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是事物變化的普遍存在。大到朝代更替,經濟規律,小到四季變化 ,個人管理,都可以在一定長度的時間范圍上找到周期的存在。比如說生活中,我們評價一個人處變不驚,有洞察力,閱歷豐富,其本質是夸贊對方,對于事物周期規律存在的熟知,也就相當于對事情有整體把控的經驗和預判能力,這就叫洞察。本文主要是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緒認知的變化剖析給大家,一方面是能夠更加理性的管理自己,另一方面是在進行溝通工作、人際交往的時候減少不必要的情緒損耗。
?推己及人,死磕自己,用我一個人的成長去為我們之間的協同節省成本,長期來看,確實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窮則獨尚其身,把關注點放在自身成長上,既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身邊相關者最有價值的方式,我會保持足夠的耐心,用一個很長的時間自我培養。而長期也是認識周期和趨勢的必要條件,希望大家能夠保持耐心,對我或者對你自己短期期望不要過高,當然長期期望也不要過低。
長期記錄,是我所知道的認識周期的最好方式。長期+記錄,缺一不可,長期能夠讓規律逐漸顯現,而記錄是為了彌補人類大腦的“記憶缺陷”(其實缺陷倒也談不上,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而已)。認識客觀規律是做出改變的有效途徑,先改變認知才能夠不斷的和人性周旋,不斷地給自己“做局”。
?情緒的波動就像一條有周期的曲線,每一個時刻的情緒,都可以在興奮與低落之間進行量化,加上時間維度后,就繪制出一條曲線,我把它比作“情緒心電圖”,心電圖的周期是以秒為計時單位的,但每個人的情緒周期長度卻不盡相同,而且振動幅度大小也不一樣。在我成長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對情緒的認知是完全處于空白狀態,也因此被情緒左右了很多年,比如說興奮的時候自命不凡、自鳴得意,低落的時候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好在每次表露出得意的狀態時,母親總會教導自己保持低調、再接再厲,雖然當時會有不屑,卻發現每次母親的忠告都會變成現實,讓自己吃點苦頭后,也開始學會對未知的事情保持敬畏之心;當情緒低落之際,總是喜歡和父親聊一下自己和未來,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父親的鼎力支持,慢慢對未來充滿著信心,正是這樣一個不斷調整試錯的過程中,對未知保持著足夠的敬畏和信心,便也開始塑造我的思維方式和性格。我們也都知道,青春期的性格養成是最為煎熬的,性格也正是父母能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能對自己清晰的認知才是人跟人產生差異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俗話說的“人貴自知”,在認識情緒的過程中并不簡單,或者說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但由于我的表達能力有限,能表述出來的也不一定很完備,但我還是要試一試,畢竟這也是“自知”的過程。
?“活在當下”已經是被自己遺棄了很久的觀念,但在此之前,“活在當下”卻是自己的行為準則,其實還被理解成“及時行樂”,“有花堪折直須折”相近的意思,但我發現“活在當下”也被“困在當下”,怎么也走不出來。導致情緒成了我的焦慮來源,折磨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帶著這種困惑,后來我接觸到一個概念“活在未來”,剛開始時有點難以消化理解,但隨著不斷地深入的思考和實踐,慢慢對這個概念也有了新的認識,即“每一刻當下都是之前一段時間積累的結果”,那么就不難發現,現在吃的苦都是以前偷的懶,現在流的汗都是以前腦子進的水。由此推理,如果現在就開始做有價值的事情,不斷積累每一個當下,那么當未來來臨的那一刻便是最享受的時光,能夠讓自己進入良性循環,自己的成長也就越來越快,所以我堅定的要活在自己的未來,這中間的過程也很曲折,引發自己思考“活在未來”的另一個版本是“愿以后的自己能夠感謝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剛剛講了兩個東西,認識情緒周期和未來導向,兩者融合在一起是什么呢?是一條有上升趨勢的周期曲線。下圖是用經濟學中的部分規律來舉例的,能夠比較直觀的看到整個上升的趨勢,雖然有周期,但整體在不斷提升之中,也就是周而不復始,雖然循環,卻沒有往復。
記錄是見證成長最好的方式,父母喜歡用相冊來記錄我們成長的軌跡,每當我們回憶一家人坐在一起翻看相冊的時光,總是一幅溫馨的畫面,盡管那相冊已經被翻看了無數遍。相冊能夠把我們長期的成長,濃縮在短短的時光里,現實總是成長太慢,而我們的心又太急,相冊便能夠滿足這樣的需求——壓縮時光,我想這也能夠解釋大部分人喜歡看電影的吧!相冊本質上是一種記錄的方式,能夠直觀的呈現我們外在的物理變化,那么內在認知上的變化如何記錄呢?答案是文字。從宥汐同學(簡書作者“尚汐見宥”、喜馬拉雅“宥汐”電臺主播)處得知一句話,“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這在一定的角度下是非常現實且正確的,雖然不記錄并不代表我們的認知上沒有成長,卻很容易進入一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認知盲目狀態,而進行文字記錄就能夠讓我們升級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認知狀態,兩者對行為產生的影響也是天差地別的,在沒有文字記錄的習慣之前,我沒辦法從一個很長時間的來觀察自己,也就會常常對自己耐心不夠,以至于做很多事情“三分鐘熱度”,常常虎頭蛇尾,歸根到底還是對做成一件長期的事情缺乏整體的認知,而記錄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說了一部分比較抽象的認知,接下來以我自己舉例,希望能夠進一步幫助大家理解,成長本就是一個具有周期和趨勢的過程。每當我焦慮困惑的時候,便會把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寫下來,情緒也罷、糾結也好,每次寫完之后感覺整個人的狀態都進行了清零,那些負面的認知就從大腦中轉移到了文字上,自己就能夠更加理性的處理問題。隨著不由自主的強化,慢慢也就養成了習慣,現在基本能做到每半天總結一次,和每天吃飯一樣,已經是成為一種剛需了。經過長期的紀錄,還會有一些意外收獲,比如能夠從一個比較高的視角俯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前做事情總想要一個即時的反饋,但很多事情我們必須獨自承擔,而且需要一個長期頂得住去做的的過程,我不可能永遠活在別人的褒獎之中,但習慣于此,我沒辦法去突破這個瓶頸。但自從紀錄之后,我便能從長期的視角來觀察自己不同時刻所處的位置,點滴的記錄便清晰的描繪出成長的軌跡,有了軌跡也自然而然的就容易發現情緒上的周期規律,再按照規律來自我管理就更容易做到。關于每天的記錄我補充一下,發現規律的前提是,對自己一定要真誠,所以寫的時候我會毫無避諱的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這就有一定的私密性,只是寫給自己看的,組句、辭藻什么的都無所謂,推薦一款軟件——“青檸日記”(此處招商,哈哈,好東西拿出來分享),可以把很多此刻的想法只要寫了下來,那么接下來就會“忍不住”思考我什么會這樣想呢?就會開始比較客觀的深入分析,往往很快就把一件事情梳理完畢,不過癮的時候自己還會進行“對標”(用一定的標準跟自己做對比,發現不足),或者是價值觀梳理,反正很過癮。總結一下,最基本的兩步,真實記錄和客觀分析,在情緒認知上就是先宣泄,把什么不開心、不爽、疑惑、顧慮寫下來,接著你的大腦會驅使你去思考為什么?
這里介紹一本書------《微習慣》,作者就是每天堅持做一個俯臥撐,最后實現健身的目標,而且從這個習慣中收獲了健康身體之外的很多東西,而記錄一開始的時候,你也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微習慣,一開始你可以每天堅持寫至少一句話,實在沒寫的摘抄也行,亂編也罷,只有一個目的——堅持。有些時候,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式思考、做事情,時間便會給我們最豐厚的回報,當一段時間后再翻看以前的日記,很明顯的就能夠發現自己的“情緒心電圖”,此時對情緒的認知也就升級到了2.0——一條中學學的sin函數圖像(如圖1-2),為此我欣喜了好長時間,這也讓自己學會去保持心態的平和,也就是盡可能讓情緒穩定在圖1-2中的水平線上。
?作為老師,如果能對學生的成長有清晰的認知,如果學生犯錯了只知道指責,表現良好了不用心引導,學生的成長就只能像第二幅圖一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而老師也只能表示:太無奈,這就是雖然能夠意識到周期的存在,卻看不到趨勢是可以由我們人為操作的行為模式。我們不妨可以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也就是處于波谷的時候,除了必要的批評,更要引導學生思考錯誤行為背后的認知模式,當然這對老師的認知水平要求是比較高的;在學生表現的好的時候,加以引導,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他過程努力之后應得的結果,強調行為而不是結果。但要注意的是我們經常容易犯的錯是,短期期望過高,而長期期望過高。把培養放在長期的維度上進行強化,用物理學中的“共振”來實現趨勢引導,在下文的自我管理中,會提到管理中的“共振”,借勢而上、順勢而為,便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本篇文章寫來已久,卻始終在修改,始終都不能完全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感覺,畢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能夠認識到這點便是對周期最好的實踐了,但至少前半稿修改過了6遍,先拿出手接受大家的檢閱才行,關于趨勢的預測在后文中我會繼續將自己的觀點展示給您,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