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剛需嗎?
你要問一個人“你想不想賺100w?”,他肯定說想,你繼續問他現在怎么做的,估計99%的人根本沒有做過什么,根本沒有行動過,就那么一天天的混日子。
是他們不知道方法嗎,當然不是,他們有了方法也不回去干。其實這個問題隱藏著兩個更深層次的因素。
第一個就是剛需,假如在這個問題后面再加一個問題,你賺100w是為了什么,估計很多人會說買房買車,或者辭職旅行,或者......其實這個“為了什么”才是最關鍵的,也就是說,對很多人來說“賺錢只是手段,花錢才是目的”,也就是他們的剛需是花錢。日常生活中能夠聽到很多類似“等我發了財,我就xxx”這樣的語句,和前面說的一樣,暴露了剛需是花錢。類似這樣剛需,你覺得他會努力去掙那100w嗎,你就算告訴方法了,他也不會去做,因為他的剛需不是掙錢,不是真的想掙錢。
有沒有剛需是掙錢的人呢,當然有,而且非常多,但是相比剛需是花錢的人比率卻是極小極小,這種人花錢是為了賺錢,所以叫投資(比如給自己買本書充電就是投資),而賺錢是為了花的,他們這叫消費。這也是人群中貧富差異大的區別,越有錢的人越投資,越沒錢的人越消費。
選擇
了解了自己的剛需,那剛需能否改變呢?當然可以。
康德說: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欲望,逃避痛苦時,我們并不是真的自由行動。因為我們成了欲望和沖動的奴隸。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
這里要提到一個詞叫“自由意志”,這個各個行業、學派都有對他的解釋,我們不對他做學術研究,我們直接進行工程應用,越尊重自由意志的人自律性越強,自由意志不是指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不是自由,而是服從。自由意志更多是指我們干什么事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和能力。
你聽沒聽過這樣的話,“我有什么辦法?”,“這不是我能決定的”,“現狀就是這樣,我也沒得選擇”,“我要生在有錢人家里,我現在成就比他們高”等等,其實就是沒有自由意志,典型的就是一些年輕人抱怨父母沒給好的家庭和背景,自己生活太累等,認為是父母和環境導致了他的結果,而不是自己行動的結果。
大概了解了自由意志,應該就明白其實我們很多事是應該、可以自己選擇的,而我們往往把決定權拋給了別人,拋給了環境等。
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剛需不對,我們可以改變,應該改變,那就要想辦法去改變。
耐心
改變剛需很容易,但做起來可能很痛苦。
前面提到“你想不想賺100w?”還有一個因素沒說,就是時間。給這個問題加一個限定,“你想不想30年賺100w?”我估計很多人就會產生猶豫,更多人估計會直接拒絕。“你想不想賺100w?”很多人自動給這個問題加了一個條件,就是“你想不想馬上賺100w?”,所以都會回答想。
其實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大部分人其實都忽略了一個前提條件,他們渴望的不僅僅是成功,而是“馬上”成功。沒有達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短期內見到效果。
任何一個目標,加上“馬上”兩個字,就會瞬間變味。
越是希望馬上見效,越是對現狀不滿,對自己緩慢的進步越沒有耐心,這種落差就會促使你選擇放棄。
耐心,是一切成長的剛需,是一切積累的前提。提高耐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要短期期望太高,要想成功就要先培養耐心,要想改變剛需,也需要耐心,讓自己有耐心,能夠堅持住,不在乎眼前的短期收益,才能看的長遠,看的遠了,才能夠看清楚真正自己想要什么,才有能力去改變現在的剛需。
現狀
提到耐心,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新的概念:現狀。
很多人無法成為“長期投資成功者”,而最終卻淪為“短息投機失敗者”,少部分“高瞻遠矚”,更多的人都是“目光短淺”。耐心是一方面,更多的原因是過往的積累不夠,造成了現在的狀況。
所謂的“現狀”,本質上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結果。
這么來看就容易了,現狀令人不滿意,肯定是過往的積累不夠,目光短淺的根源在于“急于改變現狀”。現狀越差,越沒有積累,越是迫切想改變,也就越沒有耐心。
其實現狀就像地心引力一樣,你根本無法擺脫,要么認了;要么從現在開始積累。從先現在開始積累才是真的改變現狀的方法,積累夠了,你的現狀自然改變了。
因為太重要了所以再次重申,現狀是過往的積累,所以馬上改變現狀根本就不現實,我們要用耐心,做到是長期改變現狀。怎么做?
把當下作為起點,開始積累,著眼未來,活在未來。
最后,把這幾點合起來總結一下:
你從來都知道自己最終還是有選擇的自由;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來;你知道現狀是積累,你知道對現狀不滿意是無意義的,所謂的解脫,最終只能靠積累。
踐行
總結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論,總結給別人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