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父親節
上周日是父親節,這個西方的節日不知道啥時候在中華大地流行起來了,這個節日現在也像情人節、圣誕節一樣被我們慢慢接受并推廣起來,究其原因,這個節日是關于親情 的,而且是我們至親的親情,或許是因為現在的我們常年奔波在外,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一年回家的次數扳著手指頭能數清,這個節日給我們與至親溝通交流的機會,于是,在父親節當天,微信朋友圈里出現大批量的孝子,有些給父親買禮物,有些事陪爸爸出去玩,有些是陪老爹在家喝頓酒。不管哪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愛是一樣的(雖然可能你的爹看不到你的朋友圈)。
至親愛的表達
中國人向來喜歡內斂的溝通方式,不會太直接,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這樣的,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溝通一般以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小時候,爹媽從地里干活回來,看著他們拖著疲憊的身子,我也不會說,爹,娘辛苦了,而是給他們倒杯水,給他們端盆洗臉水,他們也一般不會說,謝謝啊,兒子。事后呢,爹媽會跟街坊說,這孩子很懂事,知道心疼父母,替父母分擔,這就是我們的感情溝通方式,不虛,不假,委婉,實實在在。
小時候對爹最早的記憶,是我6歲時候,自己玩耍從墻上掉下來,摔的尿血,直接住進了縣醫院,爹跟著陪床,醫院的床都是單人床,兩邊都沒有任何遮擋,睡慣土炕的我,睡覺喜歡打滾,于是半夜很自然的滾到地板上了,護士過來查房,看不到我了,趕緊喊我爹,你兒子去哪兒了,大家在床底下發現了我,還睡的很香。大夫跟我爹說,你這家長怎么當的,這孩子本來就摔傷了,再摔會更嚴重的。第二天晚上,爹怕我再掉下來,跟我擠一張床上睡,那時候我小,他怕我再掉下來,就抱著我睡,第二天早起的時候,我還是在地上,大夫和護士都無語了。就這樣,住了一周就出院了,我覺得我還是喜歡睡自家的炕,到現在,我也很不習慣睡兩邊沒有遮擋的單人床。這就是小時候最早對爹的記憶,對這段記憶我沒覺得不好,反而覺得很有意思,一個父親對兒子粗狂,不細心,笨笨的愛。
這么多年,他一直在為這個家打拼,為了供我上大學,跑到內蒙古去打工,在我工作之后,為了給我湊房子的首付,還是不停地干活,打工,去年我結婚了,婚禮當天,我看到他臉上的喜悅,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成家獨立的滿足的喜悅。
而如今,他老了,身體毛病也多了,在我心中他始終是我的精神支柱,有時候我們倆更像朋友一樣,在一起談天說地,議論時事。希望爹永遠好好的,兒子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