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行紀(二)站在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地上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川滇交界處的金沙江上,因靠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白鶴灘鎮而得名,云南昭通的巧家縣也有一個白鶴灘鎮,是2006年由新華鎮和巧家營合并改名而來的。一個巨型水電站的建成,不但會改變一地的地形地貌,而且會改變一地的經濟與生活方式。可能正是看到了今后白鶴灘水電工程建設帶來的商機與變化,便是大家搶著要改名的主要原因吧。
我們一早來到四川這邊的白鶴灘鎮的一條主要街道上來吃羊肉粉,聽說,將來水庫蓄水后,這一個鎮子便會沉入水底,頓時勾引起我的人文情懷。我拿著手機拍攝街景,頗為鎮子里的居民們傷感了一番。后來知情者告訴我,這兩條街道都是臨時建筑。一個老板,在政府宣布封庫之前就得到了內部消息,突擊蓋了這一批臨街房。它們的拆遷補償款是多少誰都不知道,但是當地人言之鑿鑿地說,一個浙江商人愿意出8億買這批房,這個老板都不肯賣。每一座大壩,每一座即將蓄水的水庫,每一座水電站背后,都有很多這種類似的暴富故事。
我們來到水電八局主營地。這里看上去像一個小區,但是樓房的外墻面全都裸著,露出斑駁的紅磚。我們被告知,水庫蓄水后,這里將沉入水下200米,所以能省則省,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裝飾。
在進入大壩施工現場之前,我們都接受了安全教育,戴上頭盔,穿上反光衣。后來,我才知道,這不是可有可無的例行公事,每一座大型水電站,水流在轉動發電機之前,首先沖走的是工人們的鮮血,無一例外。
我們上了越野車,我們進了隧道,我們在黑暗中,我們看到光亮,我們隨即又進入下一個隧道。每一座大壩兩邊的山,都被挖空了。不但如此,山的表面也被削平。當車開出隧道,來到臨江邊的高臺上,我忍不住喊:
"好雄偉的大壩啊!"
開車的司機師傅,他干過三峽、修過溪洛渡、正在建設白鶴灘,他在八局工作了30年,他的父親也是八局職工,他忍不住輕輕糾正說:
"這不是大壩,這叫上游圍堰。"
真正的大壩還沒有建起來,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比巨大還巨大的工地。壁立千仞,全靠機械開挖修筑;江納百川,都被人工截斷導流。將來澆筑大壩的兩側,正在開挖壩肩。所謂壩肩,就像人的肩膀一樣,是用來承擔大壩重量和水的壓力。人有左右肩膀,壩也有左右壩肩。它依靠山體而建,目的是分擔雙曲拱壩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原來在修一座大壩之前,先要把江水截斷,修筑上游圍堰和下游圍堰,便把基坑里的水抽干,形成一個巨大的基坑。此時還不能馬上修建大壩,因為水是無孔不入的,任何一點小小的縫隙,河床、山體中任何一點小小的縫隙,它都能鉆過去,形成滲透。而透水是大壩和水庫的敵人。為了防止江水截流后,形成的巨大水庫對于周圍巖層的滲透力,需要對接近大壩的兩側山體和底部基坑進行特殊處理,這叫灌漿,也就是給石頭的縫隙之中,注入水泥漿,改變其巖性,使其能夠更堅固,更加密實,把水的滲透降到最低,直至不再威脅大壩的安全為止。灌漿又分好幾種,河床底部使用的技術叫高壓固結灌漿,而兩側山坡上使用的技術叫帷幕灌漿。這些都是我在次日訪問水電八局基礎部的時候,學到的。
錯把圍堰當成大壩,我不是第一個鬧笑話的人。在水電八局從事宣傳工作多年的龐卡副總政工師,給我講了一個笑話,但這樣的笑話要懂行的人才能覺得好笑。
有一年,一位省級領導到水電建設工地視察,走上圍堰,激動地說:“你們干得很快嘛!一個月就把大壩建起來了。”
我們的車在工地的隧道中穿行,忽而來到高高的平臺,忽而下到深深的基坑。在我們頭頂上,有七座纜機的基座已經修好,將來這些空中巨無霸,將擔任混凝土運輸,通過纜索把一罐罐混凝土運到各個大壩倉面上。
在白鶴灘水電站工地,水電八局中標承擔了右岸大壩施工標段,左岸是由水電四局中標。兩個單位,同屬于世界500強中國電建(CHINAPOWER)的旗下。水電八局贏得了“壩工精品,西部典范”的美譽,目前已建成的中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大壩,就是由八局獨家承建完成的。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耳聞目睹的都是水電人的故事。它們談不上驚天地、泣鬼神,但是足以令人感喟唏噓。
(本文在技術上、文字上得到水電八局副總政工師龐卡的全面指導,特此鳴謝。文中圖片除注明外,都是宋占濤導演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