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時,一個很有魅力的女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生活片段,印象深刻。她用和鄰居友好往來,互贈小物品,介紹了一個詞:countless(無數的)大意是想說人與人之間很多東西是無法計算的。
她教過的知識沒記住多少,但她對生活的態度,卻不知不覺影響了自己很多年。
每天上她的課,對青春年少的我們無疑是視覺、聽覺盛宴。男生們欣賞她秀麗白皙的容貌,凹凸有致的身段,女生們觀察她每天必換的精美穿搭,別致的首飾配件,大家共同頂禮膜拜她天籟般的嗓音輕啟朱唇吐出的流利英文。
上她的課我通常目不轉睛,隨著她的一舉一動,思緒一會兒飄遠,一會兒飄近。
這么多年過去,專業知識印象不深,潛移默化的影響卻深入骨髓。
每天早晨起床,都會迅速根據當天的心情搭配一身行頭,有時起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多源于臨時起意,打算寵幸一下許久不上身的衣服、鞋子或者包包,四處翻找所致。
曾由于每天換一套衣服,被人調侃你家衣柜得一排十幾米才裝得下吧?但昨天的衣服不搭配今天的心情,已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每換一件衣服,就像換了一件戰袍,代表不同的狀態。在別人眼里并沒有多大不同,但在我心里,不同的裝扮就像功能各異的鎧甲,或粉飾我的強大,或演示我的精致,或表達我的灑脫,或成就我偶爾不知天高的自命不凡。
一直以來接觸的老師都不是這樣的。大多都像影視作品塑造的形象:短發、一副眼鏡、白襯衣黑中裙,手里抱一大摞厚厚的講義。以至于人生中第二份工作初期,急于想融入社會的我曾經按照這個樣子,很是樸素了一陣子。
天天一副清湯掛面的形象,藍白格布連衣裙,一副眼鏡,走路輕且靜,柔聲說話,早睡早起,下班和要好的同事在宿舍一盞小燈下,一張小桌上認真備課寫教案,活得清心寡欲。
無奈這不是我的本性,勉為其難堅持了一陣子,就自己打回原形了。
我欣賞那些寡言安靜,心有片海的人,可是我無法強迫自己裝成這樣的人。曾經因為自己的外向、活躍、愛表達羞愧過、糾結過。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終于悟到只是個性不同,并無絕對的好壞之分才作罷。
站在講臺上瀟灑飛揚地跟學生們傳授知識、分享心得時,看著講臺下不錯眼珠盯著我的新衣服露出癡呆表情的女孩,不動聲色走過去用手輕扣一下課桌,提點一句:認真聽講,儼然有了當年女老師的些微風范。
因為那位女老師,我曾立志做一位美好的學生引路人。
畢業多年后,一個炎熱的暑假,大學同學相聚,也邀請了幾位大學老師,其中就有她。還好,歲月從不敗美人,她依然美好如昔。
雖然很喜歡她,她從不知情,走過半個圓桌過去熱情地給她遞名片,送優惠卡是我們之間僅有過的溝通。
時隔幾年某個深夜回想起當時場景,羞愧萬分,其實我想表達的不是這些,當時卻就是這么膚淺,一副用力過猛的小老板模樣。
她對我的印象,我究竟無從知曉了,也許還是不知道的好。我曾在意念中和她進行過和解式的交流,她的驕傲、她的堅持、她的獨特、她的高處不勝寒我覺得我都懂。
我對她的記憶,她對我的印象,我們都因為沒有機會深談而無從得知,或許可能永遠帶著各自的判斷繼續前行。
這就是我們的交集,其實不是這樣,卻只能這樣。在表達上,我不如一個小女孩。
教書生涯中,曾有個文靜、內向,在班里很不起眼的姑娘,幾乎沒和我單獨說過幾句話,卻真誠地喜歡了我好多年。每每節日、生日都會用為數不多的零花錢給我準備精致的禮物、生日蛋糕悄悄放在辦公桌上。以至于她媽都很憤憤不平:“怎么從沒見過你花錢給老娘買禮物!”
寫到這里,突然發現,自認為外向的我其實不太會表達感情。有時因為總覺來日方長,有時因為害羞不好意思,有時以為對方應該明白。
他人對你的評價,你對自己的評價,很難說正確還是客觀。長大的過程,就是在不斷顛覆的過程。顛覆認知,顛覆曾經堅如磐石的信念、甚至顛覆三觀。
前幾天去游泳,泳道不寬且人不少,游著游著,我在的那個水道不知何時多了一個身形圓潤的中年女子,她游的非常慢。我們總在不長的水道狹路相逢,或者是對向,或者是我不得不超過她。
每一次相遇我也其實是慌亂的,由于自學成才踩水不過關,停留時只能在泳道盡頭攀住泳池邊緣才不至沉入水中。中途的相遇每次都會打亂節奏和呼吸。
縮著腳不敢用力蹬出去使我下沉迅速,吐氣吸氣時間遠遠不夠。最嚴重的一次,游著游著,到泳道二分之一處時,絕望地發現中年女子在我前方一米遠的地方慢悠悠地前進,對向一個男士也幾乎游到她對面。
也就是說我必須超過該女子,可是那個男士和即將她交錯而過,我壓根無路可游!原地不動我就會沉下去。
水中的我壓住心慌,放慢速度,盡量在他倆稍稍錯開一些勉強奮力縮手縮腳游過去,心里長出一口氣,暗喜游泳技術與心理素質又有了飛躍。
此刻寫文的我突然反應過來還有其他解決方案:1、可以調頭往回游。2、也可以用手抓住泳池水道浮標等他倆過去再游。果然寫字能拓寬思路,當時的我確實覺得自己被逼上絕境了。
回到當時情景,我內心一場嚴峻的生死大戲還在感慨然后就被一句抱怨驚醒。那名女子在我倆又一次“相遇”時大聲對我說:“你都踢我三次了!”
用蛙泳姿勢水中沉浮的我只來得及冒出倉促的一句:“剛才為了避讓你我差點被淹到你......” 后面的“知道嗎?”三個字沒來得及出口,頭就再次沒入水下了。
我自認的守規則(不在泳道停留),考慮他人(遇到人時盡量縮小手腳劃水的范圍),拼命自救(她毫無察覺),結果人家覺得我很討厭。和我的自我認知差別有點大啊。
到底誰對誰錯?這真是個無解的問題。
從她的角度來看,當然我錯,老踢到人家。從我的角度,她才討厭,害我差點被嗆水還抱怨。畢竟我已經很小心了。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我們相信自己見到的一切,但如果深入了解真相,我們會發現,眼見的未必為實,我們的認知未必準確。
就像你路上見到熟人,你奉上笑臉剛想打招呼,對方卻低下頭臉色難看的過去了。第一感覺很容易是你得罪對方了。這有可能,但也有可能對方剛和家人吵完架,心情正糟,難看的臉色不是對你。
我們都活在由自己的認知構成的世界,還很篤定。
魯豫曾采訪山區孩子,問他們:你們平時都吃什么?孩子回答:青菜什么的。又問:吃肉嗎?小孩子:不經常。再問:為什么?肉不好吃嗎?孩子尷尬回答:不是,沒有錢。
這段話被總結成雷人片段廣為流傳。撇開主持人的功課不談,在魯豫的世界,她的認知就是這樣的:不吃肉是因為不好吃。這是很自然的本能反應,再深入了解下去才會明白山區孩子生存困境的現實。
我們用自己的認知判斷周圍的一切,他人、事件、預測走向,有時正確,有時被打臉。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也受制于主觀。
恩怨情仇,對錯與否,都有其存在的深層緣由。它往往比我們看到的更錯綜復雜,更盤根錯節,更源遠流長。
同一事件可以引發無數的觀點。不同的觀點背后是來自不同生長環境長大擁有不同認知的人。
有時讓你共鳴,有時挑戰你的三觀,有時引發你的思考。
人不能單純分為好人、壞人。
事情不能簡單定義為好事、壞事。
結果不是只有誰對、誰錯。
我站在我的世界,你站在你的。
這根本是個無解的世界。
我們不斷迷茫,反復困惑,時而清明,時而混沌。
誤解過別人,被誤解過。
看錯過人,被錯看過。
曾經這樣想,現在那樣想。
成長就是不斷修正認知的過程。
面對無解的世界,我們能夠怎么辦?唯有不再固執己見,換個眼光看世界,總會有新發現,無論你年齡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