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閑來無事,便看了《驢得水》這部驢脖子下掛著高級黑牌子的諷刺喜劇。
只要“水”,不管“驢”還是“呂”
故事發生在1942年的民國時期,幾個心懷夢想的教師,為了改變當時中國落后愚昧的環境,來到了一個缺水的鄉村去支教。他們養了一頭驢挑水,可是教育部不同意出養驢的錢,于是校長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名叫“呂得水”的老師,用虛假身份老師的工資來養驢;最后教育部的特派員來視察的時候,大家只能拉來一位銅匠湊數,撒一個謊,扯了一個蛋,可為了圓謊,就需要扯無數的蛋,圓更多的謊,最后局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引出了一系列令人笑,令人哭,令人心酸,令人諷刺的故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知識分子“偽善”的代表。
三民小學的校長,孫恒海,他不圖名,不圖利,帶領大家在貧困的農村發展教育,動不動就捐出全部的工資去建校舍,杜撰出“呂得水”這個老師,領到的工資除了養驢,再就是給學生發獎學金。讓銅匠冒名頂替“呂得水”也是他的主意。他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從某種意義上講,連“小節”都顧不上的人,又怎么可能握得住“大義”?事情發展到最后,越來越不可控,越來越荒誕,正是因為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處事方法。這個可憐的老好人,也成了知識分子“偽善”的代表。
“睡服”別人,說服不了自己——知識分子“妥協”的代表。
三民小學唯一的女教師,張一曼,她個性獨立,思想和身體,都崇尚自由、解放。可從她身上,看到最多的是妥協,校長讓她“睡服”銅匠,哪怕當時她是“心甘情愿”的,可到后來,銅匠媳婦兒來鬧,她妥協,被罵;要讓銅匠走,她忍著心頭的痛,罵銅匠是牲口;后來銅匠翻身,要罵她,她又妥協,被罵成屎;再后來,被剃頭,被逼瘋……張一曼身上體現了知識分子的“無能”,包括到最后,選擇了自殺。
權勢面前,人性軟弱——知識分子“無能”的代表
三民小學的“英雄”,周鐵男,剛開始看這小伙兒,滿口正義,滿身正氣,面對權力滿眼鄙視,乍一看,這小伙兒就一個字“正”。但是,而當槍子從周鐵男耳邊擦過時,最正直義氣的他跪在了特派員面前。這個曾經護著學校護著一曼護著孫佳護著驢得水的男人,徹底崩潰了。當一曼要被特派員侍衛強奸時,他躲在一旁一聲不吭,甚至攔著孫佳去舉報特派員,說現實不可改變。
個人利益至上,隨風倒——知識分子“腐朽”的代表
三民小學最會“裝逼”的裴魁山,此人最善鉆營,在一個單位里,是最會做人,最積極,最活躍的人。他有文化有理想也愛錢要尊嚴,大熱天居然還披著貂皮大衣炫耀。他說過最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是:“你憑什么拿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啊?!”,特派員來了他跟著他們搖頭擺尾。然而他得不到就毀掉,第一個站出來對著一曼侮辱她。當一個人行事,都以個人利益至上為標準的話,這個人就只剩下不擇手段了。
追名逐利,為報復不擇手段——知識分子“歹毒”的代表
三民小學被教師們“帶壞”的銅匠,期初他不是知識分子,他是單純的,在張一曼罵他是“牲口”的時候,他沒有聽出張一曼的“被逼無奈”與“身不由己”。之后,他徹底蛻變,為了報復張一曼用盡手段。聽到去美國,他詐了尸說他也去。一些列的謊言加利益瓜分,每個人在謊言和強權的鏈條里,抽取著自己的利益。銅匠的變化是最諷刺的,什么都不是的他,讓整個局面混亂!誰也控制不了場!還搭上了校長的女兒假扮他未婚妻來領這筆美金。在銅匠身上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學習能力,尤其是在發現知識比體力更有用的時候,幾乎瞬間改變。他性格大變,成了一個追名逐利且為報復不擇手段的人。
崇尚正義,能力有限——黑暗中的“一股清泉”
三民小學校長之女,孫佳,表現更多的是純真、正義,是非分明的“小孩”。對于成年人的世界,有著許許多多的不認可,不理解,不茍且。作為一個花季少女,希望看到的,就是人世間的美好,而不是社會的黑暗。殊不知,世界的骯臟,往往就隱藏在所謂的美好當中。她最精典的一句是:“"過去就這么過去了,以后只會越來越糟",確實,劇情的發展,她被迫與銅匠結婚。最后她坐在去延安的土車上,周鐵男送她的一盒她愛不釋手的彩色彈力球砰然墜下,撒了一地。那情形就像美好被砸碎的樣子,讓人難過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電影的最后,鬧劇被揭穿,資助中國農村教育的美國人羅斯,說了一句“Incredible China 不可思議的中國”,意味深長,讓人深思。
驢:沉思、深思
劇中對每個人物性格刻畫栩栩如生,根據劇情發展也突出表達了每個人物底線的變化。所有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步步自我妥協,最終走向無可挽回的深淵,從攜手進退的摯友變成殘害同伴的兇手。披著實現夢想的外衣,不擇手段只會與最初的理想漸行漸遠。孫校長失去了教育的夢想,越走越遠,一個錯誤用一萬個慌言維護;張一曼失去了自由,被人凌辱、踐踏;周鐵男失去了原則、熱血,向權力低頭;裴魁山失去了愛情,美好的期待支離破碎,變成了得不到就摧毀的占有欲。銅匠失去單純,變得追名逐利且為報復不擇手段。孫佳失去了純真,被迫說謊歸順于現實的無奈,最后選擇逃避。而故事的最后銅匠老婆的出現,改變了故事命運。她破壞了婚禮,最終提示了這場鬧劇。她唯一堅持的一直只有一個原則,銅匠是她的人,她面對銅匠的背叛,依然選擇維護。正是銅匠老婆這類人的出現,也是維護正義感最堅實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底線,知識分子曾經有過堅守、有過底線,但是又在何時、如何就不再有底線了?
你也反問道,站在劇中人物的立場上,誰又能輕易做出與他們不同的選擇?
我想這部電影最好的就是給我們大家都帶來了反思,能把我們帶入角色,相對也就能讓我們跳出來看我們自己,問問自己的底線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