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大學問家胡適先生對王莽曾有如此評價:
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百度上如今搜索王莽排名靠前的是說他理念超前,很像穿越者。他將土地收歸國有分給百姓,禁止奴婢買賣、由政府統一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等等,甚至當自己的兒子犯了錯都照殺不誤。
從我們現代人的觀念看,他個人似乎不應該在歷史上留下篡政的罵名。但是事實勝于雄辯,從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中國的人口從6000萬降到了2800萬,少了一大半,與王莽的新政有很大關系。
看各種歷史自傳類書籍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亦或是汪精衛、希特勒、貝當他們做自己的事都有其正當的理由。但是還是那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行帶來的后果最終給其他人帶來了災難。
我們平常做自己認為非常好的事情也肯定會遇到影響他人的時候,好聽點叫好心辦壞事,但壞也許就壞在你認為好。
換個視角看問題,比盲目的工作更重要。比如很多退伍軍人不怕吃苦,但是企業的目的是盈利。兩者沒有因果關系 你吃再多苦不能給企業帶來盈利,活該被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