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如何用商業邏輯做出聰明決定?
主講:劉潤、李雙宏-《5分鐘商學院》產品經理;
5個問題:
1、目標:如何找到飛速上升的行業和公司?
2、能力:怎樣獲得CEO視野和制定戰略能力?
3、收入:如何利用杠桿達到百萬年薪?
4、溝通:如何向上管理你的老板?
5、時間:怎樣進行時間管理?
劉潤,得到訂閱《5分鐘商學院》作者。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現潤米咨詢CEO,擔任海爾、百度、恒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1.如何用商業的邏輯,做出正確的選擇?
親戚的小孩高中快畢業,學畫畫和音樂。兩者之間如何做出選擇呢?
“邊際時間成本”的概念:比如生產iPhone,生產每一部,邊際成本是為零的。這種是產品。與之相對的,是服務。比如理發師,邊際交付時間很高,給你理發就不能給別人理發。
邊際交付時間越大就越是服務業,越小就越是產品。
邊際交付時間越大就越是服務業,越小就越是產品。
在中國的鋼琴家,耳熟能詳的只有,朗朗和李云迪,因為音樂是產品。每次交付后,使用的方式,邊際成本極低。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好的。但是,繪畫,是一個服務業。音樂是頭部市場,畫畫是分散市場。做產品,成功者壟斷。做服務,是分散市場。
你是清華計算機系的學生,三個公司都給你offer,A人工智能的初創企業B、BAT級別的企業 ? ? C、比較不錯的企業,薪水也不錯。
背后的行業規律:
1、人無我有,你做不出來,我能做出來,創造型企業,越是前端的公司越棒。
2、人有我優,大家都可以開互聯網公司,但是我做的最好,用戶體驗最好。大家都不錯,比如買電視機的時候,很小的時候9寸的黑白電視機,就是神一樣的東西,后來變成32寸還是彩色。60寸是極限了,開始有些廠商開始研究如何在墻上投影了。這個行業基本到了工程技術的瓶頸期,你只能伴隨它進入穩穩的時期。
3、人優我廉,拼價格的時候,這個行業已經走到頭了,價格最低是即使轉型時。
4、人廉我轉。已經不能再打價格戰了,必須轉行。
因此我會選A企業。
在公司里如何選擇崗位?
每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要做公司的核心價值部分,是最好的。
比如保潔公司,要去保潔公司的話,應該做什么?
A產品部門,研發洗發水
B營銷部門,廣告和活動
C渠道部門,把洗發水放到全國各地
最核心的部門是B營銷,去建立認知,做市場。
微軟呢?產品、營銷和渠道,最核心的部門是工程師部門,是產品部門,技術人員應該選擇微軟。
關于人生選擇,背后都是商業邏輯,通過對人與人交易的理解,做出聰明的決策。
1999年加入微軟。2003離開微軟。一共十四年。
人生的三次重大決定
1、加入微軟,早上9:30背英文簡歷,面試了7個小時之久,最后一個人唐駿面試后,會當時告訴我,恭喜我可以加入微軟。待遇會比近微軟之前還要低,劉潤老師猶豫了很久。還是加入了。微軟是核心企業,不給錢也要去。他是行業中的關鍵機構。
2、7年的時間后,從技術部門到了市場營銷部門。
3、2013年,移動互聯網了,離開微軟,進入咨詢行業。因為老師意識到咨詢行業會大變,積累知識庫和雇傭聰明的小朋友已經玩不轉了。必須要有自己深刻的洞察,咨詢行業回到了以人為本的手藝活了。于是放棄了微軟,自己做咨詢公司。
用商業看行業,用行業看企業,用企業看個人。
人天然會把錢存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人天然是損失厭惡的。人很多時候做選擇是使用自己的直覺的。但是精英們就會打破這種直覺,用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
你的老板究竟比你強在哪里?
答案:“戰略”
因為選在了正確的方向、打法、商業模式,所以比你成功。
培養自己的戰略能力
很多人對別人成功特別關注,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幸存者偏見,學習別人是如何成功的時候,其實他本人都未必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
什么是缺乏戰略思維?
比如捐書,有些機構的做法是,跑到地鐵口,求捐書,通常來說,人們就會捐家里的舊書。
聰明的公司選擇與“真維斯”合作,任何時候都可以捐助。
更聰明的做法,是與圖書館合作。每年把要扔的舊書,都收過來,捐給小孩。
如何具備這種能力?
1、養成系統化的思考能力
用關聯、動態、整體的思考問題。前段時間有本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有一句話說:谷歌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一直在雇傭最優秀的員工。但是,在谷歌還是小公司的時候,那里有優秀的人會去呢,一定是選擇了正確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因此學習公司的模式一定要有時間思維,請你學200年的谷歌、2003年的淘寶、1985年的微軟。用戰略思考。
2、心中存儲因果律
比如:因為有了巨大的流量,于是就可以變現。
有了這種系統化的思考能力后,你就能用上帝視角看待商業,與你老板的老板,平等的思考。
關鍵字“杠桿”
為什么一個人想賺很多錢,必須要用杠桿
打工是把時間出售給了公司,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時間單價可能會不一樣,你唯一能買賣的就是自己的時間,只有發揮杠桿,才能賺錢。
如何提高杠桿?
A專業型杠桿,單價比別人高,但是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公司送自己的錢當成毛利,提高自己的專業性杠桿。
B借助別人的時間,用團隊來干活。管10個人,杠桿X10。管人的能力,能放大杠桿。
比如:從員工到經理,人生的第一個管理問題,是員工不如你。員工不如你的時候,你不要說“放著我來”,這說明你沒有把人作為資源,耗費了自己的時間。
有次大活動后要寫份報告,發到美國去。當時劉潤老師寫的報告一直有問題,老板就在房子里不斷讓劉潤修改。但老板從不自己改,而是批注好了讓劉潤自己改。后來來來回回,一直耗到第二天早上,才發了出去,這件事幫助了劉潤老師成長。像老板這樣的行為,是在幫助與員工成長,一個人就應該從執行者變成管理者。
從總監到CEO,要知道,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相對好的決定。
考核解決問題的單位時間和產出,3個平衡性指標。如果你把解決問題的時長改短一點。工作時間就會變少,該下班就下不了班。如果你把解決每個問題的單位時間變長,你就會顯得不能干。要懂得管理是一項平衡的藝術。
45歲之后,想獲得財富,時間x杠桿x資本,資本市終極的杠桿,把資本投在正確的人和公司上。要有對商業的洞察。
所有的管理都是一種影響力,沒有所謂的向上管理。
影響力的來源即是權力的來源。
什么是老板?
公司是工業化時代開始有的,還沒有100年的時間。之前是師徒制,在之前是合伙關系。世界上只有基于價值的合伙關系。
所有的關系,家人、朋友都是。要思考我對別人的價值是什么,別人如何因為我的存在而獲得回報。
比如,挪威人發明了合伙人制度,有錢人出船,沒錢的人出力。出力的人賺20%出錢的人賺80%
工業化時代,資本占大頭,擁有話語權,不平等的概念出現了,即雇用關系,他只存在了一小段時間。雇傭關系中的合伙關系越來越多,人才的優勢費越來越明顯
壓力型權利:員工做的不好罰款,做得好有獎金。
權力不是職位和老板給你的,權利是員工給的。員工不聽的你,你就沒有權利了。權利本質上是接受者來制定的。
動力型權利:表率權、專家權。專家權:你可以教的你員工。表率權:讓你的員工向你學習。
客戶為什么像乙方,因為他們尊重你。對老板也是一樣,你要向老板表示表率權和專家權。
讓老板對你的動向時刻有知情權。他老板對你產生信任。如何存貯影響?讓老板感受到你的專家權。在老板那里存貯你的影響力。
帶2、3個方案而不只是問題,去見你的老板。
為什么要向上管理老板?因為要向老板要資源,用資源影響同事、家人、其他關系。其實上只有一種能力,就是影響力,并且是基于價值的影響力。世界上只有一種關系,就是,合伙關系,并且是基于價值的合伙關系
時間
時間是每個人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成本。
如何基于成本作決策?
你在通縣,到東直門上班,那你要不要多花2000元,搬過來呢?
貴了2000元,省了3小時。
加入月收入1萬,1個月工作日21.5天,1年250天,結果一天500塊,3小時的路程就是180
180x20=3600元,你就省下來了
2006年,有個出租司機,1天能賺8000元,他非常厲害,他算他的時間成本,每天交380元公司錢,210油費,10幾個小時的出租車,平均1小時的時間成本是34.5,他都計算出來了。
這個價值是什么?客人上車,去火車站,會堵很長時間。結果他按照公路的錢,走了更遠的高架。結果省了25分鐘,結果他用1塊多的油錢,賺到了17塊錢,那17塊錢是省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