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日 星期四 天氣晴
10月19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53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親密關系中的負面評價”。
很多處于親密關系中的人,都曾有這樣的困惑,比如:
為什么兩個人越相愛,越不容易相處?
為什么有時兩個人都很委屈,覺得是對方有錯,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為什么我和男朋友明明不想傷害對方,卻在爭吵中消磨了彼此的感情?
研究發現,令那些相愛的伴侶分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大的困難,也不是兩個人不夠相愛,而是生活的瑣碎。在親密關系中,除了甜言蜜語,我們總會有互相批評、抱怨、指責甚至惡語相向的時候,但如何去表達和接受負面評價,則關系到我們能和另一半走多久。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親密關系中的負面評價。
親密關系中常見的2種負面評價方式:——抱怨與指責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的時候,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方式:抱怨與指責。雖然兩者聽起來很像,都是對他人進行負面評價,但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對親密關系的影響也截然不同。
一些曾對曾對親密關系結束的原因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的、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
為什么同為負面評價,指責和抱怨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呢?
1. 有建設性的抱怨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抱怨的時候,往往不是泛泛的攻擊,而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評論。比如,“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你抽不出時間了”;“你最近疏遠我了”;“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這些都是就某個問題提出的意見。
而且,抱怨的內容很可能是準確的,即抱怨中提到的問題,很有可能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事實。有時,我們會抱怨感到憤怒和反彈,恰恰是因為被對方說中了;對方說得越準確,被抱怨的人的憤怒才越強。
被抱怨的你可能會馬上矢口否認,甚至會反擊說,“你才是xxx的那個人”。但是在內心深處,你想的是:“我不能承認我有這樣的問題。我都無法接受和愛我自己的這些部分,那么你看見后,還怎么愛我呢?” 也可能是“我不能承認我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我不能是需要為關系中的問題承擔責任的一方,我不要做過錯方。”
但是,正因為如此,抱怨才更有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問題,而兩個人越親密,越了解對方,才越有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身邊其他人沒有機會提出的。
與一味的指責不同的是,當一個人在抱怨的時候,其實抱怨本身也包含著請求和需要的情緒。人之所以在關系中抱怨,并不是為了貶低、打壓另一個人,而是希望對方可以注意到問題并改進。比如,當一個人抱怨“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的時候,Ta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陪我”。
所以記住:當對方在抱怨你的時候,他們并非想要讓你難過,而是希望你變得更好。不過這有需要注意的兩點:
a. 你需要明確對方不是一個習慣性抱怨者。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看出,健康的抱怨針對某個具體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得到改善,抱怨就會停止。但那些習慣性抱怨者,會在問題解決后也并不顯得開心,而是立刻找到新的問題繼續抱怨起來。這種情況下的抱怨就不再是對親密關系有益的了,甚至會對你造成傷害。
b. 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你覺得自己本身不是一個習慣性抱怨者,但你注意到自己在關系中,就同一個問題反復進行著抱怨,抱怨的時間和頻率都很多,那你需要注意,對方可能并不那么看重你和這段關系,并不愿意更好地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調整。
2. 值得警惕的指責
盡管都是負面評價,但與抱怨不同的是,指責是一種評判。當你指責你的伴侶時,是在對Ta這個人或者Ta的某些特質下負面的結論,并利用這個結論對Ta進行攻擊。
當你說“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沒錢”的時候,這是一種抱怨;但如果你說,“你從來都不愿意花錢在我們一起旅行上,你永遠都把錢花在沒用的事情上,我們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錯”,那么就成為了一種指責。你批評的對象,已經從關系中存在的問題,變成了對方這個人本身。
與抱怨不同的是,指責是毀滅性的、非進步取向的。它并非準確地指出問題,而是一種泛泛的攻擊。指責包含著輕視的情緒,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施以指責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指責的一方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認為自己做得更好或者付出更多,而另一方則有更多的缺點和問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當他們認為自己處于弱勢地位的時候,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在控訴他人。
指責和輕視,是導致關系破裂的四大殺手(指責、輕視、防御、阻抗)中,殺傷力最大的兩項。在一段有建設性的關系里,雙方本應讓對方覺得這段關系是安全的、令人放松的,在出現壓力或危機的時候,另一半會關心、支持、保護自己。但當指責和輕視出現,雙方就會進入敵對的、不平等的狀態,從而與關系的本質背道而馳。
因此,無論是你在對另一半,還是你自己遭受負面評價的時候,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負面評價的性質是什么,它們是抱怨還是指責。
親密關系中的9種隱形攻擊
如前面所說,發起指責的一方,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當然,往往事實也是如此)。但他們卻忽略了,雖然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由于沒有恰當地處理,他們也將傷害拋回給了自己的另一半。
在親密關系中,存在著顯性的攻擊和隱性的攻擊。其中,那些明顯的過錯行為,包括打破共識、不兌現承諾、出軌、故意欺騙、辱罵和暴力等等,都屬于顯性的攻擊,當親密關系中的一方做出這些行為時,不僅是他們的另一半,大多數旁觀者也會認為,他們是值得批評的對象。
的確,這些行為會傷害到另一半。但是,如果另一方選擇用一味指責的方式應對,這意味著他們也開始了攻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隱性的攻擊,它們對關系的危害并不比顯性的攻擊行為要少。在親密關系中有9種與負面評價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它們經常被忽視,但值得我們警惕:
1. 不合理的挑剔: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者喜好是被誤導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則更勝一籌;并抓住這些對方的“缺點”不放。
2. 防御:在溝通中,你關閉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聽對方在說什么,拒絕承認對方的一些抱怨或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 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就某個問題直接得出針對對方的負面結論,比如,認為過錯是由于對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視: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解釋。
5. 貶低:對另一半使用貶低式的稱呼,或者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
6. 不愿讓步:不愿退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愿給予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 表現傲慢:當對方犯錯的時候小題大做、抓住不放,表現得好像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去考慮有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好像自己從來不會做過這樣的錯事。
8. 逃避:在溝通時沉默、走開,不愿意就問題進行討論。
9. 為自己免責:不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自己聲張、有所作為,而是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長期的指責就會形成一種隱性的情緒虐待,當一個人反復強調“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的時候,其實已經形成一種道德綁架,它會使對方產生壓抑感、負罪感、自我懷疑感 。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開始反復指責后,關系很有可能會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A犯了明顯的錯誤(顯性攻擊),B開始對此進行指責(隱性攻擊),A因為無法接受對自己的攻擊而開始防御,B會更加憤怒,并且反復指責(翻舊帳),這時,A為了反擊,可能會反過來指責B。最終,兩個人都相信對方是更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絕承認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
就像我們常說的,如果一段關系長期陷入痛苦和緊張中,那么一定不只是其中一方的責任。因此,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一方時,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沒有過錯?
如何看待和對待負面評價?
無論抱怨還是指責,如果沒有恰當地表達、接受負面評價,都可能導致爭吵。與其讓爭吵消磨你們的感情,不如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面對負面評價。
在思考怎么應對之前,你首先要放棄“是對方錯的更多”的執念。永遠不要抱有這種設定:對方更應該為關系中的問題負責,自己比對方更有理由抱怨,自己的付出要更多,自己的行為更理性,自己在人格上更成熟。
1. 如何對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個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時候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在溝通時注意方式,永遠不要將抱怨轉化為指責。
而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對方抱怨的時候不要著急否認,把“我沒有……”這樣的話先吞回肚子里。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對抱怨的第一感覺是越憤怒、越想否認,那么抱怨反而越有可能是準確的,你越需要針對對方抱怨的內容來檢查自己。
在關系中,也不要因為被對方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進入親密關系,你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風險,而且,你實際上無法控制對方看到你的哪一面。這些與你關系親密的人是你的“鏡子”,而且不單單是在商場試衣間里、讓你看起來更美好的鏡子,而是那些會如實反應出真實的你、雖然你可能不想承認的鏡子。無論如何,不要放棄“被看見”的機會。它們是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契機。
2. 如何對待指責
如果你是那個指責的人:不管對方犯了多大的錯,永遠不要覺得對方既然犯了錯,就是應該被責備的;相反,在對方犯錯時,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是你們關系成長的關鍵。
嘗試用抱怨(對事不對人)代替指責,再用冷靜的分析代替抱怨。而且,我們需要特別警惕“翻舊帳”的行為。解決當下的問題,然后讓它過去,不要在下次爭吵的時候把它當做論據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責或抱怨的一方:試著轉換對指責的看法,將你所愛的人的指責看作是Ta的抱怨,告訴自己,對方抱怨只是因為Ta太愛你了,希望能從你身上獲得更多;如果Ta真的不在乎你,Ta就不會指責你,而只會離開。然后在情緒平靜下來以后,和對方溝通:我不喜歡你這樣看待我。
就像我們之前在文章中介紹的那樣,那些“成功型”的伴侶在對待另一半時,總在每個細節上都帶有善意。他們習慣去搜索伴侶身上那些值得欣賞、感謝的部分,他們會有意識、有目的地改善表達憤怒的方式,對伴侶的意圖做更寬容的猜測和解讀;而那些“災難型”伴侶,則會注意和尋找伴侶身上的錯誤,他們習慣批評和指責,而不是表達尊重和欣賞。
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是:在親密關系中,沒有贏家或者輸家。如果你不節制自己的行為,毫不在乎自己的方法,最終,你可能贏得了某一場爭吵,但是你卻會輸掉整場親密關系的戰爭。
今日電影推薦:《本杰明·巴頓奇事》又名《返老還童》一部關于時間與愛的電影,布拉德·皮特主演,大衛·芬奇執導,豆瓣評分8.7 榮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化妝最佳藝術指導三項大獎。
10月19日讀書心得
歐亨利:《綠門》《女巫的面包》《人生的波瀾》
《綠門》
故事情節:一個小伙子在大街上走,有個在派傳單的黑人塞給他一張傳單,上書“綠色門”,他不解綠色門是個什么東西,環顧四周,地上散落著人們丟掉的傳單,上面寫的卻是牙醫廣告。不但如此,他還覺得那個黑人傳單男一直給他丟媚眼。于是他轉身又從黑人邊上經過,黑人給了他另一張傳單,“綠色門”,而他身邊的人拿到的都是牙醫廣告。就這么三番兩次,只有他拿到的是綠色門,而其他人都是牙醫廣告。于是他開始懷疑是不是黑人要暗示他什么,于是他按照牙醫廣告的指示走到一棟大樓的二樓,看見一張綠色門,推門進去………………見到一個姑娘,然后發生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等他出門發現,原來這棟樓二樓的房門都是綠色的,而他回頭去找那個暗示過他的黑人時,黑人告訴他他不過是把兩種宣傳單夾在一起發,牙醫廣告和近期要上演的《綠色門》戲劇。
綠門所體現的歐·亨利樂于助人的公民道德意識
小說《綠門》的主人公魯道夫是一家鋼琴店的推銷員,但他卻是一個熱衷于冒險的年輕人。一天晚上,魯道夫在散步時,一個正在散發牙醫廣告的黑人塞給他一張名片,名片的一面是白色,另一面則用墨水寫了“綠門”兩字,而魯道夫卻發現其他路人從黑人那里得到的都是純粹的牙醫廣告。出于好奇心,魯道夫轉身再次從黑人身邊經過,他第二次得到的名片與第一張名片的內容一模一樣。由于兩次收到寫有“綠門”的名片,魯道夫決定開始他的探險之旅。他走進黑人身后的那棟5層樓房,在頂樓借助門廳昏暗的燈光他看到一扇綠色的門,便好奇地敲開門。開門的是一個不到20歲的姑娘,她面色蒼白,手一松開門把手后就虛弱地暈倒在地。魯道夫立即對姑娘進行了救助,姑娘蘇醒后便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魯道夫。原來姑娘是一家商店的售貨員,薪水本來就微薄,后來又因為生病遲到而被徹底解雇,已經3天沒有進食了,魯道夫立刻跑到街上買了許多食物給女孩充饑。為了弄清自己為何會兩次拿到寫有“綠門”字樣的名片,魯道夫找到在那里散發名片的黑人問個究竟。原來“綠門”是附近劇院正在上演的一部新劇目,魯道夫碰巧兩次都拿到了劇院的廣告,但這次由誤會引起的探險之旅卻把魯道夫推入了真正的浪漫與冒險者的行列。
歐·亨利短篇小說的標題往往是作品的點睛之筆。小說《綠門》這一標題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寓意深刻。綠色象征生命、希望、健康與和諧。除了別開生面的標題外,歐·亨利還運用了“鋪墊式”開篇。在敘述故事之前,作者用幾段話作為開篇,為故事的發展作好必須的鋪墊,使得后面的故事情節發展合情合理。在開篇段落中,歐·亨利寫了這樣幾句話:“真正的冒險家從來就不多。出版物中所收錄的那些所謂的冒險家,其實大都是生意人,他們一直有所圖謀……真正的冒險家,沒有既定目標,不事先謀劃,只是去碰撞和迎接未知的命運。”歐·亨利就是這樣巧妙地把寓意深刻的標題和“鋪墊式”開篇巧妙地結合起來,講述了一個敢于擔當的冒險家為一個生命垂危的女孩開啟希望之門的感人故事。歐·亨利在故事開端就稱男主人公魯道夫是一個真正的冒險家,這就意味著他后來對那位下崗女店員的救助并非有所圖謀,只是一種純粹的助人為樂之舉。魯道夫懷著探險的心理敲開了他本以為會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扇綠門,結果看到的卻是一個因3天沒吃東西而餓暈了的失業女孩,盡管他與這個女孩素昧平生,但他立即對女孩施救,還買了許多食物給女孩充饑。得知女孩已被老板解雇,而且身邊又沒有親屬朋友,善良的魯道夫許諾第二天還會來看望她。魯道夫本以為自己先前收到的寫有“綠門”字樣的卡片是女孩為了求救而請黑人散發的,所以當女孩問他為何會來敲門時,為了維護女孩的尊嚴,善解人意的魯道夫謊稱自己是來找人而錯敲了門。當得知“綠門”字樣的卡片是一家劇院請黑人代發的新劇宣傳廣告時,富有挑戰精神的魯道夫卻認為是命運之手為他指路,讓他找到了一個需要幫助的無助之人。通過小說《綠門》,歐·亨利贊揚了普通小人物身上那種救助他人但不求回報的可貴精神。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陌生人的遭遇往往采取一種冷漠的態度,歐·亨利正是通過他的文學作品喚醒人們的道德意識,呼吁建立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
歐·亨利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正處于歷史變革時期。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美國的現代工業也在飛速發展,其工業產值在世界位居第一,而正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為了追逐金錢名利,許多人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生活在那樣一個人與人之間關系需要用金錢來維系的時代,歐·亨利試圖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給那個冷酷虛偽的社會帶來絲絲暖意,小說《綠門》中的主人公就是充滿著人性光輝的一個小人物。盡管兩部小說的故事情節不同,但是它們卻具有相似的故事主題:頌揚真善美,批判假丑惡。一方面,歐·亨利對魯道夫所具有的高尚品德進行了謳歌和贊美;另一方面,批判與諷刺了《綠門》中的商店店主所表現出的唯利是圖和冷酷無情。
作為來自社會底層的一員,歐·亨利懷著對各行各業勞苦大眾的同情,懷著對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自己的作品中挖掘普通小人物的高尚品德,旨在贊揚那個人情冷淡的年代中難能可貴的人性美,從而引發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和對道德的反思,最終使作品的社會意義得到升華。歐·亨利作品中的眾多小人物,雖然生活在一個受金錢主宰的世界里,但他們仍然能夠保留一片真情,這種真情包含了純真的愛情、真摯的友情和對陌生人的關愛之情。在《綠門》中,魯道夫與暈倒的女孩素昧平生,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對女孩進行了救助。通過《綠門》這篇小說,歐·亨利向讀者傳達了一種公民道德意識: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才能讓世界溫暖和諧。
歐·亨利不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公民。他憑借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在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一些普通公民身上所體現出的高尚道德品質,借助文學作品積極弘揚社會正氣,呼吁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譜寫人性真善美的頌歌。雖然歐·亨利生活的社會體制和年代與現在不同,但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因此,歐·亨利在《綠門》這篇小說中所體現出的公民道德意識對中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有所啟示。小說主人公梅達和魯道夫身上的善良仁慈、自我犧牲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是值得每一個公民學習借鑒的。可以說,歐·亨利不僅是全世界的優秀作家,還是道德文明的傳播者。
《女巫的面包》
《女巫的面包》講述的是一個四十歲的大齡“剩女”———面包店的老板娘,瑪莎·米昌姆(Martha Meacham)的愛情悲劇。瑪莎愛上了一個看似溫文爾雅、穿著整潔的破舊衣服、每周到她的面包店買兩三次陳面包的“窮困的藝術家”。瑪莎是個富有同情心的人,她認為這個“藝術家”必定是窮困潦倒,住在閣樓里,每天只能啃著陳面包畫畫。于是,她煞費苦心地在“藝術家”的陳面包里慷慨地塞進了很多美味、可口的黃油,期待“藝術家”在驚喜中品嘗出她的愛意和關心。不料,瑪莎的多情卻遭到“藝術家”一頓暴風驟雨般的臭罵。原來,這個所謂的藝術家是個建筑設計師。他苦苦干了三個月,全力以赴地繪制新市政廳的圖紙,準備拿去參賽。他之所以買陳面包,是為了擦去草圖上鉛筆印。瑪莎多情的一舉,使其圖紙變成了廢紙。
(一)開門見山的開篇風格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無論是開篇還是結尾都具有非常鮮明的歐氏特色。歐·亨利崇尚自然、直接和簡潔的寫作方法。他曾勸他的朋友阿爾·杰寧斯,寫作時應盡可能地注意“簡單、明白和不加修飾”,“單刀直入地開始,不要扯什么道理。”在《女巫的面包》這篇小說中,歐·亨利正是采用了單刀直入式的開篇方式,在文章一開頭就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介紹了故事發生的場景以及主人公的基本情況。譬如,在《女巫的面包》這篇文章中,歐·亨利就是使用直截了當、樸實自然的開篇風格的:瑪莎·米昌姆小姐是街角上的那家小面包坊的老板娘(是那種需要你上三級臺階,而且在你推門的同時門鈴就會響起的小店)。
(二)入木三分的細節描寫
歐·亨利非常注重細節的描寫。在他的小說中,細節描寫真實準確,往往給讀者身臨其境的體驗。歐·亨利對細節的描寫真實、自然,與他本人的經歷密不可分。了解歐·亨利經歷的讀者很容易從他的作品中發現歐·亨利本人的影子。歐·亨利曾做過制圖員。在《女巫的面包》中,歐·亨利提到建筑設計師到面包店買陳面包擦草圖上的鉛筆印,就與他做過制圖員的經歷有關。他對設計師的制圖過程非常了解。在《女巫的面包》中,歐·亨利寫到:“一般都是先用鉛筆畫草稿,待完成后再擦去鉛筆的痕跡,而用陳面包擦這種痕跡比用橡皮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細致傳神的心理描寫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致傳神的心理描寫使得他塑造出了許多讓讀者印象深刻、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藝術形象。在《女巫的面包》中,歐·亨利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折射人物的心理,因而把人物的心理描寫非常傳神。
在《女巫的面包》的面包中,歐·亨利通過瑪莎的語言和動作把一個單相思既想大膽地表達愛意,同時又擔心自己過于主動,需要保持矜持而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描寫得非常到位。
“‘我很喜歡藝術和’(不,不該這么早就說“藝術家”)‘繪畫。’她改了一下口。”
又如:“瑪莎站柜臺時穿起了她那件藍綢子背心,她還在后院里熬起了那種神秘的榅桲籽與硼砂的混合物,很多人都用這種混合物的汁美容。”在這段文字中,歐·亨利寥寥幾筆就把瑪莎“女為悅己者容”的心理躍然紙上。而當瑪莎的美夢驚醒后,歐·亨利通過前后對照的手法,通過瑪莎的三個動作,就把瑪莎的那種尷尬、好心辦壞事和恨不得打自己嘴巴的心理刻畫得絲絲入扣。“瑪莎小姐走回后面的房子里,脫下了那件藍點子綢背心,又穿上了原來的那件棕色的舊嗶嘰衣服。然后,她把榅桲籽與硼砂煎汁兒倒進了窗外的垃圾箱里。
(四)速寫式的人物刻畫
歐·亨利在《女巫的面包》這篇小說中,歐亨利采用了人物速寫的藝術手法來勾勒主要人物的特點。
在《女巫的面包》中,作者三言兩語地僅用兩個句子就給大家呈現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大齡“剩女”的形象。“瑪莎小姐年方四十,銀行里有兩千塊錢存款,兩顆假牙,一顆富于同情的心;與那些結了婚的女人比較起來,瑪莎小姐的條件可謂頗為優越了。”簡簡單單的類似征婚廣告的兩句話,就把女主人公的年齡、經濟狀況、婚姻狀況、健康狀況以及柔軟的心靈,刻畫得淋漓盡致。給讀者提供了無限想象的空間。讀者不禁會問,瑪莎的條件這么好,怎么會成了“剩女”呢?是因為她心高氣傲還是一直沒有遇到對的人?
(五)歐·亨利式的結局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從文章開頭,就精心鋪墊、巧妙設計“陷阱”。當讀者沿著他的思路,以為自己已預知到故事的結局時,故事的結尾卻突然峰回路轉,與讀者的推測大相徑庭,給人一種獨具匠心而又讓人措手不及的意外驚喜。
在《女巫的面包》中,歐·亨利主要使用了逆勢型的結尾方式。從文章一開頭,作者就先造足了勢,“把讀者的思路沿著表象引過去,最后峰回路轉,讓讀者看到的卻是與表象完全不同的結局,從而在驚異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情的真相和問題的實質。”譬如,文中提到,瑪莎對那個到她店里買陳面包的“藝術家”很感興趣,而那個“藝術家”似乎也很樂意與瑪莎聊天。因此,在瑪莎往“藝術家”的陳面包里塞進黃油后,讀者們和瑪莎一樣,期待著“美味的黃油”能促成瑪莎和“藝術家”的美好戀情。同時希望這個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老姑娘”能早日結束單身生活。然而,事與愿違。故事的結局卻與瑪莎和讀者的愿望恰恰相反。瑪莎的好心無意中毀了那個建筑設計師辛辛苦苦設計了三個月的參賽作品。而瑪莎的愛情美夢也隨著“藝術家”的一頓臭罵而煙消云散。
《女巫的面包》中一方面作者在對“老姑娘”主觀的、“單相思”的行為予以諷刺的同時,給讀者帶來了幾分對“老姑娘”的感傷之同情;同時又為建筑設計師辛苦設計的作品的損失而為之惋惜。這種“同情”和“惋惜”是悲劇性的。
(六)歐亨利的諷刺藝術
《女巫的面包》是歐·亨利非常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講述了一個面包店老板瑪莎小姐一廂情愿的愛情故事。在故事中,四十歲的瑪莎小姐對一個經常光顧面包店的“藝術家”(實際上是一個建筑圖紙設計師)產生了愛慕之情。這個“藝術家”衣衫破舊,但外表整潔,他每周都會到店里來買兩塊陳面包。為了表示她對那個“藝術家”的好意,有一次瑪莎小姐在給他的陳面包里偷偷加了許多黃油,不料“藝術家”的陳面包是當做橡皮擦圖紙用的,結果瑪莎小姐的好心辦了壞事,反而毀掉了設計師(即“藝術家”)辛辛苦苦畫出的圖紙。她心目中的“藝術家”不但沒有感激她,反而對她異常憤怒。
1)歐·亨利小說中慣用的諷刺手法——情節設置。在歐·亨利的很多作品中,故事情節都是比較簡單易懂的,但是,在邏輯設計方面卻往往出人意料,尤其是“歐·亨利式結尾”,在文學史上堪稱經典。《女巫的面包》之故事結局依然是典型的“twist ending”,歸結為一個詞即“出人意料”。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藝術家”看起來潦倒,卻外表整潔,頗具藝術家的氣質;他手上殘留的顏料似乎在告訴讀者,他確確實實就是個畫家。可是文章結尾處,讀者才驚訝地發現,他不是畫家,而是一個建筑圖紙設計師。當瑪莎小姐有心用一幅畫試探“藝術家”的身份時,他竟然也做出回應了:他舉止儒雅,言語禮貌。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他說話時的語氣和神態,但是通過瑪莎小姐的觀察,那副眼鏡背后傳出的是溫柔而和善的目光——“How gentle and kindly his eyes shone behind his spectacles!”。讀者不禁會想,是不是“藝術家”對瑪莎小姐也有一些好感呢?但是文章結尾處,讀者不僅感嘆,原來先前的鋪墊只是瑪莎小姐的自作多情!而“面包”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也是讓無數讀者倍感意外:面包竟然不是用來吃的,作者在小說結尾處才點出答案,它是圖紙設計師用來擦除圖紙上殘余的鉛筆印記的!誰能想象得到面包竟是做這種用途的呢?正是這種種的出人意料,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實現了極大的諷刺效果。
不僅如此,作者總能將諷刺小心翼翼地安排于細微之處。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藝術家”的眼鏡、瑪莎小姐的“藍點點綢背心”,都先后三次一閃而過,像是不起眼的細節,卻蘊含著極大的諷刺。瑪莎小姐眼中的“藝術家”文質彬彬,正是她心儀的類型。他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更加斯文。可這眼鏡也像個魔咒一樣,迷惑了瑪莎小姐的雙眼。當她用一幅畫去試探“藝術家”時,那眼鏡背后的目光是那么的“溫柔”,這再次誤導了瑪莎小姐。可是當作者再次寫道“藝術家”的眼鏡時,那背后卻是他極度憤怒的目光——“his blue eyes blazing behind his spectacles.”。而瑪莎小姐為了吸引“藝術家”的注意,她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藍點點綢背心“blue-dotted silk waist”。可事與愿違,當“藝術家”對她怒目而視時,“Miss Martha leaned weakly against the shelves and laid one hand on her blue-dotted silk waist.”。不難看出,這件最華麗的衣服反而凸顯了瑪莎小姐自作多情的尷尬。最后,她只能悻悻地換下這件藍點點綢緞背心:“She took off the blue-dotted silk waist and put on the old brown serge she used to wear.”。
2)《女巫的面包》中歐·亨利的“另類”諷刺——敘述視角中的諷刺
“文學中關于敘述者的敘述視角一般有以下三種分類:敘述者即作者或作者的代言人;敘述者處于上帝的位置,即處于全知視角;敘述者處于作品人物的位置,因而敘述就由作品中的人物來完成。”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作者并沒有單一地采用以上任何一種敘述視角。他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卻就像是瑪莎小姐本人。在文章的開頭部分,作者完全是一個敘述者,他簡潔地描述了瑪莎小姐的外貌及實際情況,可是在文中,作者時而又會化身為瑪莎小姐。此時,作者就像是瑪莎小姐“肚里的蛔蟲”,對她的所思所想一清二楚,宛若其人。正是通過這種轉移敘述視角的寫作手法,作者在時刻引導著他的讀者和他一起幻想,和瑪莎小姐一起緊張、一起激動、一起期待、又一起失落。也正是通過這種技巧,作者讓故事的結局看起來更加出人意料。
3)題目中的諷刺
《女巫的面包》描寫的是瑪莎小姐一廂情愿的愛情故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正文當中并沒有出現“女巫”這一角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把它放在題目中呢?是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回顧一下著名童話故事里的女巫形象,我們可以發現,美食誘惑是女巫使壞的慣用伎倆,如白雪公主里的女巫使用的毒蘋果等,而這篇小說里的瑪莎小姐好心辦了壞事,完全毀掉了設計師的圖紙,正像女巫使壞一樣。因此我們可以推想,作者用《女巫的面包》來做題目,其實是在諷刺瑪莎小姐自作多情,結果讓“無辜的”設計師功虧一簣。而作者又分明在字里行間埋下了對瑪莎小姐的憐惜之情,明明是有人像女巫一樣給她施了魔咒,讓她一步步走向自我欺騙,才造成了最后她一廂情愿的結局。誰讓那個人斯文得像藝術家一樣,潦倒卻衣著整潔;誰讓他手上還殘留著顏料的痕跡,分明是畫家埋頭作畫所留下的印記;誰讓他偏偏注意到了那幅特意為吸引藝術家而掛出來的油畫;誰讓他言語間溫文爾雅,似乎是在柔情流露……難道這不是女巫在故施法術嗎?說不定“藝術家”自己就是那個女巫:他給人藝術家的印象,卻搖身一變成了圖紙設計師;他看起來窮困潦倒只能買陳面包充饑,不料這陳面包卻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擦圖紙的!這難道不正是女巫的難以捉摸,舉止怪異嗎?
或許就是出于以上原因,作者歐·亨利在題目中使用了“女巫”的復數“witches”,來突出其諷刺效果。其想法之新穎,構思之巧妙,不能不令人折服和敬佩。女巫的面包終究沒有給瑪莎小姐帶來愛情,然而歐·亨利“另類”的題目諷刺卻再次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在《女巫的面包》中,作者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上述諷刺手法,才使讀者產生了審美的震蕩,顯示了非比尋常的藝術效果。
《女巫的面包》一文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作者并不簡單的寫作手法和獨具匠心。他把諷刺隱埋于情節之中,凸顯于細微之處,每一遍細細的品讀之后,總能有新的發現和體會,這也成了歐·亨利作品最為鮮明的特征和永不消逝的魅力。
《生活的陀螺》
喜劇的解讀:破鏡重圓,學會珍惜
或許這是人類感情生活的一種常態,當今人在感慨情感不夠牢靠,用“七年之癢”或其他詞匯來描述感情變淡之后的狀態時,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19世紀的歐亨利就已經用他溫和的筆調描繪了一對夫妻離而復合的故事,雖不乏心酸,但還是為這對貧賤夫妻倆之間的默契與關心而感到溫暖。
生活就像陀螺一樣,有時會在高速旋轉中忘卻了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反而專注于日常瑣屑與小摩擦上,就像歐亨利筆下的蘭西夫妻倆(Ransie and Aricla)之間的相互抱怨與控訴。但當我們聆聽兩人在領取離婚證書之后的叮囑與依依不舍時,不禁會感慨,生活就是這樣,只有折騰過了方知珍貴,只有摩擦過了才會珍惜,只有在即將失去彼此時,才明白彼此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無法從生命中抽離。因此,請讓我們聽取歐亨利這位充滿溫情的小說家的忠告,不要像阿里娜那樣在即將失去蘭西時才后悔莫及,也不要再“憐花滿眼淚”,對著后來者感慨“不如憐取眼前人”。請珍惜生命中的美好與悸動吧,請用雙手與生命守護住你生命中的something important吧。
歐亨利的小說一直以巧妙的結局而備受人關注,這篇小說同樣如此,誰會想到一開始滿腹牢騷的夫妻倆最終會相互原諒,一起回家,誰會想到丈夫蘭西打獵得來的全部家產會成為夫妻倆離婚的手續費,中途又經蘭西搶劫,成為給妻子的贍養費,最終竟然成為夫妻倆復婚的手續費又再次回到治安法官威德普的手中。是的,這個小故事充滿了溫情與慶幸,這對離婚半途上的夫妻幸好來得及發現彼此的好,從而珍惜彼此,走向幸福。
補充啟發:
悲劇的解讀:怨憎相會,周而復始
中性的解讀:太陽照常升起,生活的真實常態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52天,今日小理論是:親密關系中的負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