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并不總是以消失的方式終結,也不總是以突然出現的方式開始,你以為會有一個時間說再見,但人們往往在你回過神來之前已經消失。? ? ? ? ? ? ? ? ? ? ? ? ? ? ? ? ——蕾秋·喬伊斯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相遇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是一個人的決定。”這句話或許能講述這本書全部的故事。
在序言里,蕾秋?喬伊斯并不把這本書稱為第一本的續寫,而是稱為“一個伴兒”,恰到好處。因為第二本不是第一本的延續,而是完整的講述另一個人的故事,奎妮的故事。
哈德羅遇到了奎妮,他成為了她的朋友;奎妮遇到了哈德羅,她愛上了他。這大抵和世間許多悲劇的源頭相同——我愛你,你卻不知道。而更加悲哀的是,奎妮愛上哈德羅的時候,他已有妻兒。
奎妮是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她不美又理性,而這種女人往往都能成為男人的好友??莶怀鏊系爻蔀榱斯铝_的摯友,并在這一身份的掩護下熱烈地愛著哈德羅。
“我開始寫詩,情詩。我還能如何表達自己呢?我把它們放在手提包的拉鏈隔層里。我會伸手進去,用指尖摸到頁腳,然后我會好奇,我今天會講嗎?我會告訴哈德羅?弗萊我的感受嗎?我只是伸手給你一塊硬糖。”
她不可自拔地接近他,但受身份和道德限制,她只能保持分寸。給他巧克力棒,哪怕她原本想留著用來慶祝自己生日。想握住他的手,但只能悄悄靠近又縮回。甚至當她遇到哈德羅的兒子戴維時,選擇愛屋及烏,哪怕戴維陰暗、抑郁、尖銳。
我常常會思考,試圖去理解奎妮為什么多年以來保持跳舞的習慣。或許因為人孤獨久了,就會依靠對特定外物的堅持來確保自我,也算是一種自省。奎妮習慣了獨自跳舞,就像她習慣了獨自生活一樣,獨立使她理性,習慣于以旁觀者的思維處理事情。即使狂熱地愛著哈德羅,她還是很好的保持了和他的距離,也保持了兩人之間情感的平衡,多一分過密,少一分則疏。
然而戴維打破了這一平衡。因為他是哈德羅的兒子,并且和奎妮之間不存在任何世俗上的距離。奎妮將對哈德羅的情感寄托在他身上,對哈德羅的愛和愧疚演化成對戴維的縱容。戴維要錢,她給;戴維要她的手套,她給;戴維要她的攪蛋器,她不明白但還是給了他。
有時我們拒絕說真話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說的不對。是因為我們聽不進去。
她試圖去幫助戴維,可是她失敗了,這不僅僅是戴維的原因。因為她原本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哈德羅,而不是為了戴維。
所以當她無數次想要就戴維和哈德羅談談的時候,她都放棄了,甚至她不敢讓哈德羅知道她認識他的兒子。
所以當發現戴維偷了她的情詩之后,她感到的羞恥大于憤怒。
所以當戴維崩潰中坦白“她愛哈德羅”這一事實的時候,哪怕她知道戴維此時最需要幫助,她仍然趕走了他。
直到戴維自殺。
奎妮才感到遠遠比愛而不得更為錐心的痛苦,因為內疚。事實上戴維之死并不是她的錯,然而愛總會使人脆弱、自卑,并會把消極情緒不斷放大。她愛哈德羅,她不敢面對他,她不敢面對他的妻子,她不敢面對戴維的死亡。她離開了?;蛘哒f,她逃離了。
奎妮逃離了哈德羅的生活,因為她不忍看他痛苦。她也逃離了自己的感情,因為她不愿直面自己的痛苦。
當一件東西背移除后,你才更清晰地看出它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以上就是奎妮患癌癥之前的全部故事,也是她在給哈德羅的信中想要坦白的。然而只是想要坦白,她沒能成功。這些往事都永遠塵封在了記憶里,在她生命最后為數不多的日子里歷歷浮現,讓她重溫過往。
當奎妮的得知哈德羅要來時,她就決定寫一封信,來向哈德羅坦白,并請求原他的原諒??墒谴藭r她已經病入膏肓,失去了書寫的能力。這個憑借清醒走過大半生的女人在生命的尾聲失去了清醒,她“見到”了瑪麗?安貢努修女。這個子虛烏有的修女生機勃勃地存在于她的意識里,給她鼓勵,給她安慰,幫助她不停地寫下去,幫助她尋求解脫。
“哈德羅?弗萊在走路。但換個角度看,盡管你人在這里,盡管你已經完成了旅行,你也在開始一段新的旅程。說起來是一回事,又不完全一樣,你明白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瑪麗?安貢努修女
不存在的修女陪伴著奎妮“寫”出了并不存在的信,最后哈德羅收到的只有十二箱畫滿了混亂紋路的紙。
哈德羅通過徒步得到了救贖,而奎妮通過寫信得到了解脫。他們的行為都未能給對方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為了對方而拼力去做的事實際上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然而,我想所有情感衍生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即為了實現自我寄托,而奉獻于他人。
我在這兒,我在這兒,我一直在這兒,從最開始我就在這兒。
而另一讓我深深震撼的是奎妮在療養院的生活。
療養院的人以死亡的方式不斷更新,這里的常客只有死神。住在這里的人觸碰死亡只是時間問題,可是他們就像窗外的矢車菊一樣柔弱卻又生機勃勃。
靈車來了又去,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莸撵`魂不斷受到沖擊,并淬煉的堅韌平和,直到自己走向死亡。
蕾秋?喬伊斯對死亡的描寫無疑是充滿力量的。這種力量直擊心臟,穿透靈魂,讓人險些忘了這是死亡而非新生。芬緹去世的時候像個孩子一樣赤裸著在奎妮的房間里跑來跑去,找著并不存在的東西,她的臀部已經消瘦成兩個突出的關節。
她感到寒冷,躺到奎妮的床上,她們共同蓋一床被子。
她說:“抱我,妞兒?!?/b>
她說:“唱歌,妞兒?!?/b>
奎妮不知道唱什么,她哼了一首可能是兒歌的《三只瞎老鼠》的曲子。
然后,這天,靈車停在了療養院的門口。
這些是值得記取的。? ? ? ? ? ? ? ? ? ? ? ? ? ? ? 一抹上揚的微笑,? ? ? ? ? ? ? ? ? ? ? ? ? ? ? ? ? 一只破損的皮鞋,? ? ? ? ? ? ? ? ? ? ? ? ? ? ? ? ? 一道散落的陽光。
我想,奎妮的情歌,寫給哈德羅,寫給戴維,寫給莫琳,寫給療養院的每個人,寫給瑪麗?安貢努修女,寫給所有她愛著的并給予她愛的人們。
也寫給這溫柔的世界,它讓每個人相遇。
無關因果,無論如何,感謝你曾出現過。
出現在我的生命里。
“我親眼目睹,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正熱烈地生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肯?福萊特《巨人的隕落》
哇——終于寫完了,好累。這篇讀后感足足寫了三個小時。寫完了之后想再多說點啥。主要是不想辜負吧,不想辜負自己這么喜歡的一本書。寫寫停停,好多地方不知道怎么下筆,我的文風也很不成熟,還需要錘煉。
關于奎妮和哈德羅,我感覺我想說的、能說的都說完了,有點不舍,但是也該結束了。我以后會寫更多的讀后感,為自己喜歡的很多書。讀后感比書評更適合我。
推薦大家讀一讀《奎妮的情歌》。誠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