凜凜,通過柔美的舞蹈加之土風,舒緩而喜慶的音樂展現出孟范喜結良緣的濃情蜜意,同時亦使得孟姜女所處的復雜社會環境得以呈現。
舞劇避開了以往傳說中帝王與民女矛盾沖突的套路或窠臼,以孟范愛情為主線,側面展現出征夫修筑長城的疲憊艱難、邊關將士的英勇衛國。全劇運用肢體語言藝術形式加以演繹,著重突出孟姜女千里尋夫的艱險磨難、孟姜女苦倒長城的悲慟欲絕,表現出孟姜女慘烈殉情的悲壯堅貞。舞劇注重人物命運與情感審美,并以此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谷先生認為,民間傳說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孟姜女》在浩瀚如煙的民間傳說里脫穎而出,被譽為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無疑是優秀文化傳統的典范。然而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文字記載,都無法將震徹人心的畫面感、真實感排山倒海般貫徹人的腦海,實現畫面、舞美、音律、啟迪的完美結合,而和谷先生的朝花夕拾之作舞劇《孟姜女》,在舞臺上糅合舞蹈、燈光、音樂,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物、事件、沖突,給現場觀眾以視覺沖擊,對于弘揚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傳統美德,啟迪當下人們的樹立正確的人生和愛情價值觀有深刻的意義。
在談到對舞劇《孟姜女》的預期時,和谷先生談到,他期望力爭以《孟姜女》王益區版本為基礎,銅川市版本為提升,陜西省版本為精品,將《孟姜女》搬上國家大劇院舞臺至國際舞臺,讓本土文化走出陜西,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同時他夢想著,能在孟姜塬秦人村落景區建造地窯式劇場,定點演出,效仿《長恨歌》運營模式和經驗,其大可作為且必大有作為。和谷先生做過2007年《長恨歌》提升版編劇及文化顧問,主持過高端論壇,請王蒙等國家級業內專家支招,具有豐富的編劇經驗,對劇院運營模式熟捻于心。
關于孟姜女故里的說法有多種,在眾說紛紜的爭議中也使孟姜女的故事傳說添了一絲神秘色彩,但“同官人之說”無論如何是占主導地位的,擁有話語權的優勢,是主旋律。孟姜女的傳說經祖祖輩輩的演繹,成了精彩紛呈的故事。據《陜西通志》《大名一統志》《郡國志》以及山海關孟姜女廟刻載,孟姜女是陜西省同官縣(今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孟家塬人,至今在那里仍留有許多關于孟姜女美麗的故事傳說。
孟家塬村位于銅川老城區南面的坡塬上,姜女祠位于郊區金山山麓,交通便捷,環境優雅,頗有幾分神秘色彩,成為最值得游覽的名勝。在銅川境內有一個鄉,叫哭泉鄉,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此處有一處泉涌,常年流淌。傳說那泉水就是孟姜女帶著范喜良的殘骸走到此處山梁時又累又渴,忍不住哭了起來,卻沒想到“滴淚成泉”,成就了哭泉鄉的一眼泉水,泉水清澈見底,甘甜爽口,常喝能延年益壽,明目開胃,尤其對治療白發有奇效,附近的老年人大清早來此挑水泡茶。直到現在這股泉水還在流著,而且當地人敬重她的氣節,就以石洞為中心建了姜女祠,塑了姜女像,立廟祭祀。現在的孟姜女故里孟家塬,還殘存著傳說孟姜女居住過的窯洞,更有孟姜女日夜遠眺思夫的土塬及“五龍聚首佑爐臺”的美麗傳說。
據和谷先生回憶,祖輩父輩們說在趕牲口馱鹽北上的路上,到過搬轉山,那里的棗刺不帶鉤,是孟姜女在整理裙帶時捋直的。他到過苦泉梁,喝過孟姜女哭出的泉水;到過塞上,見過孟姜女哭倒的長城。而和谷先生就世居在與孟家塬僅一道溝之隔、雞犬之聲相聞、來去三五里之遙的南凹村。和谷先生說,他甚至于可以想象,孟姜女也許是他的或遠或近的親戚,他若是生活于秦朝,他或者叫孟姜女姑或姨,孟姜女或者叫她表叔表哥呢!
和谷先生有著濃厚的故鄉情結,他熟悉故土的一草一木,見到故鄉里的人,他總是親切地喊聲爺或叔,總是會熱情地帶著來拜訪的客人,去參觀先祖故居土窯前那棵700余年虬枝盤曲、茂如華蓋的古槐。談起故鄉,他總有說不完興衰歷史,道不盡的鄉土情愫。和谷先生在做演講時提到鄉土文學是什么?故鄉就是永恒的題材。他說,與故鄉的這一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遞進的、升華的。他早年寫了《故鄉的柿子》等,二十歲的時候寫故鄉是一種情感方式,四十歲寫的時候又是一種情感樣態,他在海南遠離故鄉的時候又是另一種情感色調,到了六十歲回歸故里,寫的時候又是別一種精神處境。同樣的題材,面對的是同樣的一個破窯洞,一棵老槐樹,但是隨著一個人生活的閱歷,隨著他的知識的積累,那么他在文學上應該像什么,開始是水,慢慢的釀造成酒,甚至到后來是酒精,劃根火柴,一點就著。
舞劇《孟姜女》在舞臺上的亮相,就是和谷先生熱愛故土、熱愛鄉土文學的體現,也正是對故土的真摯情感,促使他致力于鄉邦文獻和本土文化的發掘與發揚,他編撰的舞劇《孟姜女》秦腔唱段“邊墻外拴叫驢連踢帶趵,秦帝國好男兒生死壯烈”,唱腔悲壯而又哽咽,引得在場的人無不悲欣交集。
銅川歷史悠久,人文地理獨特,意蘊豐沛。自軒轅黃帝到北魏建縣,從秦孟姜女文化到當今桃產業、耀州瓷復興,黃堡文化是中華文化精神的縮影,時時刻刻在激勵引領現代人改變物質現狀,撫慰心靈寄托,讓心靈回歸,讓靈魂復位。和谷先生在整理鄉邦文獻的同時,盡力將其精華用多種藝術樣式呈現于世,以文化精神帶動地域社會經濟發展,為家鄉民眾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