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課的時候,男孩M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今天有美術課,我忘了帶美術工具,你能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送來嗎?
我立即給他爸爸打電話說明情況。
課上一半時,門衛叔叔敲門,遞進來一袋美術工具。M立馬跑前來,看到美術工具袋的那一刻,他發飆了:我不是要這種!我不是要這種!
我說,爸爸送錯了,你很生氣是吧?老師現在要上課,你先把它拿到位置上去,好嗎?
他的火氣更大了,拿過工具袋,朝地上一甩,發起脾氣來。
為了不影響上課,我把他晾在一邊,暫時沒有理他。
有學生說,老師,他怕數學老師,他不敢對數學老師發脾氣。
是的,這孩子在我面前已經發過兩次脾氣了。可是在數學老師面前,他規規矩矩,非常的聽話。
是因為我好欺負嗎?
家中有孩子的人也都知道,家中最好說話的人,最是要被孩子“欺負”,所謂蹬鼻子上臉,所謂欺軟怕硬。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能在家長看來,做家長的,做老師的,怎能被孩子欺負?小時候就吼家長、老師,長大了還了得?
于是,家長老師們便紛紛先發制人,變成那個不好說話的人,或者說不好惹的人。
真的是孩子喜歡“欺負”好說話的人嗎?
其實不是。
孩子的感覺最精準,如雷達一樣。一當TA覺得在你面前是安全的,他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所謂釋放天性,情緒流動。
如若知道,在你面前釋放天性沒有好果子吃,TA便本能地壓抑了自己的個性,來迎合你。
從這個方面來說,孩子發脾氣也并非壞事,傷別人總比憋在心里傷自己強。
TA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是選擇錯了方式而已。
孩子愛發脾氣,要么是因為家里至少有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TA從中學會了靠發脾氣來解決事情,要么是TA經常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接納,只能靠發脾氣表達自己的訴求。
孩子發脾氣只因缺少一個“看見”。他在用這種方式告訴你:看見我!看見我!
每一個憤怒情緒的背后都有一個沒被滿足的需求。孩子發脾氣,是因為需求沒被滿足。
如果我們試著幫TA梳理,孩子的情緒很快便會如云般消散。
如:
爸爸送錯了美術工具袋,你很生氣?
這道題你不會做,你很沮喪?
同學罵了你,你很難過,是嗎?
......
試著幫孩子確定感受,是幫助孩子盡快剝離情緒的好方法,詢問孩子,此時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進而詢問孩子,你有什么需求?
將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需求上來,孩子也會很快走出情緒困擾,而不是像困獸一樣朝你狂吠亂叫了。
擦亮你的雙眼吧,多一些“看見”,去發現孩子發脾氣背后的真正原因,而非簡單粗暴地將之定義為孩子對你的“欺負”。
這也正是我與孩子的相處中,需要好好修煉的地方。
又一次,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發現他玩小顆粒的磁珠,數學老師安全起見,將他的磁珠沒收了,我去上課時,數學老師還在跟他講道理。當時,他眼淚汪汪,一臉的不服氣。
正式上課鈴打了,我跟他共情:“M,老師知道你的東西被收了,你的心情很難過……”
我本想繼續說,如果你答應老師不在學校玩,我去跟數學老師說,讓她把磁珠還給你,可是,不等我后面的話說出口,那孩子氣哼哼地,眼淚直流,又踢又打,直朝他面前的書柜出氣。
我害怕他把書柜踢倒砸到他,讓他回座位,他不回,我只好讓他暫時站門邊,冷靜冷靜。
可是,我的課根本就沒法上了,我在一邊上課,他在一邊猛踢門,踢得門冬冬作響,一腳一腳簡直如踢到了我的心上,讓我的心口一陣一陣發緊。
說實在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盡管我努力說服自己,要更有愛心和耐心,但我終究是很氣憤的,這樣脾氣暴躁、油鹽不進的孩子,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有他家庭養育的原因呢?
安靜的課堂被他攪亂,無奈之下找來他的家長,詢問情況。家長說,M從小就這樣。在幼兒園曾經連哭四個小時,直哭到幼兒園關門為止。
我問,是不是家里人特別溺愛他,回答說,爺爺奶奶很慣他,但媽媽不慣,爸爸對他是又嚴又愛,爸爸要打他,但同時又很溺愛他。
他怕他爸爸,但又極其依戀他爸爸,什么都聽他爸爸的。
他媽媽來了后,我對M說:“老師知道你剛才很生氣,所以才會那樣做,現在,你心情好些了嗎?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回到教室座位去,照常上課;二,跟媽媽回去。”M說:“我回去!”說著就去把書包背上。媽媽說:“回去不是玩,是回去練坐哦。”
“我寧愿三天不吃飯也不要上學!”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
M最終被領回了家,中午吃過飯又被送來,來了之后,又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跟我笑嘻嘻地打招呼,說他是吃了中午飯才來的,胖乎乎的臉上寫滿了愉快,讓我忍俊不禁。
我想這孩子之所以這樣,肯定還是大人們沒有真正的理解他。
無論怎樣,他發脾氣,我都一直沒說批評過他。后來有一次,我告訴他:你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不懂你,你才發脾氣是不是?
他沒有回答。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M下課就來給我捶背按摩。我說自己一邊兒去玩吧,他不去。我走到哪兒,他跟在后面捶到哪兒,嘻嘻笑著,像個會說話的小尾巴,甩都甩不掉。這個跟屁蟲!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在奴役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