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微博看到陳道明老師批評不知所謂還瞎嚷嚷的青年團的視頻,知道了《傳承者》,正好第二季《傳承者之中國意象》開播,從此每周日晚上21:15準時搬小板凳。
此前,我有些反感京劇,不明白一句話為什么要唱半天,不明白為什么要背一身繁瑣的東西,不明白為什么突然“嗆嗆嗆”,更不明白它怎么就成了國粹。當我耐下心去看去聽去了解,發(fā)現(xiàn)戲曲演員一抬腿,一轉(zhuǎn)身都是美的藝術,一詞一句都是天籟之音,更感動的是戲曲演員背后的堅守,匠人精神,不過如此。
此前,我自以為蒙古族的音樂是最豪邁粗獷的,如天高,似地闊,卻不知道其實它更是憂傷的。是一只鴻雁,在遼闊的草原上盤旋,只有一只鴻雁;是馬頭琴的悠長凄切,像午夜夢回窗前問候的白月光;是游子心里的一棵樹,日漸粗壯,卻沒有年輪。
此前,我覺得民歌很土俗,直到雷佳的《難忘茉莉花》,《板藍花開》在我眼前絢爛地綻放,小小的花兒可伶可愛,清香悠遠,仿佛看到了千年前有人在水邊唱蒹葭蒼蒼。
它讓我學會用一顆純粹的心,一雙不染浮塵的眼,去欣賞所有美麗的東西,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文化之美。
我愛中國,因為愛她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書法,是國畫,是唐詩宋詞元曲,是李白杜甫蘇軾,是塞北秋風駿馬,是杏花煙雨江南……是這些中國意象,成就了一個大美中國。
之前看《百鳥朝鳳》,看到嗩吶的凄慘晚年,很害怕這是中華文化的終極命運。
曾經(jīng),無雙鎮(zhèn)紅白喜事無一不請嗩吶來鬧鬧的,后來,洋樂隊趾高氣揚登堂入室;曾經(jīng),嗩吶匠是坐在太師椅上的,一堂老少感恩戴德,后來,吹嗩吶竟然成了乞討的方式;曾經(jīng),那把道光年間的金嗩吶是傳了六七代的寶貝,后來,嗩吶滿地殘碎;曾經(jīng),焦師傅信誓旦旦無雙鎮(zhèn)不能沒有嗩吶,后來,嗩吶成了非物質(zhì)遺產(chǎn),遺失了的財產(chǎn)……最后,只有天鳴一個人在焦師傅的墳前為他吹,百鳥朝鳳。
鳳已不在,百鳥何來朝。
焦師傅病重時堅持吹百鳥朝鳳,血從嗩吶里流淌出來,想到一個詞——杜鵑啼血。杜鵑啼血是回不到它執(zhí)念的家鄉(xiāng),焦師傅啼血是為嗩吶的命運。都是放不下的夙念。
同樣的,中國,我們的天朝上國,曾經(jīng)萬國來朝,俯首稱臣,它的文化如銀河般璀璨。如今,月落星沉,文化大國只是一頂從老祖宗那里拿來的舊帽子,強行帶著。很可笑的,古建筑一座座地毀,后來,新的古建筑又一座座地橫空出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目一條又一條地增加,然后,一個個真的成了遺產(chǎn)。
“世界文明的很多消失,不是轟然一聲,不是轟然倒下的,常常是嗚咽一聲。嗚咽就是低沉的,就是是悲鳴的,就是不知不覺的。”這才是最悲傷的。
看《山河故人》,出國多年的到樂用翻譯器跟父親交流,忘了母親的名字。覺得痛心。看《不二情書》,僑居半生的爺爺,給孫子取名汨來(爺爺是湖北秭歸人,屈原的故里),寫毛筆字,說文言,嘆“去國懷鄉(xiāng),滿目蕭然”。熱了眼眶。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情懷成了一種很酸的東西,稍微有點情懷的人像是個傻逼。可是我很好奇,一個沒有情懷的人,是什么充當他心中的太陽?
曾經(jīng)為中國文化的沒落而痛心,可是現(xiàn)在,我看到了還有很多人在傳承。有人還沉醉在千年前的世界里;有人在故宮修文物,一修就是一輩子;有人在天一閣修復古書,只有兩千工資也不棄……這就夠了。
這也不夠,遠遠不夠。
一跪拯救了《百鳥朝鳳》,一些人卻實難擔負所有的傳承,中華民族也不是只有那么一些人。
“我來之前,很多朋友勸我,說這個東西誰看啊?傳承,而且你們何德何能去鎖定傳承的正確與錯誤?存在與消失?可能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大家知道傳承,知道中國有很多文化是不被大家,尤其是不被我們年輕人所知的。可能收視率比不上其他的娛樂節(jié)目,但是有一個人看,它也是勝利的,是誰的勝利?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勝利。”
“把我們招可去學昆曲,當時我們的口號就是:搶救昆曲。”
“我要打造有中國元素的世界級的芭蕾舞劇。”
“作為我們來講,就是想要站在舞臺上,永遠地扎在你骨子里的這個戲曲,永遠地跳不出來,這一輩子就離不開它了。”
“當我的生命結束的時候,我相信我還會回到草原。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能傳承的就是這些東西,是這種愛,是沉甸甸的愛,和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良好的文化,這才是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要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