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在某個時刻,厭倦了城市的燈紅酒綠,厭倦了城市中復雜的人際社交,厭倦了每日的快節奏生活?
影片中的女主角市子就是如此,因為厭倦,選擇了逃避,回到了小森。
小森是日本東北的一個村子,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躁,沒有大型超市,購物到村中心的合作社也需要一段時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個主要依靠農業來生后的地方。
影片中以季節為單位來敘事,故事,從夏天開始。
連綿的陰雨讓家里變得潮濕,不堪忍受的市子決定點燃爐子,高溫能夠讓屋子干燥起來,順便可以利用爐中的高溫來烤面包,高溫集中考出來的面包能比平時烤箱中烤出來的更加好吃。雨天,那便是有雨天的過法,“我才不會被陰雨天打敗呢”。
第二道美食,是市子親釀的米酒,勞作之后來喝上一杯,是最舒服的,偶爾釀多了,約上朋友可以夜酌一杯。
在這里住下,開始自己種地,種菜,偶爾打零工,完全的自給自足,但是市子自己知道,她的回來始終是一種逃避。
媽媽是在幾年之前突然離家出走的,然后再也沒有了音信。
市子的每一道料理,總會想到媽媽,每個美食身上都會有媽媽的影子,對媽媽是什么樣的感情呢?
起初應該是抱怨和埋怨的心理比較多吧,為什么留下剛成年的女兒獨自生活呢?
經歷了自己的生活后,更多的應該是理解和釋懷。在打工處被不負責任的大叔粗暴地責罵的時候,抱怨起大叔根本不懂自己的生活,畢竟他回家就能有熱騰騰的飯菜,想到自己可是什么都是要自己做的呢,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務,都是要自己解決;然后想起來媽媽,和媽媽一起生活的時候,自己似乎完全沒有過作為家人對于媽媽的體諒,而是一味的索取和要求;在這些時刻里,伴隨著的都是對媽媽的愧疚和諒解。
秋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收到了媽媽的第一封信,沒有說自己在哪和誰生活,只是一些大道理。
四季很平穩的過去,像是安靜的年輪在一遍一遍走過,東去春來,每個季節都沒個季節要做的事,每個季節也有獨屬于自己的美食,每一道美食中蘊藏著的都是對生活的慰藉,是心情的出口,又仿佛是收獲的喜悅。
市子喜歡吃西紅柿,但西紅柿怕雨,村里的其他人家都已經開始用大棚開始種植,但市子一直堅持露天養殖,因為,搭起了大棚,好像,自己就接受了一直要在這里生活下去的決定。
她是迷惑的,一方面來自于對外界生活的逃避,一方面還有自己對于內心搖擺不定的迷茫,喜歡小森,但不能作為一個逃難所一般的存在。
秋天,再次收到媽媽的來信,說了自己離開的原因,還有后面打算經營果園的計劃等等,
這一刻,大概是真的釋懷,也從信件中得到了不少的勇氣,于是,再次出發了。
五年后,市子回到了小森,帶著答案,帶著愛人,還有自己的堅定。
也愿我們,所有的決定能遵從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