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于無眠處終有夢,說到夢,不由得聯想到當今國內各領域內都炙手可熱的名詞——“中國夢”,這里的中國夢是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我國向來是一個喜歡逐本溯源探求歷史的國家,這里無眠也隨波逐流,和大家聊聊那些歷史上絢麗多彩的中國夢。
莊周夢蝶
在中國古代文人圈子中,莊子的這個夢恐怕是最負盛名。
莊周夢蝶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文為“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簡單來說,莊子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夢醒后,莊子腦洞大開,思考著究竟是莊周我做夢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作了我呢。
這個夢之所以有名,其一當然它是莊子這位大咖做的。莊子在中國哲學、文學史上的地位不用多提,對后世文人那可以說是神級的偶像。尤其是那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老莊出世無為的思想是他們最好的心理安慰。所謂得志時尊孔孟,失勢后羨老莊。莊子說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莊周我從糞便中都能悟出道來,何況是在夢中。
其二是莊子的想法足夠奇特,夢中化作它物并不離奇,離奇的是莊子竟然懷疑目前存在著的自己恐怕在它物夢中。一千八百多年后,笛卡爾還確定思考著的“我”是必然存在的,可然莊子連這個都否定了。別說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當今普通人肯定也不會產生這種神經病似的想法。再回頭說無眠《夜》這個小故事中,究竟是孟黎夢中少婦殺人,還是少婦夢中孟黎被殺呢?
其三是莊子的語言非常浪漫。寥寥數句,生動形象,文采飛揚。尤其是蝴蝶之比,李商隱詩云“莊生曉夢迷蝴蝶”,蝴蝶是傳統文化中浪漫、自由、逍遙的寄托。若是莊子說夢見自己化作一只狗,“莊生曉夢迷柴犬”,效果就大打折扣。
其四是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的哲學思辨。我國先秦的這些思想大師們與同時代的古希臘思想家們不同,他們沒有體系化的哲學專著,所有的哲學觀點都以文學語言碎片化、隱喻化的融入到著作中。這個故事中,莊子想說的是,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他們都只是一種表象,它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究竟什么是真實?《黑客帝國》中墨菲斯說:
人類的知覺是受局限的,如果夢境足夠真實,人是無法區分夢境與現實的,如同無法區分密室中的引力和加速度一樣。
鄭人爭鹿
這個典故出自《列子 周穆王》,原文不短,這里不再引述。
鄭國有一個打柴的人在山中打死了一頭鹿,就把這頭鹿藏在路邊,誰知當他打柴回來,卻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于是他以為自己不過是做了個夢。在回家的路上,他向路人述說了這個奇怪的“夢”。有人聽到后,就按照他所說的去找,結果竟然給找到了。這個人帶著鹿回到家中,得意地對老婆說:那個樵夫打到了鹿而得不到,真是美夢一場。老婆卻說:你現在得到了鹿,說不定也是在做夢哪。再說那個打柴的人,他當晚做了一個夢,不僅夢見了自己藏鹿的地方,還夢見了那個人拿走了他的鹿。于是,第二天,打柴的人找到那個拿鹿的人,兩個人為此還打了一場官司。
不知道大家看懂沒,這簡直就是莊周夢蝶的強化升級版,到底是誰在做夢,還是一切皆是虛幻。卞之琳詩云“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當下存在的自己,是不是他人之夢呢?
其實,《列子 周穆王》中還有好幾個關于夢的奇奇怪怪的故事,簡直就是一篇“盜夢空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列子生活年代在老子、莊子之間,也是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莊子 逍遙游》里說他能御風而行,是位異能人士。然而關于《列子》這部書后世學者爭議很大,很多人認為它是偽作,成書最早也在魏晉時期。這里不做學術之爭,《列子》中的故事還是相當有意思的。例如婦孺皆知的“愚公移山”,就出自《列子 ?湯問》。
下面再說一個《列子》中關于夢的典故。
華胥夢
典故出自《列子 ?黃帝》,原文不短也不再復述。
黃帝某日白天做夢,夢見自己到了華胥氏之國(華胥是傳說中伏羲氏的母親),這里居民道法自然,無欲無求,無謂生死,無愛無恨,整個國家和平安寧。
其實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理想國”,一種烏托邦。
我國古代思想家們有個很保守的觀念——越古老的社會越美好,社會發展其實是在倒退。孔子吐槽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不如西周。西周又比不上堯舜時代,堯舜時代比不上黃帝時代。而《列子》更絕,伏羲他媽那個時代才是最好。
無眠仍然覺得,咱們還是向前看吧。
南柯一夢
南柯一夢(不要倒著讀)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也稱為“槐安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原文較長略去。
故事說唐朝人淳于棼有一次喝醉酒,在庭院的槐樹下睡著了。在夢里,槐安國的國王把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而后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把他的孩子抓起來,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其實是過往云煙,于是,他就歸隱道門了。
這仍是滲透著道家思想的一個夢,可謂是古時的心靈雞湯。古代儒生的一生所求,無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淳于棼在夢中實現了理想,然而世事無常,他在夢中也失去了一切。正如莊周夢蝶,浮生若夢,夢為何不會是人生呢?淳于棼通過一個夢頓悟,放棄了儒家理想,歸隱道門去了。
黃粱美夢
這個典故出自唐·沈既濟《枕中記》,也稱為“邯鄲夢”,原文較長略去。?
有個盧生在邯鄲一家客店里向一道士(湯顯祖<邯鄲記>里干脆改為呂洞賓)訴說自己的貧困,道士得知他的情況后便從行李中取出一個枕頭來,盧生就枕著這個枕頭躺下,看見店家正在煮小米飯,他就想先睡一會兒。盧生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迎娶白富美,當上CEO,步入人生巔峰之類的逆襲套路)。當盧生一夢醒來,發現小米飯還沒煮熟。
現在邯鄲的呂祖祠里還有一尊盧生的塑像,供游人參(cháo)觀(xiào)。
巧的是李公佐和沈既濟處在同一時代,都是中唐時期人士。雖然這個夢與南柯一夢相似,但典故想表達的思想卻有差別。如果說南柯一夢是道家的一碗心靈雞湯,那么黃粱美夢則是在兜售成功學:你們這些屌絲趕緊醒來搬磚,要知道美好的生活是要靠雙手去創造,吐槽自己多么苦逼沒有用處,最多在夢中意淫一把。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不吃小米飯,用上小米手機。
多提一句,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根據南柯一夢和黃粱美夢的典故,創作了兩部戲劇《南柯記》、《邯鄲記》。這兩部戲劇與他的《牡丹亭》和《紫釵記》,并稱為《玉茗堂四夢》(《臨川四夢》),2016年還是他老人家逝世四百周年。
妙筆生花
典故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夢筆頭生花》。原文就一句話: “李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就這短短的一句話段子,因為涉及了李白這個大IP,后人發揮想象,恨不得寫出幾部長篇來。各個版本的演繹,大致歸納為兩種套路。
其一說李白在夢中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突然發現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那筆尖又開放出鮮艷的紅花。這生化妙筆向他靠近,李白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筆桿時,不覺驚醒。
其二說李白少年時代,有一天晚上讀書作文之后,酣然入夢。他正在夢中奮筆疾書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筆頭上開出一朵潔白的蓮花,抓起毛筆在紙上書寫,沒想到落在紙上卻是一朵朵的蓮花。李白捧起一堆蓮花,揚手灑向屋外的池塘中。蓮花入水即生出莖葉,競相綻放。微風吹來,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李白十分歡喜,剛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過來。
不管什么版本,總之,李白夢到“妙筆生花”后,打通了任督二脈,體內一種洪荒之力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從此千古名篇一揮而就,成為一代詩仙。當然,這個夢李白自己可沒說過,純屬后人杜撰。其實詩仙自己也愛做夢,最有名的就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了,高中課本就有,全文背誦,忘記的去面壁。
紅樓夢
最后,無眠以偉大的紅樓夢作為結束。這部小說曹雪芹幾易其名,從《石頭記》、《情僧錄》,改到《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最終定名《紅樓夢》,可見夢字實為該書題眼。雕欄玉棟、朱顏璧肌皆如夢幻,塵世繁華更若過往云煙,宇宙間不過是四大皆空。
整部紅樓夢,描述了不少夢境,例如林黛玉一夢而情癡愈固、香菱夢里作詩、寶玉夢至與甄寶玉相合、妙玉走魔惡夢,小紅私情癡夢、王熙鳳夢人強奪錦匹、寶玉夢至陰司等等。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第一回甄士隱就夢游過這里),曹雪芹用一整回文字描寫這個夢,可見它的重要性。高鶚續作中寶玉又夢游過一回,這里就不說了。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原文略)
這回是說寶玉在睡夢中在警幻仙姑引領下游覽太虛幻境的故事。仙姑說她受寧榮二公靈魂所托,前來指引寶玉不可貪戀人世孽情,應“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世之道”(不禁讓人聯想到<神曲>,其實歐洲中世紀文學作品很多也采用夢游形式)。出人意料的是,仙姑的教育方式很特別,讓寶玉遠離溫柔鄉的辦法就是先好好領略一番,“先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癡頑”,“望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所以寶玉在此回中初試云雨,在夢中成功破處。警幻仙姑想的貌似挺在理,悉達多王子當年也是縱情聲色后方才悟道成佛,怎奈寶玉走了彎路。
書中一到四回可以說是介紹背景和人物關系的序幕,第六回劉姥姥進榮國府才是正戲開演。這第五回,就起到收束序幕、啟引下文以至總體結構全書的重要作用。寶玉早期的思想狀況在第五回的這個夢里得到全面的反映,并且由這個夢,他的思想也躍上了一個新階段。
此回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太虛幻境中的一系列道具。例如著名的那幅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直接點明作者的三觀。之后的一系列對聯都各有寓意。還有非常重要的《十二金釵正冊》、《副冊》和《又副冊》以及十二支《紅樓夢》調曲,可以說是曹雪芹為小說情節、人物發展而作的設計圖。
紅學家對于此回的解讀可謂詳盡,這里無眠就不必更不敢多說了,總之,該回乃至整部紅樓夢,都體現出曹雪芹對人生、對塵世的感悟,與“莊周夢蝶”、“南柯一夢”類似,所謂神馬都是浮云。《金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家與道家在這里觀點相近,所以曹雪芹安排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度化寶玉。高鶚給寶玉一個出家的結局,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就到這里吧,假作真時真亦假,于無眠處終有夢,希望你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