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因受傷引發了大面積皮下出血,最近常常跑醫院。
手臂是被高處墜落的沉重書箱砸傷的,開始以為沒什么,疼過去一陣就好了,小毛病,就沒太在意。后來一根肌腱翹起來了,從手腕直到臂彎,繃得緊緊的,像一根硬梆梆的鐵絲。接著就是皮下明顯出血,青一塊紫一塊紅一塊,雖沒有血流出,可是看上去竟有點觸目驚心。這才覺得有必要去看醫生。
第一次先去了一家骨科診所,大夫按了按我的臂彎,問了原因,道:我這里有檢查儀器,就不給你做檢查了,吃點藥,貼幾副膏藥差不多就好了。聽他的意思,讓我省了好大一筆檢查費,占大便宜了。膏藥有四帖,和口服藥一起用兩周,報出的價格令我大吃一驚,眼鏡好懸沒被驚得掉下來。翻空了錢包,居然不夠,幸虧有老娘陪伴前來,幸虧老娘沒忘了帶上錢包,不然,顏面盡失事小,能否走得脫身才是大問題——那膏藥可是現場配制的呢,你付不出錢想一走了之?門兒都沒有!謹遵醫囑,膏藥貼上,按時吃藥,可第二天胃部就嚴重不適,全身無力,頭暈惡心,想來想去,只能是那藥的緣故,遂停了藥,不適癥狀漸漸消失。回想那醫生的腔調、收費的高昂,一怒之下,把那天價買來的一堆藥渣扔進了垃圾桶。四五天后,貼過膏藥的皮膚開始起泡潰爛,遂揭了膏藥,如前棄之。手臂腫痛依舊。
無奈,繼續求醫問藥唄。第二次找的是親戚推薦的醫生,一位大醫院退休的中醫外科大夫,仍是一番望聞問切,之后開出一張方子,讓照單抓藥、煎熬熱敷。這次因有熟人陪伴,藥價并不貴得離譜,頗容易接受。敷了一天后,覺手臂輕松許多,盡管肌腱如“鐵絲”般依然翹著,心中仍忍不住竊喜。可此后幾天,并不見比第一天好轉多少,心里開始一天比一天失望。每天早晨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和昨天毫無異樣的手臂。同時,敷藥部位開始出痱子,每敷一次就出一次,竟然有層出不窮的趨勢。看來,此藥方亦不可用。
在周圍眾人的建議和催促下,終于,我決定拿這小病當大病去醫,來到我們這個城市最大的、最具權威意義的、據說囊括了全市醫界精英的那所醫院,掛了專家門診號,信心十足地給自己打氣:前面的大夫不都是只給治療不談病名嗎?今次必要弄清這個癥狀叫做什么,除非疑難雜癥,否則沒有在這家醫院治不好的道理。興高采烈地走進外科門診1診室,一位三十歲左右體態偏胖的大夫正如一閑情垂釣之人,瀏覽著電腦網頁。見我進來,示意我坐下,聽我陳述完癥狀及此前采取的治療措施,他拎起我的手臂左看右看一番后,道:“不麻?嗯,那就不是神經的問題。不疼?那一定不是砸那一下引起的。翹起的那不叫筋,正確的叫法是肌腱......”我強調:在砸傷之前,我的手臂一切完好,沒有任何不良情況,癥狀也是砸傷后才有的。“那這條肌腱翹起來就是你貼膏藥或擦中藥引起的。”他煞有介事地猜測。我果斷地打消他這一錯誤判斷:是因為手臂上有東西翹起來我才去看的醫生。他對我的固執深表無奈,任我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根本無視我治療前先有肌腱突出的陳述,他武斷的口氣仿佛一個大人面對一個嘴上粘著飯粒卻硬不承認偷吃的孩子。忽然,他不再聽我糾正他的先入之見,說:“要不,你找我們主任看吧,就對門那間診室。”我猶豫地問:這樣可以嗎?可一想到那主任必定是位專家,就顧不得什么,徑自過去一試。
主任是一老頭,七十歲左右的樣子,稀疏的頭發染得漆黑發亮,白大褂里面露出鮮艷的紅色T恤。他臉沖著電腦,不開口,我也不敢擅自開說,唯恐打斷了主任的工作。等他終于把眼睛從屏幕上移開,盡管并不看我,我還是忙不迭地把情況說了,請求他,能否屈尊按一下發病部位。但看得出,主任并不想屈尊,只掃了我的手臂一眼,又把目光又轉回電腦屏幕,不屑兼不耐煩地說:“靜脈炎,什么肌腱哪筋的,連這也不懂!”我心里驚訝了片刻,感情這癥狀終究還是有名字的,前面的大夫不曾有一人清楚地告訴我這是什么病。靜默了一會兒,我小心翼翼地問:那,怎么辦呢?他像是跟誰賭氣似地說:怎辦?吃藥。之后,把一組數字寫在一張兩公分長的紙片上——11137210。我不懂這組數字意味著什么,忍不住問開的什么藥。主任口氣依然:“交了錢拿到藥就知道了。”我點點頭,也只能如此,為自己無知如是而頓感羞愧萬分。速速趕去劃價處,只見那醫務人員啪啪啪在電腦屏幕上輸入紙片上那組數字,藥名和我的大名同時出現,但只是曇花一現,仿佛怕我看見似的,那人馬上切換了界面。告訴我:87元。鑒于前幾次的經歷,我沒有立刻掏出錢包,竊想:何不記下藥名到藥房問問價錢呢?萬一在藥店買更便宜,何必當冤大頭呢?知道對方不會告訴我什么藥,據說現在醫院規定有什么處方權。只好來個聲東擊西,可憐巴巴地求窗口里那人:讓我看一眼剛才輸入數字那頁吧,真的是87元嗎?我有權知道吧?對方無奈,又切回去,僅不到三秒鐘,立刻又切換掉了。這三秒鐘足夠我看清并記住了那幾種藥名。因為怕時間久了忘記,急急跑到無人處拿筆寫下藥名。不能付款的理由是:今天帶的錢不夠,下午再買。對方叮囑道:過了今天就作廢了啊。我應著知道,離開醫院,來到街上,找到家藥店,出示藥名。原來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藥,無需處方即可買到,價錢一共是24元。
剛剛吃完藥,決定坐下來把自己的求醫經歷記錄下來。至于這次藥效如何,還有待時間來驗證,但愿那位專家的診療水平不像藥價那般含水量太大,那樣,如我一樣的病患才算是有福了。其實我還有一句更想說的話:從我再三再四求醫問藥經歷的細節里,你能悟出點尋醫秘訣的話,我這堆文字就不算白寫啦!