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的爸爸帶著女兒上到屋頂看女兒從未看到的世界,讓孩子感覺到有爸爸的保護,女兒才能登高俯瞰世界,白鴿群飛,人龍共舞,讓女兒看到的新年的最熱鬧的一幕。這在女兒心里父親的角色是多么重要!爸爸在家女兒心中是多么溫暖和幸福!
當爸爸要走了,看著書中的畫面,爸爸在穿鞋子,媽媽背過身去擦拭眼淚,而小女孩這時倚在門口吮吸著棒棒糧,仿佛在靜靜地舐食著一份即將消失的甜蜜。當女兒把幸運硬幣交給爸爸,什么玩具都不要,只要爸爸下次回來把這枚幸運幣再包到餃子里,這里有小女孩的祝福,祝福爸爸下次平安歸來。
母女二人目送了爸爸的遠去,離他們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感人的一本書,感人的親情故事……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城里蓋大房子的爸爸每年只回家一次,也就是過年的時候。短短幾天里,一家人說話,包湯圓,拜年,整理屋子,看舞龍……轉眼間,就又到了分別的時候。
這個故事是從小妞妞的視角來講述的,兒童味兒很濃。就像爸爸回家的那一天——媽媽趕緊迎出去幫他拎起了旅行包,而妞妞卻躲在門的里面,和那只小白貓站在一起。她為什么不像媽媽那樣迎出去?她為什么不撲到爸爸的懷里撒嬌?她是因為被爸爸的胡子扎疼了臉蛋而哭喊起來的嗎?這就是孩子。我不能不回憶起自己五歲那年的情景。那時的我已經沒有了父親,和母親也分開了。有一天,我正一個人在門口的打麥場上玩,忽然一抬頭,就看見村里的那條大路上遠遠走來了一個人——是媽媽!我的心跳得好厲害——這種感覺今天還是那么熟悉。我撒腿就跑,不是跑向媽媽,而是跑向家里,跑到門后,把自己藏起來,然后偷偷往外看……
作者的構思也很妙。表面上看,這實在是一個太平常的故事。多少個家庭,都是這么過年這么團圓的。但是,因為那一個“好運硬幣”,這個故事就有了一種牽掛,有了一點波瀾。妞妞是那么珍愛那枚硬幣,攥在小手里,攥得緊緊的,也攥得暖暖的。她會因為硬幣丟了而在雪地里嚎啕大哭,也會為找到了它而心花怒放,而到了和爸爸告別的時候,她會鄭重地把這枚“好運硬幣”放在爸爸的大手里,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
小女孩吃到了硬幣,這枚硬幣成為整個故事里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具。硬幣原本是堅硬的、冰冷的,而它卻成為一個傳送溫柔愛意的小天使——爸爸有意喂“我”吃那個包了好運硬幣的湯圓,而“我”又將這枚非常在乎的好運硬幣送給了出遠門的爸爸,在這一來一去中,寄托了多少牽掛,又傳遞了多少無言的祝福!
爸爸只在家待了短短幾天。在家的這幾天里,他抱著女兒入睡,然后與妻子徹夜長談;抓緊點滴時間為家里修補房子、換燈泡;帶女兒去拜年,把她穩穩地扛在肩頭看遠處舞龍燈……這些生活細節都是用很平實的語言敘述出來的,在熱鬧的映襯下,反倒更顯出含蓄的魅力。
爸爸離開時,承諾女兒下次回來給她買洋娃娃,小女孩卻將那枚好運硬幣鄭重地放到爸爸手心里:“這個給你,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喔。”對父親最真的感情,就是愛和牽掛。繪本的最后一頁,定格在孩子和媽媽一起揮手向爸爸告別的場景,此處沒有看到繪本中爸爸的身影,也沒有任何的語言,但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這是繪本的高潮,也是結尾,更是意象的最高境界。
一、學習目標
1、讀繪本故事,感受繪本故事之美。
2、體會簡單樸素的文字蘊含的無限情感。
3、讀懂插畫的文學想象,進一步升華情感。
二、學習重點
感受簡單樸素的文字蘊含的無限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回顧自己所讀過的繪本故事,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本,理由是什么。
2、出示繪本故事《團圓》
運用所學方法說說從這本故事的封面、扉頁、封底猜出這本故事講什么。
①封面。
從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②關注扉頁的日歷:除夕
看到這頁日歷,我們知道這一家三口實在除夕團聚的。除夕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咱們學過傳統文化就知道,除夕這一天,人們會做什么啊?
③關注全家福
畫面上的卷尺、對講機、安全帽、筆記本,好像瓶子里還有一枚硬幣,猜猜這些東西都是誰的?什么人會有這些東西啊?
二、聽一聽,感受故事的氛圍。
1、配樂聽故事。
圖一、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今天,媽媽和我都起得特別早,因為——
師停頓,猜讀:因為什么呢?
圖二、爸爸回家了。
師停頓:滿滿的兩頁插圖,就只有一句話,爸爸回家了。畫面都畫了什么?
(過年的玩具、零食、街上掛著燈籠喜氣洋洋,故事里的“我”開心嗎?我怎么躲起來了?為什么沒撲上去喊爸爸?)
圖三、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臉。“媽媽……”我嚇得大哭起來。“看我給你買了什么!”爸爸趕緊去掏他的大皮箱——哦,好漂亮的帽子!媽媽也換上了爸爸買的新棉襖。
師停頓:同學們猜得對,一年不見,我和爸爸真的有點陌生了。
圖四、吃過中飯,爸爸對我說:“走,剪頭去。剪了頭,明年就會順順當當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鏡子里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圖五、沒有文字
師停頓:這幅圖怎么連文字也沒有了?難道是漏把文字印上去了?你們說,應該寫什么啊?(我和爸爸貼春聯)
圖六、包湯圓嘍!爸爸把一枚硬幣包進湯圓里:“誰吃到它,誰就會交好運喔!”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著了,迷迷糊糊地,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輕輕地說著話,他們說啊說啊……
圖七、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端上了熱騰騰的湯圓,爸爸用勺子喂給我吃。突然,我的牙被一個硬東西咯了一下。“好運硬幣!好運硬幣!”我叫起來。“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運就不會跑掉嘍!”爸爸比我還開心呢。媽媽給我換上了新棉襖,要去拜年啦!
圖八、路上,我遇見大春。“毛毛,你去哪兒啊?”“我跟爸爸去拜年!”?“我也是。看,我有大紅包!”“這有什么稀奇!”我從兜里掏出那枚硬幣,“我有好運硬幣!爸爸包在湯圓里,給我吃到了!”
圖九、大年初二,天陰沉沉的,要下雪了。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來,補窗戶縫、刷新門漆、換新燈泡……呀,家里一下子變得亮堂堂了。“走,補屋頂去嘍!”爸爸沖我努了努嘴。太好了,那兒是媽媽從來不準我一個人上去的地方呢!
師停頓:一轉眼,從除夕到了大年初二,一晃三天過去了,爸爸回家,發生了好多開心的事啊!
圖十、哈,我看見了大春家的屋頂。“咦,那邊是什么聲音啊?”???“噢,大街上在舞龍燈呢!”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遠處。“在哪兒在哪兒?”我使勁兒踮起腳尖。爸爸讓我騎到了他的肩膀上:“這回看到了吧?”“看到了看到了,他們過來啦!”
圖十一、沒有文字,只有舞龍獅。
師停頓:又沒有文字,你看到什么了?街上好熱鬧,別的小朋友也騎在爸爸的肩上,靠在爸爸的懷里看舞獅表演,大家都沉浸在團圓的快樂里了!
圖十二、大年初三,下雪了,下得好大好大!下午,雪終于停了,大春他們來找我玩。我們在院子里堆了一個大雪人,然后開始打雪仗。
師停頓:一轉眼,爸爸回來幾天了?
圖十三、天快黑的時候,我才回到家里,一摸口袋——啊,不見了!好運硬幣不見了!我沖到院子里,院子里全都是雪,我的好運硬幣在哪兒?
圖十四、沒有文字,你看到什么了?
圖十五、“毛毛別哭,我再給你一個。看,跟那個一樣!”爸爸摸出一枚硬幣。“不要不要,我就要那個!”我一邊哭一邊叫。晚上,我難過地爬上床,脫棉襖的時候——“叮當”,有個東西掉到了地上。硬幣!我的好運硬幣!“爸爸快來看,好運沒丟,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圖十六、“毛毛別哭,我再給你一個。看,跟那個一樣!”爸爸摸出一枚硬幣。“不要不要,我就要那個!”我一邊哭一邊叫。晚上,我難過地爬上床,脫棉襖的時候——“叮當”,有個東西掉到了地上。硬幣!我的好運硬幣!“爸爸快來看,好運沒丟,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圖十七、那天夜里,我睡得特別香……早上一起來,我就看見媽媽在為爸爸收拾東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師停頓:大家看日歷,這一天是大年初幾?爸爸一共在家呆了幾天?這樣的團圓因為短暫而顯得特別珍貴!
圖十八、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邊,蹲下來用力抱住我。他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下次回來,爸爸給你帶一個洋娃娃,好不好?”“不!”我拼命地搖頭,“我要把這個給你……”
師停頓:你們猜猜,我要給爸爸什么?
圖十九、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幣放到爸爸的手心里:“這個給你,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喔。”爸爸沒說話,他用力地點點頭,摟著我不松手……
圖二十、依然沒有文字。大家看看,和除夕爸爸回來的熱鬧場面相比,現在的畫面是怎樣的?
(原來啊,媽媽和我一直送爸爸,送到村外去了,車子開得遠遠的了,我和媽媽一直不舍得離開。)
三、回憶揣摩
1、本學期咱們開展過關于傳統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對除夕一家團圓的場面也不陌生。聽完了這個長長的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呀?哪怕用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來說說此時你心中的感受。
2、一個長長的故事,能留在我們腦海里的,感受最深的往往有幾個場景。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你們還記得故事里爸爸為這個家庭做了什么事?
(買新衣裳、貼對聯、包湯圓、補窗戶、刷新門漆、換燈泡、補屋頂)
四、品味語言
1、你們再來看看這些圖畫,你都發現了什么?
第一次: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臉。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仔細看,認真讀。
抱、扎
第二次: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著了,迷迷糊糊地,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輕輕地說著話,他們說啊說啊……
這幅畫是這本書的插圖啊!你覺得作者為什么選它作為插圖呢?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看看床上的小兔子,你從它的神情看到了什么?
依偎
第三次: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端上了熱騰騰的湯圓,爸爸用勺子喂給我吃。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喂
第三次:爸爸讓我騎到了他的肩膀上:“這回看到了吧?”“看到了看到了,他們過來啦!”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騎
第四次: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邊,蹲下來用力抱住我。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抱(爸爸怎么不說話了呢?看看毛毛的眼睛,你感覺到什么?)
第五次:爸爸沒說話,他用力地點點頭,摟著我不松手……
摟(你們今天早上出門,爸爸摟著你不松手了嗎?)
2、這個故事內容里的表達,有像我們平時讀的課文,寫的文章那樣的那些運用了成語或者比喻、擬人的方法嗎?沒有。
而且很多地方甚至都沒有文字。也可以這樣概括來時,故事的文字是簡短的,有限的,這就叫——(板書:有限的文字)
3、為什么如此簡單的文字給你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那就再讓我們回到這本書中,再細細到圖畫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感受吧!
下面,就讓我們再一次回過頭來,再次走進那本書中去看一看吧!
①爸爸回來了,從哪里看得出我很高興。故事里有一句話寫到我很高興了嗎?沒有。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②爸爸回來,整個家變得溫馨、快樂。作者也很舍不得爸爸,爸爸在家的每一天都是寶貴的,美好的。你注意到這本書中日歷出現幾次了嗎?分別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故事里,沒有一句寫“依依不舍”,但是,日歷一頁頁的翻過,我們卻感受到很舍不得,很舍不得。
親愛的同學們終于明白了,雖然文字是有限的,但是借助豐富的畫面,卻讓我們體會到了深厚的感情。
③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作者在最后留了一頁空白。我昨晚冥思苦想,怎么又一頁空白在這兒呢?你說說,怎么回事?
如果讓你來設計爸爸下次回家,一家團圓的情景,你會怎么設計?
原來,可以一家去動物園
可以一家唱歌
可以一家吃團圓飯
4、聽音樂《遠處有座山》
原來,這頁空白,是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啊!因為,情感是無限的。那么請你們畫下一家團圓的情景,配上簡潔的文字。
一、學習目標
1、讀繪本故事,感受繪本故事之美。
2、體會簡單樸素的文字蘊含的無限情感。
3、讀懂插畫的文學想象,進一步升華情感。
二、學習重點
感受簡單樸素的文字蘊含的無限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回顧自己所讀過的繪本故事,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本,理由是什么。
2、出示繪本故事《團圓》
運用所學方法說說從這本故事的封面、扉頁、封底猜出這本故事講什么。
①封面。
從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②關注扉頁的日歷:除夕
看到這頁日歷,我們知道這一家三口實在除夕團聚的。除夕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咱們學過傳統文化就知道,除夕這一天,人們會做什么啊?
③關注全家福
畫面上的卷尺、對講機、安全帽、筆記本,好像瓶子里還有一枚硬幣,猜猜這些東西都是誰的?什么人會有這些東西啊?
二、聽一聽,感受故事的氛圍。
1、配樂聽故事。
圖一、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過年。今天,媽媽和我都起得特別早,因為——
師停頓,猜讀:因為什么呢?
圖二、爸爸回家了。
師停頓:滿滿的兩頁插圖,就只有一句話,爸爸回家了。畫面都畫了什么?
(過年的玩具、零食、街上掛著燈籠喜氣洋洋,故事里的“我”開心嗎?我怎么躲起來了?為什么沒撲上去喊爸爸?)
圖三、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臉。“媽媽……”我嚇得大哭起來。“看我給你買了什么!”爸爸趕緊去掏他的大皮箱——哦,好漂亮的帽子!媽媽也換上了爸爸買的新棉襖。
師停頓:同學們猜得對,一年不見,我和爸爸真的有點陌生了。
圖四、吃過中飯,爸爸對我說:“走,剪頭去。剪了頭,明年就會順順當當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鏡子里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圖五、沒有文字
師停頓:這幅圖怎么連文字也沒有了?難道是漏把文字印上去了?你們說,應該寫什么啊?(我和爸爸貼春聯)
圖六、包湯圓嘍!爸爸把一枚硬幣包進湯圓里:“誰吃到它,誰就會交好運喔!”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著了,迷迷糊糊地,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輕輕地說著話,他們說啊說啊……
圖七、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端上了熱騰騰的湯圓,爸爸用勺子喂給我吃。突然,我的牙被一個硬東西咯了一下。“好運硬幣!好運硬幣!”我叫起來。“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運就不會跑掉嘍!”爸爸比我還開心呢。媽媽給我換上了新棉襖,要去拜年啦!
圖八、路上,我遇見大春。“毛毛,你去哪兒啊?”“我跟爸爸去拜年!”?“我也是。看,我有大紅包!”“這有什么稀奇!”我從兜里掏出那枚硬幣,“我有好運硬幣!爸爸包在湯圓里,給我吃到了!”
圖九、大年初二,天陰沉沉的,要下雪了。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來,補窗戶縫、刷新門漆、換新燈泡……呀,家里一下子變得亮堂堂了。“走,補屋頂去嘍!”爸爸沖我努了努嘴。太好了,那兒是媽媽從來不準我一個人上去的地方呢!
師停頓:一轉眼,從除夕到了大年初二,一晃三天過去了,爸爸回家,發生了好多開心的事啊!
圖十、哈,我看見了大春家的屋頂。“咦,那邊是什么聲音啊?”???“噢,大街上在舞龍燈呢!”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遠處。“在哪兒在哪兒?”我使勁兒踮起腳尖。爸爸讓我騎到了他的肩膀上:“這回看到了吧?”“看到了看到了,他們過來啦!”
圖十一、沒有文字,只有舞龍獅。
師停頓:又沒有文字,你看到什么了?街上好熱鬧,別的小朋友也騎在爸爸的肩上,靠在爸爸的懷里看舞獅表演,大家都沉浸在團圓的快樂里了!
圖十二、大年初三,下雪了,下得好大好大!下午,雪終于停了,大春他們來找我玩。我們在院子里堆了一個大雪人,然后開始打雪仗。
師停頓:一轉眼,爸爸回來幾天了?
圖十三、天快黑的時候,我才回到家里,一摸口袋——啊,不見了!好運硬幣不見了!我沖到院子里,院子里全都是雪,我的好運硬幣在哪兒?
圖十四、沒有文字,你看到什么了?
圖十五、“毛毛別哭,我再給你一個。看,跟那個一樣!”爸爸摸出一枚硬幣。“不要不要,我就要那個!”我一邊哭一邊叫。晚上,我難過地爬上床,脫棉襖的時候——“叮當”,有個東西掉到了地上。硬幣!我的好運硬幣!“爸爸快來看,好運沒丟,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圖十六、“毛毛別哭,我再給你一個。看,跟那個一樣!”爸爸摸出一枚硬幣。“不要不要,我就要那個!”我一邊哭一邊叫。晚上,我難過地爬上床,脫棉襖的時候——“叮當”,有個東西掉到了地上。硬幣!我的好運硬幣!“爸爸快來看,好運沒丟,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圖十七、那天夜里,我睡得特別香……早上一起來,我就看見媽媽在為爸爸收拾東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師停頓:大家看日歷,這一天是大年初幾?爸爸一共在家呆了幾天?這樣的團圓因為短暫而顯得特別珍貴!
圖十八、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邊,蹲下來用力抱住我。他在我耳邊輕輕地說:“下次回來,爸爸給你帶一個洋娃娃,好不好?”“不!”我拼命地搖頭,“我要把這個給你……”
師停頓:你們猜猜,我要給爸爸什么?
圖十九、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幣放到爸爸的手心里:“這個給你,下次回來,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喔。”爸爸沒說話,他用力地點點頭,摟著我不松手……
圖二十、依然沒有文字。大家看看,和除夕爸爸回來的熱鬧場面相比,現在的畫面是怎樣的?
(原來啊,媽媽和我一直送爸爸,送到村外去了,車子開得遠遠的了,我和媽媽一直不舍得離開。)
三、回憶揣摩
1、本學期咱們開展過關于傳統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對除夕一家團圓的場面也不陌生。聽完了這個長長的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呀?哪怕用一個詞、一句話,或者一段話來說說此時你心中的感受。
2、一個長長的故事,能留在我們腦海里的,感受最深的往往有幾個場景。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你們還記得故事里爸爸為這個家庭做了什么事?
(買新衣裳、貼對聯、包湯圓、補窗戶、刷新門漆、換燈泡、補屋頂)
四、品味語言
1、你們再來看看這些圖畫,你都發現了什么?
第一次: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臉。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仔細看,認真讀。
抱、扎
第二次: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響個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媽媽中間睡著了,迷迷糊糊地,我聽見爸爸媽媽在輕輕地說著話,他們說啊說啊……
這幅畫是這本書的插圖啊!你覺得作者為什么選它作為插圖呢?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看看床上的小兔子,你從它的神情看到了什么?
依偎
第三次: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端上了熱騰騰的湯圓,爸爸用勺子喂給我吃。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喂
第三次:爸爸讓我騎到了他的肩膀上:“這回看到了吧?”“看到了看到了,他們過來啦!”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騎
第四次: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邊,蹲下來用力抱住我。
爸爸的愛在哪個動作里?
抱(爸爸怎么不說話了呢?看看毛毛的眼睛,你感覺到什么?)
第五次:爸爸沒說話,他用力地點點頭,摟著我不松手……
摟(你們今天早上出門,爸爸摟著你不松手了嗎?)
2、這個故事內容里的表達,有像我們平時讀的課文,寫的文章那樣的那些運用了成語或者比喻、擬人的方法嗎?沒有。
而且很多地方甚至都沒有文字。也可以這樣概括來時,故事的文字是簡短的,有限的,這就叫——(板書:有限的文字)
3、為什么如此簡單的文字給你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那就再讓我們回到這本書中,再細細到圖畫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感受吧!
下面,就讓我們再一次回過頭來,再次走進那本書中去看一看吧!
①爸爸回來了,從哪里看得出我很高興。故事里有一句話寫到我很高興了嗎?沒有。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②爸爸回來,整個家變得溫馨、快樂。作者也很舍不得爸爸,爸爸在家的每一天都是寶貴的,美好的。你注意到這本書中日歷出現幾次了嗎?分別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故事里,沒有一句寫“依依不舍”,但是,日歷一頁頁的翻過,我們卻感受到很舍不得,很舍不得。
親愛的同學們終于明白了,雖然文字是有限的,但是借助豐富的畫面,卻讓我們體會到了深厚的感情。
③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作者在最后留了一頁空白。我昨晚冥思苦想,怎么又一頁空白在這兒呢?你說說,怎么回事?
如果讓你來設計爸爸下次回家,一家團圓的情景,你會怎么設計?
原來,可以一家去動物園
可以一家唱歌
可以一家吃團圓飯
4、聽音樂《遠處有座山》
原來,這頁空白,是留給我們無限的想象啊!因為,情感是無限的。那么請你們畫下一家團圓的情景,配上簡潔的文字。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城里蓋大房子的爸爸每年只回家一次,也就是過年的時候。短短幾天里,一家人說話,包湯圓,拜年,整理屋子,看舞龍……轉眼間,就又到了分別的時候。
這個故事是從小妞妞的視角來講述的,兒童味兒很濃。就像爸爸回家的那一天——媽媽趕緊迎出去幫他拎起了旅行包,而妞妞卻躲在門的里面,和那只小白貓站在一起。她為什么不像媽媽那樣迎出去?她為什么不撲到爸爸的懷里撒嬌?她是因為被爸爸的胡子扎疼了臉蛋而哭喊起來的嗎?這就是孩子。我不能不回憶起自己五歲那年的情景。那時的我已經沒有了父親,和母親也分開了。有一天,我正一個人在門口的打麥場上玩,忽然一抬頭,就看見村里的那條大路上遠遠走來了一個人——是媽媽!我的心跳得好厲害——這種感覺今天還是那么熟悉。我撒腿就跑,不是跑向媽媽,而是跑向家里,跑到門后,把自己藏起來,然后偷偷往外看……
作者的構思也很妙。表面上看,這實在是一個太平常的故事。多少個家庭,都是這么過年這么團圓的。但是,因為那一個“好運硬幣”,這個故事就有了一種牽掛,有了一點波瀾。妞妞是那么珍愛那枚硬幣,攥在小手里,攥得緊緊的,也攥得暖暖的。她會因為硬幣丟了而在雪地里嚎啕大哭,也會為找到了它而心花怒放,而到了和爸爸告別的時候,她會鄭重地把這枚“好運硬幣”放在爸爸的大手里,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