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式眾籌整合產業,構筑產業發展專業力量
在當下的中國,專業的農民似乎已經絕跡。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威斯康星大學富蘭克林·H·金教授,遠涉重洋攜妻子游歷中國、日本和高麗,考察三個東亞國家古老的農耕體系。根據旅行的游歷記錄和反思,富蘭克林寫了一本書《四千年農夫》。這本書記錄和研究了農業生產者真實的生活環境,講述了東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保護自然資源的方法、及他們的經驗。書中提到:東亞民族主要依靠小塊土地和少量產品來維生,卻養活了密集的人口。在遠東地區,每一種可以食用的東西都被認為是人類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東西則被用來做燃料。各種有機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類的或動物的糞便都被細致地保存下來,在使用之前再將它們粉碎并烘干作為肥料。在這里,看不見一塊閑置的土地,見不到一點被浪費的資源。如果那個時代的耕種作為標準,當代的專業農民就已經絕跡了。當下的中國,95%的農民離開農藥化肥不會種地,傳統的制肥和生態防范病蟲的辦法基本失傳。基于勞動量、勞動效率或者經濟成本出發的考量,農村也已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不停,辛勤忙碌的工作場景。而一部分自然農法或者有機的耕種者,現代的新農夫,試圖還原回祖宗耕種的技術,為種子留下傳承,為守護腳下這片土地。他們是這個時代靠譜的人。在食安危機超乎想象的今天,他們無疑是農業的希望種子。但是,遺憾的是,農場端的新生產業力量基本處于相互割裂的狀態,甚至因為互相搶奪市場,互相詆毀,不折手段的競爭比比皆是。農業的上游端需要產業聯合的力量。
另一方面,時代的變化,農產品的流通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產業鏈過程,從物流到銷售的渠道乃至農產品的加工烹制形成了專業化的分工。應和這個產業鏈的變化,要保障整個供應過程的安全,產業鏈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力量。
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農場端、流通端不再是小農經濟時代的自給自足,小范圍分享流通,規模化的農場、組織化的公司化運營成為必然。因此,從組織運作的角度,采供銷、人力、財務、辦公、后勤等組織運轉的基本角色分工也成為基本需求。
因此,從耕種到產品流轉乃至組織構造,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市場需求,讓有機農業產業真正走向康莊大道。而中國式眾籌是解決這個專業力量集合問題的最佳手段。用中國式眾籌把產業發展所需的專業力量整合起來,搭建行業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形成標準的機制和流程,再運用現代的培訓工具和手段,實現傳承和復制。所有環節的參與者都可以共享組織資源成果,共創整合未來。當然,所有這些呈現的基礎是:參與者的包容、共享、開放、透明的心態,這也是當代的互聯網精神。所以,最終還原到人上,行業亟待精神領袖振臂高呼,更需要在情懷和理想的基礎上,增加協作和共贏的理念和行動!而后者,是可以通過中國式眾籌來設計和構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